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图/517(五哥)</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214784718</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28日,我们来到了安徽铜陵江豚国家自然保护区参观。乘轮渡过江后步行约一公里,便到达了江豚宣教中心和江豚喂食场。</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139人首先参观了保护区宣教中心,了解江豚的历史、现状与保护。</p> <p class="ql-block">走进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户外广场,迎面便能看到一块宣传牌匾,上面详细介绍了保护区的工作职责。图案中,长江江豚和其他水生生物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这片水域的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在宣教馆内,五个展厅以标本、模型、生态湿地场景和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展示了白鱀豚和长江江豚的进化演变、生活习性以及濒临灭绝的原因。这些内容不仅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江豚,也唤起了我们对保护淡水豚的强烈意识。</p> <p class="ql-block">在展厅的一角,一块展板详细介绍了鲸类的演化历程。从巴基斯坦鲸到走鲸,再到原鲸和龙王鲸,每一步都记录着鲸类从陆地重返水中的奇妙旅程。这不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更是生命适应环境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一幅“鲸类进化树”清晰地展示了不同种类鲸豚动物之间的演化关系。这幅图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江豚的近亲,也让我们对整个鲸类家族有了更深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在关于长江淡水豚的介绍牌匾前,我们停下脚步。白鱀豚和长江江豚的照片映入眼帘,它们属于哺乳纲鲸目,是长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图片和文字让我们对它们的形态特征有了更直观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白鱀豚的形态特征展示牌上,详细介绍了其身长范围和体重,以及体表无毛的特点。两张正在水中游动的白鱀豚照片更是让人感受到它们的灵动与优雅。</p> <p class="ql-block">长江江豚的形态特征展板上,三幅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和一段文字描述,生动地展现了它们的体型特点和生态习性。这些内容让我们对江豚的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江豚的生活习性展板上,详细描述了它们喜欢栖息的环境和活动方式。每当江中有大船行驶时,江豚喜欢紧跟其后乘浪起伏,这种行为既有趣又充满智慧。</p> <p class="ql-block">淡水豚的声纳系统展板上,介绍了它们在水中通过超声波和次声波交流并定位目标的能力。这种独特的技能让它们在复杂的水下环境中能够精准捕食和交流。</p> <p class="ql-block">关于淡水豚的繁殖与成长展板上,详细描述了它们的妊娠期、交配期和分娩期。每胎一仔,自然繁殖率低,这些特点让江豚的保护工作更加艰巨。</p> <p class="ql-block">淡水豚的摄食行为展板上,介绍了它们以鱼类为主的食物来源及其捕食方式。通过鲸吞鱼头朝上整个吞咽的过程,我们看到了江豚独特的捕食技巧。</p> <p class="ql-block">长江江豚种群现状展板上,近年来的研究数据显示,江豚数量经历了显著波动。从初期估算的约2700头,降至最低点约为1012头,近年来有所回升至1249头。这些数据让我们看到了保护工作的成效,也提醒我们任务依然艰巨。</p> <p class="ql-block">活化石——白鱀豚的介绍牌上,讲述了它被称为“活化石”的原因。一幅白鱀豚游泳的画面和一幅下颌骨化石片段插图,让我们对它的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长江江豚的迁移与逃避展板上,描述了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觅食、求偶和迁徙活动。航运干扰、船只变速反应、警觉分散、深潜快速躲避和紧急跳跃方式,这些行为展现了江豚对环境变化的敏感与适应。</p> <p class="ql-block">淡水豚类濒危原因展板上,详细介绍了导致它们濒危的主要外部原因,包括江湖阻隔、工业污染等人类活动造成的直接死亡以及非法渔具等问题带来的威胁。这些内容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江豚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非法渔具展板上,介绍了篱箔与滚钩两种方式。篱箔俗称迷魂阵,滚钩则会勾住鱼类并导致白鱀豚无法浮出水面窒息死亡。这些非法渔具对江豚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p> <p class="ql-block">一位讲解员正在向参观者介绍长江生物链已发出的警报。白鱀豚处于食物链顶端,主要以淡水鱼类为食。过度捕捞和非法渔具已经严重威胁到鱼类资源的匮乏,这不仅影响江豚的生存,也威胁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p> <p class="ql-block">长江江豚数量变化图表显示,自1991年至2022年,种群数量经历了显著波动。初期估算约2700头,在多次科学考察后降至最低点约为1012头,并于近年来有所回升至1249头。五年间增长率为23.4%,平均每年增长率达4%以上。这些数据让我们看到了保护工作的成效,也提醒我们任务依然艰巨。</p> <p class="ql-block">白鱀豚名称由来展板上,讲述了其历史背景与命名过程。早期因发音错误被误称为“白鳍豚”,直至我国学者依据古籍记载将其正式命名为“白鱀豚”。</p> <p class="ql-block">“长江女神”传说中的白鱀豚被描绘成一位美丽善良又风雅多情的女子,她反对封建礼教奋力抗争,并因此被誉为“长江女神”。这个传说让我们对白鱀豚有了更多的情感共鸣。</p> <p class="ql-block">保护长江江豚刻不容缓提示牌上,强调了当前江豚数量减少的速度之快与人工繁育难度大的问题。下方配有三只江豚嬉戏玩耍的照片,让我们感受到它们的可爱与珍贵。</p> <p class="ql-block">不能让长江变成无豚之江——保护白鱀豚和长江江豚的重要性展板上,凸显了它们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示物种。若失去它们,则预示着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保护江豚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一个微笑的江豚雕塑形象伫立在展馆中,背景文字写着“我是第一位江豚守护者”。这不仅是一个艺术作品,更是一种责任的象征,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江豚的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一幅展示湿地景观的艺术作品或展览场景中,一条木制栈道通向水面,两侧生长着茂盛的柳树垂下长长的枝叶遮挡阳光。远处背景画出一片宁静的湖泊与天空相接的画面。这样的环境正是江豚理想的栖息地,让我们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p> <p class="ql-block">展示的中华鲟标本在玻璃柜内展出,背景墙上挂着一些装饰画或海报。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长江中另一种珍稀物种,也让我们意识到保护长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多么重要。</p>
<p class="ql-block">通过这次参观,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江豚的重要性。它们不仅是长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保护江豚,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