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在美丽的塞外古城大同火山脚下,桑干河畔,云洲区县城东南方向,有一个美得不像话的小山村,全村的窑洞、院墙、街道均是用玄武岩石垒砌而成,以至于地面上都布满了黑色的玄武岩。一个宛若江南的塞北小村东沙窝。</p><p> 这是座建在火山石上的村子,也是一座用火山石建起的村子。长久以来,人们并不知道,位于大同县瓜园乡、紧邻桑干河的这个普通小村东沙窝包容着许多神奇,岁月沧桑里,它叙述着晋北人家的另一种美丽。</p> <p>出大同县城东行10余公里,顺着新修的县域旅游公路,开车只需十五六分钟就能看见瓜园乡东沙窝村。绿树旁、河岸边,黄黑相间的小村十分显眼,黄色是休耕待犁的土地,黑色是房与墙的颜色。</p> <p>颜色不是刷上去的,而是建材本色。虽大小有别、形状各异,但每块用于建筑的石块都黑得一致。当地人称之为“浮石”,其实是十几万年前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凝结后形成的火山石,表面粗糙,内部多孔,质地坚硬。不知当年哪位聪明的先民发现它适合用来盖房垒墙,便一代又一代就地取材,建起这座石头村。</p> <p>据说,以前村外浮石成堆成组,有的裸露在沟边,有的浅埋在地里,有的散落在河岸,俯拾皆是。盖房垒院的村民们赶着驴车,推着小推车,一趟一趟搬运,然后按大小形状不同分类,赋予其不同用途。大的用在房屋外墙、院门处,小的用于砌院墙,粘合剂是再普通不过的黄土,但因石坚体硬,竟能稳固百年。</p> <p>除了房与墙,东沙窝村内的部分小路亦为黑色坚石,不过并非人工铺砌,而是天然生成,是火山活动时岩浆流过凝结成的大块玄武岩,距今历史久远。黑石的路与黑石的墙,组成黑石的巷,置身其中仿佛时光凝滞,只有头顶上方的蓝天白云提示着光阴流转。</p> <p>资料记载,历史上桑干河的水量远较现在大,尤其是朔州一段,遇盛水期往往水深浪急,桀骜不驯,待由吉家庄转入大同县,河面渐宽,水势渐缓,至东沙窝一带已是碧波如镜,秀美多情。河岸两旁芳草萋萋,鱼潜鸟翔,一派江南风光。</p> <p>在东沙窝宁静的底片上,还有一座古老的戏台,它处在村子最南端。戏台,是晋北一个村落历史上是否繁庶的象征,有戏台的村子多数都曾有过辉煌,或是区域中心,或是富贵之所。从现有存在的零星史料看,东沙窝村可能二者皆有。</p> <p>明代,桑干河晋冀交界一段被称为“顺圣川”,是晋北通往京冀的必经之路,东去西来的商贾从这里走过,勇猛剽悍的蒙古铁骑从这里走过,就连那个史书中记载只知玩乐不理国政的正德皇帝也从这里走过。有文史学者著文称,他们行走的古道估计离东沙窝不远。</p> <p>明景泰元年(1450)正月,蒙古瓦剌得知景帝即位的消息后,再度大举南侵,也先亲率主力经大同向东攻击京城。当也先军队驻扎沙窝(今东沙窝村和西沙窝村)。大同总兵郭登带兵奇袭,大破其众。瓦剌军被迫北遁,又在阁老山一带陷入明军伏击,此役郭登以八百人破敌数千骑,被封为定襄伯。这段考证无疑为东沙窝的不平凡进一步增加了注解。</p> <p>岁月长河,几百年过去了,烽烟散去繁华逝,唯有春水映石村。东沙窝的过往或许不为太多人所知,但它今日的美丽、独特却值得感受,值得一游。</p> <p>摄影:天之骄子</p><p>地点:云洲区瓜园乡东沙窝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