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长歌】 ‍踏寻历史足印,采撷诗意风华

鸿福安康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四月的南粤大地,已然浸润在温热的季风里。我从广东河源启程,怀揣着对红色历史的崇敬与对彩云之南的无限向往,奔赴一场跨越山河的文学之约。4月20日,来自天南海北的200余位文友齐聚宾川,共同拉开“纪念红军长征过宾川89周年红色诗歌朗诵会·暨采风活动”的帷幕,随后,我们又踏上了为期十天的创作采风之旅,足迹遍布宾川、昆明、大理与丽江,这一路,历史与诗意交织成绚烂的长卷,每一步足迹都镌刻着震撼与感动,每一处风景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一、宾川:长征路上的红色史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当宾川的阳光温柔地洒落在肩头,远处鸡足山云雾缭绕,似是为这片土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鸡足山,因山势形似鸡足而得名,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之一,素有“鸡足奇秀甲天下”“灵山佛都、旅游胜地”等美誉。早在唐代,这里便成为佛教圣地,迦叶尊者在此守衣入定,等待弥勒佛的降生,无数高僧大德在此修行,留下了众多珍贵的佛教文化遗迹。如今,它不仅是宗教圣地,更是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瑰宝,山间古刹钟声悠扬,与鸟鸣、风声共同谱写出一曲宁静悠远的乐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活动首日,“纪念红军长征过宾川89周年红色诗歌朗诵会”在庄严的氛围中开启。会场内,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友们饱含深情,用声音重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当《七律·长征》的激昂朗诵声响起,时光仿佛倒流至1936年的春天。当时,红二、六军团为摆脱敌军围追堵截,转战至宾川。面对宾川城坚固的城墙,红军战士们机智勇敢,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最终,红军成功攻克宾川城,打开了西进的通道。这场战斗,不仅展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更体现了他们的智慧与谋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朗诵会结束后,我们踏上重走长征路的征程。沿着蜿蜒崎岖的山间小道前行,脚下的每一块石头、路旁的每一株草木,似乎都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宾川的地形复杂,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对于行军的红军来说,每一步都充满艰难险阻。然而,战士们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途中,向导讲述着那些感人至深的细节:为躲避敌军,战士们日夜兼程,饿了啃一口冰冷的干粮,渴了就捧一掬山间清泉;在与敌人的殊死搏斗中,他们毫不退缩,用血肉之躯筑起革命的钢铁长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行至红军长征过大理陈列馆,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锈迹斑斑的步枪,曾陪伴战士们冲锋陷阵;磨破的草鞋,见证了无数艰难的跋涉;写满字迹的笔记本,记录着战士们的理想与信念。这些展品背后,都有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一封战士写给亲人的家书尤为令人动容。信中,战士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更坚定地表示要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直至胜利。这封家书,让我们看到了红军战士铁骨铮铮背后的柔情,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他们的家国情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宾川的百姓至今仍传颂着红军的恩情。当地老人回忆祖辈讲述:红军路过村庄时,秋毫无犯,还主动帮助百姓干农活、治病救人。临走时,战士们把仅有的粮食分给村民,村民们则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带路、提供掩护。这种军民鱼水情,在宾川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成为了最动人的篇章。在采风过程中,我们走进当地小学,为孩子们讲述长征故事。孩子们清澈的眼睛里闪烁着崇敬的光芒,稚嫩的脸庞上满是对英雄的向往。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长征精神正在新一代的心中生根发芽,传承不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宾川的美食同样令人难以忘怀。宾川海稍鱼,是当地极具特色的一道佳肴。海稍鱼选用洱海特产的鲜鱼,以独特的烹饪方式制作而成。鱼肉鲜嫩爽滑,汤汁浓郁醇厚,融合了辣椒的香辣、花椒的麻香以及各种香料的独特风味。品尝一口,鱼肉的鲜美在舌尖绽放,汤汁的醇厚萦绕口中,令人回味无穷。这道菜不仅是宾川美食的代表,更承载着当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远方客人的热情。此外,宾川的烤乳扇也别具风味。乳扇是用牛奶制成的特色乳制品,经过炭火烤制,外皮酥脆,内里柔软,散发着浓郁的奶香。再配上玫瑰酱或白糖,香甜可口,是宾川街头常见的美味小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二、昆明:春城的诗意与烟火</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结束宾川的红色之旅,我们马不停蹄地奔赴昆明,这座素有“春城”美誉的城市,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人文气息,热情地迎接我们的到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滇池,作为昆明的“母亲湖”,是我们采风的第一站。滇池亦称昆明湖、昆明池,是中国第六大淡水湖,有着“高原明珠”的美誉。站在湖畔,极目远眺,湖水浩渺无垠,与蓝天相接,仿佛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卷在眼前展开。每年冬季,成千上万只红嘴鸥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来,在这里栖息过冬。此时正值四月,虽已过了红嘴鸥大规模停留的季节,但仍有不少红嘴鸥在水面上盘旋飞翔,时而俯冲掠过水面,时而在空中翱翔,为平静的湖面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微风拂过,湖水泛起层层涟漪,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宛如无数颗璀璨的宝石在闪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沿着滇池畔漫步,感受着清新的空气,听着海鸥的鸣叫,身心仿佛都得到了彻底的放松。岸边的垂柳依依,随风摇曳,与远处的西山龙门相映成趣。西山龙门是昆明的著名景点,位于西山罗汉山悬崖峭壁上,是一组雕刻精美的石窟艺术。相传,西山龙门是由一位名叫吴来清的石匠,历时14年,一锤一凿精心雕琢而成。石窟内的佛像、神像栩栩如生,雕刻技艺精湛绝伦,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登上西山龙门,俯瞰滇池和昆明城,美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的智慧创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走进云南民族村,仿佛踏入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大观园。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这里集中展示了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建筑、服饰、风俗和生活方式。白族的“三坊一照壁”,以其独特的建筑布局和精美的雕刻彩绘而闻名。“三坊一照壁”由三幢房屋和一面照壁组成,照壁上通常绘有山水、花鸟等图案,寓意吉祥美好。彝族的土掌房,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采用泥土筑墙,屋顶平坦,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傣族的竹楼,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造型美观,通风透气,适应了当地湿热的气候条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每一座建筑都独具特色,承载着不同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身着民族服饰的村民们热情好客,邀请我们品尝他们的特色美食,观看精彩的民族歌舞表演。在哈尼族的寨子里,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紫米粑粑。紫米粑粑选用哈尼族特有的紫米制作而成,口感软糯,香甜可口,还带有淡淡的米香。在纳西族的院落中,聆听了悠扬的东巴古乐。东巴古乐被誉为“音乐活化石”,融合了纳西族的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其旋律古朴典雅,演奏乐器独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佤族的广场上,与村民们一起围着篝火载歌载舞。佤族舞蹈热情奔放,充满力量,展现了佤族人民的豪迈与热情。这一刻,我们不再是游客,而是融入了这片土地,感受着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昆明的老街巷同样充满韵味。漫步在官渡古镇的青石板路上,古色古香的建筑、斑驳的墙壁、精美的雕刻,都在诉说着这座古镇的沧桑历史。官渡古镇始建于唐代,是古滇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昆明地区著名的历史文化古镇。这里曾是古滇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金刚座宝塔、妙湛寺、法定寺等古建筑,风格独特,建筑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街边的小店琳琅满目,有售卖传统手工艺品的,有经营特色小吃的。一碗热气腾腾的小锅米线,是昆明人最爱的美食之一。小锅米线以其独特的烹饪方式而得名,用小锅现煮现卖,汤汁浓郁,米线爽滑筋道,配上鲜嫩的肉片、豆芽、韭菜等配菜,味道鲜美无比。一个金黄酥脆的官渡粑粑,散发着麦香和芝麻的香气,咬上一口,满嘴留香。官渡粑粑有甜、咸两种口味,甜的内馅是玫瑰糖,香甜软糯;咸的内馅是豆沙和花生碎,酥脆可口。在街角的茶馆里,坐下来泡一壶普洱茶,听着老人们讲述昆明的往事,感受着这座城市悠闲惬意的生活节奏。普洱茶是云南特产,具有独特的陈香和醇厚口感,常饮普洱茶,不仅可以消食解腻,还具有养生保健的功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走进云南省博物馆,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云南历史文化之旅。馆内文物多达二十多万件,战国青铜牛虎铜案造型独特,以大牛为主体,牛背上立着小虎,展现了古滇国精湛的青铜铸造工艺和独特的审美观念;大理国时期的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立像,工艺精美,观音面容慈祥,散发着神圣的气息,是研究大理国佛教文化的珍贵文物。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宋代郭熙《溪山行旅图轴》、元代黄公望《剡溪访戴图轴》、明代嵌宝金冠等国宝级文物,它们静静陈列在展柜中,却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故事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三、大理:风花雪月的诗意篇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告别昆明,我们来到了充满浪漫与诗意的大理。一下车,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风花雪月的气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大理古城是大理的灵魂所在,这座始建于明朝洪武15年的古城,历经岁月洗礼,依然保留着古朴的韵味。城中方正的布局,纵横交错的街巷,就像一座活着的历史迷宫。走在古城的青石板路上,街边的店铺琳琅满目,有售卖精美的白族手工艺品的,如精致的扎染布,那绚丽的色彩和独特的图案,都是白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还有摆满各种特色小吃的摊位,乳扇在炭火上烤得滋滋冒油,散发着诱人的奶香;喜洲粑粑有甜有咸,外皮酥脆,内馅软糯,咬上一口,满满的幸福感。古城内的五华楼,曾是南诏王宴请贵宾的地方,如今虽已不见当年的盛宴,但那巍峨的建筑依然能让人想象到曾经的辉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苍山洱海,是大理最壮丽的自然景观。苍山十九峰连绵起伏,山顶终年积雪不化,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银色的光芒。沿着苍山的步道缓缓而上,山间的植被郁郁葱葱,各种珍稀的植物在这里肆意生长。山中有许多清澈的溪流和幽静的潭水,如洗马潭,传说中是南诏国王洗马的地方,潭水碧绿如玉,倒映着周围的山峰和树木,宛如仙境一般。洱海则像一面巨大的镜子,镶嵌在大理的大地上。沿着洱海生态廊道骑行,微风拂面,湖水波光粼粼,远处的苍山与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水天相接,美不胜收。在龙龛码头,我们静静等待日出,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洱海上,整个湖面被染成了金色,如梦如幻;磻溪S湾是拍照的绝佳地点,租一辆装饰着鲜花的自行车,沿着海岸线骑行,留下最美的青春影像;双廊古镇则是欣赏洱海风光的好去处,这里有许多临海而建的客栈和咖啡馆,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坐下,点一杯咖啡,看着洱海的美景,感受着时光的缓慢流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崇圣寺三塔是大理的地标性建筑,也是中国著名的佛塔。主塔千寻塔高近70米,为16层密檐砖塔,气势恢宏;两旁的小塔各为10层,高约42米,三座塔呈鼎立之势,相互映衬,庄严肃穆。走进崇圣寺,香烟袅袅,佛音阵阵,让人的心灵瞬间得到了宁静。这里不仅是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也是游客了解大理佛教文化的重要窗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喜洲古镇充满了浓郁的白族风情。古镇中的白族民居建筑群保存完好,建筑上精美的木雕、石雕、彩绘,无不展示着白族人民的艺术才华。春季,古镇周边的田野里油菜花金黄一片,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夏天,绿油油的稻田在微风中泛起层层涟漪,仿佛绿色的波浪。在古镇的集市上,各种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让人目不暇接,品尝一口地道的喜洲粑粑,感受着麦香与馅料的完美融合,那是属于喜洲的独特味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四、丽江:古城遗梦与雪山壮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从大理出发,我们来到了神秘而迷人的丽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丽江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相传是因为丽江世袭土司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走进古城,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茶马古道。脚下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的五花石路面,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街边的建筑融合了纳西、白、藏等多民族的建筑风格,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精美绝伦。房屋与潺潺的流水相依相伴,形成了“家家门前绕水流,户户屋后垂杨柳”的独特景观,让人不禁联想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意境,也难怪丽江会被称作“高原姑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古城的心脏——四方街,曾经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交易场所,南来北往的马帮在这里停歇、交易,带来了各地的货物和文化。如今,虽然马帮的铃声已渐渐远去,但四方街依旧是古城最繁华的所在。街道两旁店铺林立,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有精美的东巴木雕,那些木雕造型各异,栩栩如生,每一件都蕴含着东巴文化的神秘内涵;绚丽的纳西刺绣,用五彩的丝线绣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展现了纳西族妇女的心灵手巧;古朴的银饰,散发着柔和的光泽,款式独特,充满了民族风情。在这里,我举起相机,将光圈调至f/2.8,快门速度设置为1/125秒,以获得浅景深,突出拍摄主体,虚化背景中的人群和店铺,捕捉下那些手工艺品精致的细节,它们在阳光下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沿着四方街旁的小道蜿蜒而上,便来到了木府。木府是丽江木氏土司当年的府邸,建筑气势恢宏,庄重典雅,有“北有故宫,南有木府”的美誉。走进木府,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土司王朝,玉沟纵横,活水长流的布局,体现了纳西族人民的风水观念和对自然的尊崇。府内的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从议事厅到万卷楼,从护法殿到光碧楼,每一处建筑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在拍摄木府时,为了展现其宏伟的气势,我选择了低角度仰拍,将相机的感光度调整为ISO100,以保证画面的细腻度,利用广角镜头收纳更多的建筑元素和天空,使照片更具视觉冲击力。站在木府的庭院中,我仿佛看到了当年木氏土司在这里运筹帷幄,统领一方的场景,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玉龙雪山是纳西人的神山,也是丽江最壮丽的自然景观。它由13座连绵不绝的山峰组成,宛如一条巨龙腾越飞舞,气势磅礴。乘坐缆车缓缓而上,周围的景色逐渐从郁郁葱葱的山林变成了白雪皑皑的冰川。山上的气温很低,空气也变得稀薄,但眼前的美景让我忘却了一切不适。站在山顶,俯瞰着四周的雪山和云海,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为了拍摄到玉龙雪山的壮美景色,我提前做好了准备,携带了保暖衣物、氧气瓶和充足的相机电池。在拍摄时,由于光线强烈,我使用了偏振镜来减少反光,增强画面的色彩饱和度。调整好参数后,我拍摄了一系列雪山的全景和特写照片,希望能够将玉龙雪山的雄伟壮丽永远定格在画面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五、文化碰撞与心灵触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在这十天的采风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友们相互交流、学习,碰撞出了无数思想的火花。每天晚上,我们都会围坐在一起,分享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人用诗歌描绘宾川的红色历史,有人用散文记录昆明的美景与人文,有人用小说构思大理的浪漫故事,有人用摄影作品展现丽江的神秘风情。大家畅所欲言,从文学创作技巧到人生感悟,从地域文化差异到共同的精神追求,交流的话题丰富多彩。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宝贵的创作经验,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红色历史与春城文化、大理的风花雪月、丽江的古城遗梦相互交融,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灵触动。在宾川,长征精神让我深刻体会到信仰的力量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在昆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悠闲的生活氛围,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多彩与美好;在大理,风花雪月的诗意与浪漫,让我领略到生活的温柔与细腻;在丽江,古老的古城和壮丽的雪山,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大自然的神奇。这种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的碰撞,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当今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长征精神所蕴含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等品质,依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实现梦想的强大精神动力。而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大理的风花雪月、丽江的古城雪山,也提醒着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不同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在大理,白族的扎染技艺不仅仅是一块布的艺术,更是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表达。那些靛蓝色的花纹,如同洱海的波涛,在岁月中流淌;喜洲的白族民居,每一处飞檐、每一幅彩绘,都在无声诉说着家族的故事与传统的坚守。丽江古城里,东巴文字像一个个跳动的精灵,记录着纳西族千年的智慧;玉龙雪山下,纳西人对自然的敬畏,更是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生态保护课。</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这些文化与精神,不应只停留在历史的长河中,更应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宾川的红色旅游、昆明的民族风情体验、大理的风花雪月之旅、丽江的古城文化探秘,都是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时代价值的生动实践。它们不仅吸引着八方游客,更让年轻一代在游览中了解历史、热爱文化,让长征精神、民族精神得以薪火相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当采风活动接近尾声,即将踏上返程的那一刻,心中满是不舍。回望滇西大地,宾川的红色记忆依然鲜活,昆明的民族风情绚丽多姿,大理的风花雪月浪漫迷人,丽江的古城雪山神秘壮美。这十天的旅程,不仅是一次创作采风,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我相信,这段难忘的经历,将会成为我创作的源泉和动力,激励我用文字去记录更多的美好与感动,传承红色精神,弘扬优秀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云南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感受历史与文化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带着满满的收获和眷恋,我离开了彩云之南。但滇西的长歌,将永远在我心中回荡,指引着我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时代而歌,为人民而写。我期待着未来能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去发现更多的故事,续写与云南的不解之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