南华聚智,点燃科学星火

音的蓝天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月的南华,春风裹挟着野生菌的鲜香漫过青山绿水,科学教育的热潮正如这盎然春意般涌动。当来自北京石景山区、内蒙古康巴什区的教育同仁踏上这片滇中热土,迎接他们的不仅是南华县人民热情洋溢的华语,更是彝族同胞手捧的米酒、傈僳族少年清亮的歌声,以及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眼中对科学教育的炽热情怀——这是一场跨越山海的教育之约,更是一次点燃科学星火的初心相聚。</p> 南华热土:让每个孩子触摸科学之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宣传片中掠过的29个校外科学实践基地,到县域内11所至善科技馆的灯光,南华县以“一校一特色”的实践课程编织起科学教育的立体网络。这里的孩子在野生菌博物馆探究生物多样性,在至善科技馆与东南大学的机器人团队远程对话,在“菌香暑假研习营”里用显微镜观察菌丝的生长——正如文浩副县长所言,“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触摸科学之光”,不是口号,而是扎根边疆的生动实践。当石景山区教委路遥(化名)看到南华民族中学在世界机器人大赛中斩获全国二等奖的视频时,不禁感叹:“从县城学校到全国赛场,这是科学教育最动人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这份动人背后,是南华县委县政府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的决心。整合高校资源搭建“政府主导、高校帮扶、社会协同”的教育新格,让东南大学的专家团队走进乡村课堂,让楚雄师范学院的科学教育专业毕业生扎根基层,让2024年55项省级科技奖、7项国家级奖项的成绩单,成为边疆科学教育突围的注脚。正如楚雄师范学院小山(化名)所说:“南华是我们的教育发源地,支持这里的科学教育,是根脉相连的使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研讨会上,各地嘉宾的发言如同一幅科学教育的“全景图”在眼前展开。石景山区带来“双奥之区”的科创经验:从与北京科学中心共建课程群,到41所中小学全覆盖的科学副校长制度,展现了大城市整合优质资源的系统思维;康巴什区分享北疆“暖城”的教育情怀:提出共建资源中心、共研评价体系、共培创新人才的“三共”计划,让跨区域协同有了具体的路线图。这些经验碰撞的火花,照亮了南华县在资源整合、课程深度上的提升方向,更让“大科学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这不是一地一校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协同发力的系统工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东南大学彩云(化名)教授的发言,则道出了高校助力的深层逻辑:从2013年定点帮扶至今,东南大学不仅输送师资、捐赠设备,更将“科技赋能教育”的理念融入骨髓。当他回忆起带领南华教师团队在实验室通宵调试机器人的场景时,台下的教育工作者们都感受到:科学教育的温度,藏在每一次手把手的指导中,在每一堂跨越千里的云端课堂里,更在每一个孩子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中。</p> 未来可期:以协同之力书写教育强国新篇章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研讨尾声,康巴什区教育同仁的话掷地有声:“我们要把协同创新的论文写在教育实践的沃土上。”这正是第18协同组的共同心声——当石景山区的科幻教育资源与南华的生物多样性课程相遇,当康巴什区的数字平台与楚雄师范学院的师资培养体系对接,一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科学教育新画卷正在展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站在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坐标上,科学教育早已超越学科本身,成为培育创新人才、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引擎。正如文浩副县长在致辞中所言:“我们深知差距,但更充满信心。”这份信心,来自于中央“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来自于各地教育工作者“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更来自于像南华这样的边疆地区敢于突破、勇于探索的勇气。当研讨会的掌声响起,窗外的阳光正洒在南华县科技馆的“探索之星”雕塑上——这束光,是南华人民对科学的向往,是来访者对教育的热忱,更是中国科学教育迈向更高台阶的希望之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次相聚,是一次经验的分享,更是一声出征的号角。当各地教育工作者带着南华的热情与思考返程,他们带走的不仅是野生菌的鲜美、民族文化的魅力,更带走了一份沉甸甸的使命:让科学教育的星火,在更多孩子心中点燃;让协同发展的力量,推动中国基础教育走向更广阔的明天。正如东南大学柏毅教授所言:“科学教育的本质,是点燃一团火,而不是装满一桶水。”此刻,这团火已在南华的沃土上熊熊燃烧,必将照亮更多孩子的科学梦想,照亮中国教育的未来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