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故乡行

江湖人生

<p class="ql-block">1</p> <p class="ql-block"><b>陪父母的南京之行,其实更多像是一次对曾经的回忆之旅。本想每天换一个民国建筑的酒店让身为建筑学家的父亲体验一下身临其境的感受,因为南京的民国建筑至少有半数来自于父亲恩师杨廷宝先生的设计。但后来发现理想与现实总有距离,毕竟年迈的父母不太方便总是折腾。</b></p><p class="ql-block"><b>入住的第一间酒店是钟山宾馆,曾经不对外开放的军队307招待所,旁边就是东部战区总院,那里面也有栋民国建筑,曾经是民国时期的卫生部所在。</b></p><p class="ql-block"><b>而我们所在的宾馆院内,有三栋民国建筑,是当年蒋介石创办的励志社。励志社的前身是黄埔同学励志社,定都南京后,宋美龄向蒋介石提议成立军人之家,于是便有了励志社,意为“军政干部德行修养社”。当年这里对外接待各国军政要员,对内则是蒋介石等高官娱乐,聚会的地方。至今仍保留着蒋介石的办公室,国共谈判的会议室,审判日本战犯的场所。钟山宾馆是江苏省会议中心,很多会议在这召开,我们到的第三晚就没有房了。</b></p><p class="ql-block"><b>按原定计划我想住到江苏省议事园酒店,酒店是民国时期华侨招待所,曾经接到过许多历史名人。那边离颐和路很近,附近很多民国建筑,旁边就是军人俱乐部,既是民国时期的立法院,也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去溜冰的地方,但恰逢周末,也是没房,于是,就只好订了虹桥饭店,十六中曾经就在虹桥,那是我初中的学校,只可惜模范马路扩路,把我的学校搞没了。我记得我们学校旁边就有栋非常漂亮的民国建筑,那里经常拍电影……依稀记得,夏日,那楼里出来一位着紫红色绣花旗袍的烫发美女,手里拿着一把油纸伞……摄影师和导演在喊着什么,围观的人好奇的观望着……前几年,在美篇上遇到过一个我的初中老师,她曾对我说,现在你要是去虹桥,只能站在十字路口,去想象我们的学校所在。到了之后,发现果真如此……一切消散的只能靠我们去想象了。</b></p><p class="ql-block"><b>虹桥就在我们曾经南京的家后面那条路。在南京的时候,我们出行都是坐34路公交车,那也是民国主线路的一趟公交车,到我们家所在的天福里,在山西路站或者虹桥站下车皆可,穿过小巷就是马台街和将军庙。</b></p><p class="ql-block"><b>虹桥饭店对面就是民国时期的宋美龄接待外宾的国际联欢社,也就是现在的南京饭店,那栋民国建筑也是父亲老师杨廷宝先生的作品。原本打算订那里的,但却发现离上一次装修时间也太久远了,怕设施陈旧,所以没有选择它了。但一样可以近距离欣赏到该建筑。我认为南京的景点不在那些被人熟悉的买门票的地方,而是沿着中山北路一路走,两边许许多多的民国建筑才是最值得一看的风景。如果有机会,我想我会带上我的那本厚厚的《南京民国建筑》,一栋一栋对照着找寻。</b></p> <p class="ql-block">2</p> <p class="ql-block"><b>虹桥饭店是较早的涉外饭店,近两年刚翻修,设施服务都非常不错。早餐有各种南京美食,盐水鸭,淆肉,熏鱼,金陵肉包,马兰头香干,鸭血粉丝……非常齐全,美食之旅不用到处跑了。</b></p><p class="ql-block"><b>夜里用高德搜了一下,马台街小学就在旁边,两分钟车程。于是,有了一个大概的定位,想起来,自己当年推着大二八单车,来到这附近换煤气的场景,如今,时光如白驹过隙,恍若隔世。告诉自己,多少次梦里梦见的南京的家,就在这儿了。当晚,居然,睡得很安稳,满满的安全感。</b></p><p class="ql-block"><b>在南京的几天,恰好姚阿姨也从美国回来,我们每天开车接了她,一起送到宝英阿姨家。姚阿姨是科学家,搞自动化设备的某个关键配件设计,她居然也是六月十五的生日,和我一样双子座,果然也是属于天马行空什么都感兴趣的人,她有三本厚厚的书,到南京我们必定要一起玩一次算命。太有趣了。宝英阿姨是母亲的亲徒弟,非常聪明能干,年轻时也是十分漂亮,现在她依然精力旺盛,自己开着公司,带着孙子,外带还炒着股票,每一个领域都被她干得风生水起,属于正能量满满的人。几十年了,她都是母亲最贴心的小棉袄。他们几个老同事每天坐餐桌边聊天,足足聊了三日,感觉再聊就能聊出一个新中国了。终于明白什么是老夫聊发少年狂了。</b></p><p class="ql-block"><b>父母对于在外面旅游是没有什么兴趣的,一来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二来在南京几十年,他们说所谓的景点压根没兴趣,当年上下班就无数次经过那些地方,早就看饱了。我说那聊天不如视频,大舅舅说感觉怎么能一回事呢?</b></p><p class="ql-block"><b>他们聊天,我们就出去走走,排了好久的队去了趟南博,有点失望,没有太多惊艳,印象中也是这样,小时候有个亲戚家住附近,我们来过几次,那时,没什么人,随便进出看。中华门,五十一张门票,感觉挺坑的,感觉属于我的那个南京时代彻底走了,那时,我们可以任意爬城墙,城墙上还有古老的刻字的砖。</b></p><p class="ql-block"><b>瞻园,印象最深的是院内有颗银杏树,金黄色的叶子成了我的书签。如今,收门票了,还没地方停车。老门东,仿古建筑一眼新,索然无味。此次南京行,印象深刻的是每个地方门口都有一个老保安,态度恶劣,仿佛呵斥人成了他不可撼动的权威体现。看到我用南京话大声回击,他们的语气又立马怂回去。从前的南京,可没有欺生这一说,随便一个问路,他们恨不得带着你抄近路走。这些人,不是南京人,操着不知哪里口音的假南京话,破坏了南京人的谦和温良。</b></p><p class="ql-block"><b>四月的南京燥热的像夏天。意外收获是去到了金陵制造局,也叫金陵兵工厂。内有7座清朝时期建筑和23座民国时期建筑,是李鸿章等创办的南京第一座近代机械化工厂,中国四大兵工厂之一,为长安汽车的前身,内有中国最大的近现代工业建筑群,现在是晨光厂创意工业园,感觉可以拍电影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说来好笑,在南京五天,最后一天才开始走行程,带着父母开车沿着中山北路行进,虹桥,三牌楼,萨家湾,中山码头,一路上都是我们曾经的点点滴滴。</b></p><p class="ql-block"><b>萨家湾的南京政治学院院内的红色建筑依然让人惊艳,这里曾经是民国党交通部铁道部和行政院旧址。小时候,北京的伯父黄保元到南京带兵就在此地,南京的伯父王文高正好负责那次征兵的体检,同在南京的父亲带着我来此看望二位伯父,弟兄三个皆是军人出身,高大英俊帅气,我的祖父若有在天之灵,得有多么的骄傲啊?二位伯父既是祖父的侄子又是他的学生。那也是我唯一一次有机会进入这个神秘的领地,那栋红色的民国建筑也一直留存在我的脑海深处。</b></p><p class="ql-block"><b>下关的海军部牌坊曾是江南水师学堂,也是国民政府海军部旧址,是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开办的军事学校,也是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母亲的祖辈便是毕业于此,在南京任管带一职,后娶南京女子为妻,逝后由当时的军中安排船只运回湖南湘潭他的故乡。同行的还有南京籍妻子。所以,母亲其实是有南京血统基因的。若干年后,她又在河南信阳遇到了来自南京的军人父亲,转业后又随父到了南京,命运的齿轮,总会转啊转的,转到早已安排好的位置。</b></p><p class="ql-block"><b>中山码头,我们曾经无数次来过的地方。儿时,每逢过年,我们都会从这里乘东方红号大轮船到武汉,再从武汉到武昌火车站(父亲在此当过军代表),坐火车到长沙,然后,再转汽车到外婆家。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轮船一启动,渐渐的就能看到课本上的南京长江大桥,还有从桥上穿过的火车。如今,中山码头已经没有客轮,但轮渡依然在使用,更多的是游客渡江,两块钱轮渡过去,就是浦口。记忆里的浦口曾是那么遥远,读书时班上有几个浦口的同学,感觉他们像是外地生。如今,两块钱轮渡的事,就可以到达彼岸。</b></p><p class="ql-block"><b>浦口火车站是朱自清《背影》里与父亲告别的地方,也是伟人毛泽东送过湖南留法学生去上海的地方,在此他还丢过一双鞋,幸遇老乡,方解燃眉之急。这里还曾是国父孙中山奉安大典临时停放过灵柩的地方,当年民国政要皆来此地,举行了盛大的接灵仪式,后修有停灵台纪念。1949年,邓小平和陈毅从合肥坐火车到此,并当夜渡江,进入总统府,迎来南京解放的曙光。这里更是我的小说《养儿养女》中老侉子工作过的地方,父亲告诉我当年老侉子就是中山码头轮渡船的船长。</b></p><p class="ql-block"><b>如今,导航南京长江大桥一定不是你想要去的地方,老的长江大桥,现在叫南京长江大桥1桥。大桥公园在维护,又是一个看门大爷怒斥大家,不许进门。真是服了,作为旅游界扛把子的南京城,文旅部门能不能派几个文明点的保安,树立一下城市良好形象?</b></p><p class="ql-block"><b>沿途返回去到山西路,湖南路,马台街,将军庙……军人俱乐部(曾经的民国立法院)还在,和平电影院(变成了新的建筑物)还在,山西路百货大楼也在,但曾经全国排名第一的商业街却被毁得很彻底……山西路邮局没了,宁波汤团店没了……马台街的一切也都不复存在,唯有少年宫汽车站牌可以让我回忆起这里曾经是可以通往西流湾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西流湾当年有一些破旧废弃的别墅,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其中就有大汉奸周佛海的房子,那房子的地下室就是胡适等一众国民党政要躲空袭的地方。胡适为那取名为低调俱乐部,抵制人民抗战的呼声,想求和,媚日。之后,周佛海便成了汪精卫的心腹。要是早知道这段历史,估计当年我非得砸几块石头朝那屋子,一堆狗汉奸。西流湾是山西路车站通向我们家的必经之路。当年那有条河,我们小孩子喜欢去那摸螺蛳,大人担心我们的安全,所以,有邻居看到就会告状家长,为此,我们曾恨透了那些好事者,管他们叫作二报大队长……后面一句太不文雅,不说了。</b></p><p class="ql-block"><b>穿过西流湾有个小巷子,巷子里住着我许多小学同学,当时那里是马路对面电器仪表厂的宿舍。班上有个叫马卉的女孩,漂亮极了,她妈妈每天给她扎一脑袋的麻花辫子。那年代,与外国交流最多的大概就是朝鲜,马卉家作为代表,曾来过朝鲜人参观。当时,可把她骄傲坏了,一堂课背都是笔直的挺着,不带半点弯的。我们班还有个男生也是那个厂的子弟,他父亲是陈景润一样的科学家,算出过什么定律,当时很轰动,那个小男孩每天灰头土脸的去上学,科学家都没空管孩子和家务,老师说,他爸每天就伏在一口木箱子上做学问,每天写公式到半夜,号召我们都要学习这种刻苦的精神。还有就是我小说里老侉子的大女儿和大女婿也都是那个厂的厂医,当年他们从部队转业回来被分到那里。可惜,那个厂早已没了踪影。</b></p><p class="ql-block"><b>从西流湾巷子出来就是一个小店,小店是我们这一片人生活所需品的供给站。打酱油,买咸菜,还有牛皮糖,话梅,总之,是我们小时候最喜欢的地方,没有之一。小店里有个漂亮阿姨,离婚了,她总是偷偷去看她的儿子。对我们,她完全当自己孩子一样喜欢,我们上几年级了,家里怎么样了,她都门清。小店旁边就是话剧团宿舍了,那里的故事更多,我亲眼见过各种漫画贴满了内部围墙,尤其是把江青画成一条蛇,特别搞笑。疯狂时代,这里面有个被逼疯的女演员,总是披纱戴花的走街串巷,唱着《天涯歌女》……</b></p><p class="ql-block"><b>如今,小巷没了,话剧团宿舍没了 ,那个温暖的小店没了,建校也没了,地质勘测局没了……所有的我故事里的痕迹都不复存在。唯有心里,在默默复原曾经的老旧时光……烧饼油条豆浆店的香气,巷口的叫鸡子馄饨,破庙变成的粮站,还有粮站边上住着的老尼姑……许多许多的人和事……去了哪里?</b></p> <p class="ql-block">3</p> <p class="ql-block"><b>小时候,觉得南京很大,每到一个地方,仿佛要很长的时间。而如今,感觉再远的地方也不过就是半小时车程。就连玄武湖也有了湖底隧道。</b></p><p class="ql-block"><b>到了父亲的母校东南大学,父亲有点激动。他说,我就是从这里去对面成贤街的宿舍。然后又指着另外一个方向说,我也住过那边,学校三个地方的宿舍我都住过。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意气奋发的青春少年,从东大的图书馆夜自习出来,在校门口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阳春面,再一路轻跑奔向宿舍,那是年轻的父亲,十七岁第一远离家乡远离母亲的半大小子,带着理想带着憧憬,懵懵懂懂中开启了属于他的成长。父亲的学生时代,是靠国家的助学金完成的,六十年代初的生活水平,父亲说那些钱完全够用了,偶尔还能剩下一点去看个戏,父亲儿时的记忆里,他们家后面就有个唱京剧的戏班子,兴许就是那时的耳濡目染,让父亲成了一个业余票友,直至今日,父亲也是喜欢拿着手机刷各种各样的戏曲。学建筑的学生,得有美术功底,父亲的绘画水平自是不在话下,他的美工字体更是如同印刷般工整。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文学,所以,学建筑的人虽是理工科,但实则应该是同时拥有人文情怀,甚至他们还需要学习风水学,所以,建筑更应该是门包罗万象的学科。父亲的文字中描述过,他们去苏州园林,上海外滩,观摩各种各样的著名建筑……学业虽繁重,但五年的大学生活,一定是让父亲感到最幸福最美好的人生阶段,可以用风华正茂这几个字来定义。如今的父亲已是耄耋之年,然而,回忆让他眼里泛光,阳光下父亲手指着校园内的建筑告诉我,那是大礼堂,那是图书馆,那是课室,偶尔有学子从里面推着单车出来,不知有没让父亲想到了曾经年少时的自己……可惜不是周末,学校不开放,毫无例外,又是一个凶巴巴的看门老保安在那行使他那所谓的权利,什么时候南京能改一改这种情况???我爱南京,却不爱这无法与时俱进的态度,服务代表一个地方的文明高度,南京,还有一段距离。</b></p><p class="ql-block"><b>拐出去没多远就是鼓楼。每一座古城都会有一口大钟一面大鼓,晨钟暮鼓,所以也就都会有鼓楼这样一个地名。当年是父亲所在的市政公司就在大钟亭八号,现在成了中国电信。</b></p><p class="ql-block"><b>记得从前,父亲他们单位每周都要安排值一次夜班,有时候,我也会跟着去玩一下。印象里那空荡荡的办公大楼里,有好闻的油墨味道,因为当年的图纸是手绘后,还需要晒图。那时,我最喜欢的就是父亲他们画图时的用纸,硬硬的厚厚的,透明度却很高,可以放在图册上临摹喜欢的绘画。还有就是那种带磨砂的绘图橡皮,质量也极好的。那栋楼里的小陆子阿姨,椅背上总挂着一个毛巾,她用来擦背上的汗的,知识分子,生活能力却不怎么高,也就是不太讲究。一众男同事的办公室里,她显得比较中性的性格。还有水伯伯,对父亲如兄长般关心,他的三个孩子都以重叠字为名。父亲的同事们喜欢周末轮流到各家聚餐,当年,我妈,一会功夫就可以做出满满一桌子南京菜。那是父母的黄金岁月,也是我们那个家的黄金时代。温暖,如春天和煦的阳光。而这一切,都是裹藏于南京的岁月。</b></p><p class="ql-block"><b>父亲说,前面就是高楼门了。高楼门对于父亲来说,又是一个重要的地方。他同父异母的兄长曾经的部队所在地。祖父复杂的情史导致了这种复杂的关系。家乡人淳朴,给了父亲一个地址,让他去找兄长。见过一次面。父亲完成五年的大学学业后,去了武汉军区第一军驻地的信阳。信阳是我的出生地,所以,护照上写的这个地方其实我完全没有印象,因为我出生五十六天就被祖母带去了泰兴,在那一直待到了三岁。从军八年后,父亲转业又回到了南京,负责高楼门那一片的政府宿舍设计。而兄长所在的部队所在地,也变成了一片空地。父亲之所以对高楼门这个地方这么激动,我想,大概是缘于他和兄长的故事吧。</b></p><p class="ql-block"><b>再往前,导航已经失去了意义,父亲记忆清晰的告诉我们怎么走。沿途又到了北极阁,北极阁山上有孙科的府邸,那里是气象局,我曾在那打过暑期工,帮专家画气象坐标图。</b></p><p class="ql-block"><b>旁边就是父亲心心念念的鼓楼工艺美术大楼,那是改变父亲后半生命运的地方,在那听了一场特区招聘报告会后,热血沸腾的父亲毅然决然的来到了深圳。同行的水伯伯却因为超龄没有来成。父亲说,在那他竭力邀请他报名的年轻人是他的贵人。我们又经过人民大会堂(民国时期的国民大会堂),在此,我们也拥有许多美好的回忆,小时候常和大人一起来看话剧,京剧,豫剧,越剧……可惜这次没有安排父亲看上他喜欢的南京白局,他读书的时候经常会跑去看戏听南京白话说书,南博倒是有茶馆表演,但是很难约到场次。总统府门前的队伍已经排到了长江路上,南京每个景点都是人,就算进去了也是人挤人,有次在美龄宫我就被人推着走过……江南织造局是新建的云锦博物馆一类的,所以没什么印象……父亲一路上看到这些熟悉的场景很是兴奋,如数家珍般一一诉说,就连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都是他最想念的。毕竟,南京曾经留下他最美好的青春,是见证了他人生各种高光时刻的第二故乡,所以,回南京,是他这些年来挥之不去的梦萦牵绕,所以,能帮年迈的父亲完成他的心愿,也是我的心愿。</b></p><p class="ql-block"><b>南京之行,除了可以见到大量的民国建筑,了解许多曾经不了解的历史故事,去到我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玩,最开心的还有,可以和亲朋好友们汇聚一堂,去到宝英阿姨家,去到舅舅家,和大家伙敞开了说南京话,要知道,南京话一定要有一群人一起说才有味道,仿佛回到从前在南京的旧时光。真不舍得离开。🌹🌹🌹</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