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邯郸行程,广府古城必去游览,这里是一块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河北省邯郸市东北行约20公里处,便到广府古城。</p> <p class="ql-block">广府古城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为晋国的曲梁邑;战国时属赵国的都城邯郸,曾是毛遂的封地;</p> <p class="ql-block">西汉时曾是广平国曲梁县,为历代县、府、州、郡治所驻地。南北朝时期北齐文宣帝曾改置州、郡、县,广平郡改置“洺州”。</p> <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为避讳改“广年”为“永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延续至今。唐至宋金为洺州、永年县。</span></p> <p class="ql-block">隋朝未年,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于广府建都称王,国号大夏。此后历任知府便开始在此修建城池,引来㵚河水,开挖护城河。据说动用周边9县民工,花费13年对古城进行了修整改造,把土城墙改建为砖城墙。并筑城楼及角楼、修四瓮城。清朝由于大水侵城,城墙重修了好几次。</p> <p class="ql-block">隋末,窦建德在此建都立夏国;元、明、清时期这里成为直隶省广平府。</p> <p class="ql-block">元代时,广府为广平路、洺州、永年县,元朝侍郎将古城扩大,并建设四个城门。</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这里为为广平府、永年县,广平府是明代冀南三府之一,下辖永年、邯郸等九县。明代时广府设广平卫及永年千户所,清代置广平营,设游击署。</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历经无数次变迁与修缮,见证了诸多朝代的兴衰更迭。</p> <p class="ql-block">广府古城号称:一城双水三山四海。“一城”指以广府古城墙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双水”指护城河以及环城大堤外围的洼地水面和东南方向的滏水。“三山”指古城的三个制高点,分别位于府署前的东大街与南大街交汇处的府前口、与囤市街交汇处的囤市口以及南大街和慎贤街交汇处的县前口。</p> <p class="ql-block">“四海”指古城四角的众多池塘,起着排涝、消防、休憩的三重功能。四街八巷七十二小拐弯:指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四条南北向小街、四条东西向小街以及其它保留有传统走向尺度及名字的小巷。</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始建于唐代,最初为“夯土墙”,元朝时期用糯米粥和白灰夯制城墙,明嘉靖二十一年改“土墙”为“砖墙”。城墙周长4.5千米,高12米,宽8米,保存基本完整。</p> <p class="ql-block">沿着斑驳的石阶登上古城墙,其上建有垛口、角楼和城楼。站在城墙上,清风拂面,极目远眺,古城内外的美景尽收眼底。城墙外是护城河和广袤的湿地,城内古街古巷,人来人往,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城门与瓮城:广府古城原有四门八楼,现仅东门和西门存有瓮城。瓮城最早修建于明嘉靖年间,形状为半圆形,东西瓮城城门开口南向,南北瓮城开口东向。</p> <p class="ql-block">瓮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是建在城门外的小城,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p> <p class="ql-block">- 增强防御能力:瓮城设有多重城门和复杂的防御设施,敌人攻破外城城门进入瓮城后,会受到来自瓮城城墙和主城门上的交叉攻击,形成“瓮中捉鳖”之势,增加敌人攻城的难度和伤亡。</p> <p class="ql-block">缓冲攻击:可以作为缓冲地带,延缓敌人的进攻速度,为城内守军争取更多的反应时间,便于组织防御和反击。</p> <p class="ql-block">隐藏防御力量:能够隐藏城内的部分防御力- 缓冲攻击:可以作为缓冲地带,延缓敌人的进攻速度,为城内守军争取更多的反应时间,便于组织防御和反击。</p> <p class="ql-block">保护城门:对城门起到保护作用,减少城门直接受到攻击的面积和强度,降低城门被攻破的风险。同时,瓮城的存在也增加了敌人挖掘地道等攻城手段的难度。</p> <p class="ql-block">心理威慑:其复杂的结构和坚固的防御会给敌人带来心理压力,使敌人在攻城时产生畏惧和犹豫心理。量和军事设施,使敌人难以准确判断城内的真实情况,出其不意地对攻城敌人进行打击。</p> <p class="ql-block">广平府署:位于古城南北中轴线北端的广平府署据介绍,是在唐朝万春宫原址上建造,有大小院落19个,房屋160余间,是明清时期广平府的政治中心。</p> <p class="ql-block">古代广平府署具有行政、司法、文化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其具体功能有:</p> <p class="ql-block">政令传达与执行;官员管理与考核;赋税征收与管理;司法审判场所;文化教育与宣传;军事管理与防御;社会事务管理户籍与公共事务管理。</p> <p class="ql-block">府署整体布局遵循儒家的礼仪规范,强调秩序、和谐与平衡。戒石坊上的官箴等内容,体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旨在教化官员清正廉洁、为民服务,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道德规范。</p> <p class="ql-block">功能分区明确的布局,既满足了办公、居住、仓储等实际功能需求,又考虑到了安全防御。如办公区与生活区的分离,有利于政务的独立运作和官员及其家属的安全保障;整体建筑的封闭性和防御设施的设置,体现了对地方行政中心安全的重视,反映出维护统治秩序的政治理念。</p> <p class="ql-block"> 杨露禅故居:是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的故居,走进故居,仿佛能看到杨露禅当年在此刻苦研习太极拳的场景。故居内陈列着许多与杨露禅相关的物品和资料,详细介绍了杨式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让人感受到太极拳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武禹襄故居: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作为武式太极拳的发源地之一,武禹襄在此创立了武式太极拳理论体系,著有《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等书,对太极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房屋错落有致、左右对称、崇脊飞檐,平面布局严谨、庄重、和谐。</p> <p class="ql-block">房屋檐下雕梁画栋,色彩斑斓,绘有山水、花草、鸟兽、青竹等图案,瓦房式的脊端设“五脊六兽”,展现出精湛的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弘济桥:座落于古城城东部约2.5公里处的弘济桥与赵州桥并称“姊妹桥”,石桥建造可追溯到隋朝,明朝改建为石桥,明嘉靖年间重修,明万历十年,再次重修。</p> <p class="ql-block">桥面上的青石雕刻着各种精美的图案,有狮子、麒麟、花卉等,栩栩如生,让人不禁感叹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古桥位于冀鲁豫三省交通要道,横跨滏阳河,滏阳河是古代重要水上交通线,上达磁邯,下通津卫,使得弘济桥在古代交通中占据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桥长48.9米,宽6.82米,桥洞为单孔半圆形,全部由石块砌成。古桥采用单孔双敞肩式石拱桥设计。</p> <p class="ql-block">古桥由18道单券纵向排列而成,券石间用铁束腰相连,护拱石间用石灰或泥浆砌筑。大券跨度24.8米,两旁各有两个小券,这种设计既节省原料、减轻桥身自重,还减小水流对桥身的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古桥横跨㵚阳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隋代的弘济桥,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坚固如初。</p> <p class="ql-block">甘露寺位于广府古城东,是冀南地区有名的千年古刹。该寺始建于北魏时期,初建时名为百草寺,唐代重修后改名甘露寺,明代曾改名莲花庵,后又改回甘露寺。</p> <p class="ql-block">相传:隋炀帝的三女儿南阳公主因不满父王暴政,曾在百草寺削发为尼,法名妙善。隋炀帝得知后大怒,下令火烧百草寺,南阳公主妙善被当时的农民起义军首领窦建德救出,并护送到河北苍岩山隐居修行。</p> <p class="ql-block">甘露寺为园林式中轴线对称布局。自南向北依次有山门、钟鼓二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p> <p class="ql-block">东区有观音圣迹堂、客堂、东寮房、斋堂;西区有般若讲堂、西寮房、禅堂。八功德水和围廊环绕主殿区,与东西区连成一体。</p> <p class="ql-block">一整日的广府古城之行,让我领略到了它独特的建筑格局、悠久的建城历史、丰富的主要建筑及古迹。这里古韵今风交织,传统现代共彰。广府古城,宛如明珠闪耀,续写新的华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