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三巨头之一和空军创始人刘亚楼为何只授上将

水刅木乙点点

<p class="ql-block">  1955年,我军进行了一次大的授衔仪式。在海军这个“三军”里头,司令员肖劲光拿到了大将军的头衔。除了“三军”之外,首任装甲兵的头儿许光达和首任公安军的头儿罗瑞卿,也都得到了大将军的衔儿。可奇怪的是,同样是“三军”之一的空军,首任司令员刘亚楼却只得了个上将的衔儿。这事儿一出,整的好多人心里头都不服气,很多人直嘀咕:刘亚楼的军衔给得太低了吧!</p> <p class="ql-block"> 另外,刘亚楼之前还是解放军里最厉害的五大部队中,排名第一的那个第四野战军(也就是东北野战军)的参谋长,他的代号是103,在林101、罗102之后,算是那里的第三把手。当时毛泽东给四野的电报往来,抬头都是“林、罗、刘…”。林、罗两位是元帅级别,跟刘亚楼同级的那个东野政治部主任谭政,是大将级别。还有就是第1兵团(后来成了12兵团)的司令员肖劲光,第2兵团的政委黄克诚,他们俩也都是大将级别……</p> <p class="ql-block"> 所以,就有了这么个说法,说是刘亚楼自己都感觉给的军衔低了,还去找老上司101林帅帮忙说说好话通融通融。这事儿有无或是真假先不说,但起码能看出来,对于刘亚楼这个空军头一号人物只拿了个上将军衔,很多人心里头是不服气的。</p> <p class="ql-block"> 那么,刘亚楼被授予的上将军衔是不是真的低了?我们从下面几个点来聊聊这事儿。首先,我们得看看刘亚楼的贡献和能力到底有多大。然后再想想,上将军衔对他来说是不是真的合适;再一个,咱们得瞅瞅跟他同等军衔的人,他们的情况又是咋样。要是他们的贡献和能力跟刘亚楼差不多,那上将军衔可能就不算低。但要是他们比刘亚楼差点儿,那我们就得再琢磨琢磨了。还有啊,我们也得想想看,当时授衔的标准是啥。要是按照那个标准来看,刘亚楼得上将军衔,那就是合理的。但要是标准跟他的实际情况有出入,那咱们也得再重新评估一下。总的来说,刘亚楼的上将军衔低不低,这个问题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咱们得从多个方面来综合考虑,才能得出个比较准确的结论。</p> <p class="ql-block"> 一、从革命资历看,刘亚楼比十大将低,甚至低于许多上将和中将。刘亚楼老家在福建武平县,他1910年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里。靠着养父的支持,他上过私塾,念过小学、高小,甚至还考上了长汀省立第七中学,不过后来没念完。在那些开国的将领里头,能读到高中,就算是挺有学问的了。</p><p class="ql-block"> 十大将军的年纪都比刘亚楼要大,就连其中最年轻的许光达,也比刘亚楼年长两岁。要是比入党还有参加人民军队的时间,刘亚楼肯定是落在十大将军后面的。他是在1929年8月才入的党,紧接着9月就加入了红军。十大将军里面,资历比元帅还要深的张云逸自然不用说;资历稍微浅点的谭政,早在1927年9月就参加了秋收起义,10月就成为了党员;而资历最浅的罗瑞卿,虽然1928年10月才入党,但他1929年初就加入了红军,这都比刘亚楼要早……</p> <p class="ql-block">  好多开国上将,他们投身革命和成为党员的时间,都比刘亚楼要早得多。比如说傅钟,他1921年就入了党;萧克呢,1927年5月成为党员,8月就参加了南昌起义。还有王震和张宗逊,他俩都是1926年入的党,1927年又参加了秋收起义。邓华也是1927年入的党,第二年一开头就加入了红军。杨得志,1928年就进了军队并且入了党。不仅仅是上将,开国中将里也有不少人比刘亚楼更早入党参加革命,像倪志亮、詹才芳、唐天际、肖向荣他们几个就是。</p><p class="ql-block"> 1945年党开了次很重要的会叫“七大”。在这次大会上,有好多后来成为开国大将和上将的人,都当上了中央委员或者候补委员。举个例子,张云逸就是中央委员,而粟裕、陈赓、肖劲光、黄克诚、谭政、罗瑞卿他们几个,都是候补委员。还有一些上将,比如王震、宋任穷、吕正操、张宗逊,他们也都是候补委员。不过呢,有个人叫刘亚楼,他是在1956年的“八大”会上,才正式成为中央委员的……</p> <p class="ql-block">  虽说年纪和经历不是直接划等号的,但刘亚楼比起那十大将,确实要年轻些,所以在革命的资历上,他就已经比不上那十位开国大将了。</p><p class="ql-block"> 二、从各个时期的职务看,刘亚楼难以和大将们相比。红军那时候,刘亚楼是从班、排长这样的基层岗位做起的,他稳扎稳打,一步步成为了林帅手下的猛将。从长征路上红2师的政委,到红1师的师长,再到陕甘支队第2纵队的副司令员,最后到长征结束后担任红2师的师长,他的职位一个接一个地提升,可不是闹着玩的。</p><p class="ql-block"> 不过那时候十大将里头,不少人的官职都比刘亚楼要大。粟裕是红10军团的参谋长;张云逸,他是红一方面军的副参谋长;王树声,红四方面军的副总头头;徐海东,红25军的军长,还当过红15军团的军团长;肖劲光,长征前就已经是军团的政委了;罗瑞卿,中央红军先遣队的参谋长,长征那会儿还是刘亚楼的顶头上司呢。陈赓和刘亚楼官职差不多,也是个师长。要说官职比刘亚楼小的,也就谭政一个,他是红1师的政治部主任……</p> <p class="ql-block">  抗战一开始,刘亚楼就在“抗大”里当上了教育长。1939年,他去了苏联,先在伏龙芝那所很有名的军事学院深造,毕业后还参与了苏联的卫国大战,但那时候他只是个少校。刘亚楼在苏联一待就是漫长的7年,直到1945年8月份才回到国内。这时候,十大将们在国内都已经是旅级以上的大官了,其中张云逸的官最大,他是新四军副军长。另外,不少人还得到了“蒋委员长”发的少将军衔,比如344旅的正副旅长徐海东和黄克诚,还有386旅的旅长陈赓等人。</p><p class="ql-block"> 从苏联回来以后,刘亚楼就当上了民主联军的参谋长,成了林帅身边不可或缺的帮手。后来民主联军名字变了,先是改成东北野战军,然后又变成第四野战军,但刘亚楼还是一直干着参谋长的活儿。一直等到1949年4月,四野往南边打的时候,刘亚楼才转去当了第14兵团的司令。</p><p class="ql-block"> 打仗那会儿,我军里的参谋长啊,就像是军事头头的帮手,手里的实权还没下面一层的军事头头大呢。所以说,刘亚楼从“103”这个位子升到14兵团的司令,这可不是被贬了,而是上头认可他的指挥本事。跟刘亚楼一样干参谋长这活的,还有其他几个野战军的,比如一野的阎揆要、二野的李达、三野的张震,还有华北军区的赵尔陆,这四个人里头,李达和赵尔陆是上将,阎揆要和张震就只是个中将了。再看看那19个兵团司令,上将那是标配,像第2兵团的许光达、第4兵团的肖劲光、第12兵团的陈赓,他们都是大将,特别是第18兵团的司令,那可是徐帅,更了不起……</p> <p class="ql-block"> 在解放战争那会儿,那些大将军们,最低的官职都是兵团司令或者政委。除了咱们知道的许光达、肖劲光、陈赓之外,黄克诚和罗瑞卿也都是兵团政委。他们里头,有人还兼任着各大野战军总部的头头脑脑,例如肖劲光,他是东北野战军的副司令;罗瑞卿呢,是华北军区的政治部的一把手,等等。要说职务最高的,那得数粟裕,他实际上就是三野的领头人。再说说那些上将们,解放战争那会儿,他们的官职也比刘亚楼要高,像第一野战军的副司令张宗逊、第二野战军的副司令王宏坤等等。</p><p class="ql-block"> 三、就战功而言,刘亚楼有两个明显的短板。大家都知道,军人的级别高低,那可是和战场上立下的功劳紧紧相连的。比如说林帅吧,他能在十大元帅里头排到第三,那都是因为他立下的大功;再看看粟裕,虽然比徐海东、张云逸的资历浅点,但他却排在了十大将的第一位,这也是因为他那载入史册的赫赫战功……</p> <p class="ql-block"> 在长征的征途上,红2师的政委刘亚楼和师长陈光带着队伍,给中央红军开路,他们拼死战斗,冲破重重难关。从湘江的血战,到乌江的强渡,再到飞夺泸定桥和攻占腊子口,刘亚楼立下了数不清的战功。到了解放战争那会儿,刘亚楼先是帮林帅打仗,参与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那些大战役,还有1947年的夏、秋、冬三次大攻势,以及辽沈战役。特别是1949年1月,刘亚楼被派去指挥天津战役,他带着四野的5个军、22个师,还有一些特种部队,总共34万人,只用了29个小时,虽然自己这边伤亡了2.3万人,但干掉了敌人13万,成功解放了天津,也给北平的和平解放铺好了路。不过,刘亚楼在军事功绩上有两个挺明显的不足……</p> <p class="ql-block"> 一个问题是,刘亚楼没能在抗日战争中大显身手。在全面抗战那会儿,他只在开头阶段当过“抗大”的教育长,并且没上过前线打仗。接下来的七年,他一直都在苏联,虽说也参与了苏联的卫国战争,但因为他职位不高,军衔也低,立下的战功不怎么显眼。因此,刘亚楼很遗憾地错过了整个抗日战争,这对他的整体战功影响很大。</p><p class="ql-block"> 另外,刘亚楼在战争年代担任军事主官的时间相对较短,这也影响了他的战功积累。在红军那会儿,刘亚楼带领的红2师在长征路上表现非常出色,但那时候他干的是政委的活儿,所以战功大都记在了师长陈光的头上。就连红1师1团的团长杨得志,那时候的战功也比他要多。到了解放战争的时候,刘亚楼是参谋长,主要是给林帅打下手,很少有机会像解放天津那样独立指挥大战。等他后来当上了兵团司令,国民党军已经没啥战斗力了。</p><p class="ql-block"> 四、从授衔时的级别看,刘亚楼也不高。最后说说刘亚楼在授勋的时候得到的级别……</p> <p class="ql-block"> 大家看过前面的内容,心里头总会琢磨,得给刘亚楼再找个理由,让他当个大将。毕竟,他好歹也是咱们空军的第一任司令,军衔上怎么着也不能比海军司令,还有装甲兵司令低吧。</p><p class="ql-block"> 说起1955年的授衔大事,咱们得先聊聊1952年那会儿军队干部是怎么分级的。在十大将里头,除了王树声和许光达,其他八位都被划到了第三级,也就是军委委员级,算是第二等里的第二级。到了1955年授衔时,这个级别的人,基本上就是大将了。王树声为啥能当上大将呢?因为他可是红四方面军的副总指挥,资历老得很,红四方面军里得有个大将的代表吧。许光达呢,他是红二方面军的代表,那时候他是装甲兵司令。你看苏联那边,装甲兵司令也是大将,为了对等嘛,尽管许光达只是正兵团级别,但还是给了他大将军衔……</p> <p class="ql-block"> 刘亚楼在评级的时候,被定为了正兵团级,这个级别在授衔时,通常对应的军衔就是上将。就像南昌起义时的周士第,他那时就是几位元帅和大将的上司,还有萧克,他当过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以及红军时期的王宏坤、许世友、宋任穷、宋时轮等人,他们都是正兵团级。这些人跟刘亚楼一样,最后都被授予了上将军衔。</p> <p class="ql-block"> 总结来说,刘亚楼能拿到上将军衔,那是根据他的革命老资格、官职、立下的战功,还有授衔时候的那个级别来的,挺公平合理的。毕竟,大将的名额就那么几个,很稀缺。再说了,还有好多和刘亚楼一样资历深、战功大的,也不过是上将军衔,比如萧克、张宗逊、王震、许世友、杨得志这些人。不过呢,刘亚楼有个特别的地方,他是解放军空军的头儿,所以在1956年,他又被选进了中央军委,这个地位,跟大将差不多了。</p> <p class="ql-block"> 后来到了1965年05月07日他在上海走了,享年55周岁。遗体由空军的专机接回北京,葬礼办得特别隆重,完全不亚于元帅的规格,算是给了103一个特殊的补偿。刘亚楼当时的追悼会签到簿,也是建国后功勋们的签名册人数最多最全的,除了毛泽东在南方视察未出席,其他在京的共和国党政军领导人悉数到场,签名参加了追悼悼念大会和仪式。那本签到簿现为国家一级文物,馆藏于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军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2025年04月29日晨毕于太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