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游-淮军公所(上)

阿胥

保定淮军公所全称为“保定淮军昭忠祠暨公所”,位于保定市莲池区兴华路331号,由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奏请朝廷修建。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其中路建筑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李鸿章专祠。<br> 淮军公所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淮军昭忠祠,也是目前北方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以清代徽式祠堂建筑为主体的建筑群,建筑群徽风京韵兼容、艺术匠心独运,整体院落布局严谨,建筑功能完备,砖、木、石雕刻精美,梁架彩绘绚丽,排水系统科学,具有较高的历史、科技和艺术价值。其主体建筑大戏楼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清代封闭式戏楼。1991年被国家建设部、文化部评为中国近现代优秀建筑;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现为保定市淮军公所博物馆(中国古戏楼博物馆),博物馆成立于2016年,依托淮军公所建筑群,设立了以淮军公所建筑艺术、中国古戏楼历史变迁和保定戏曲文化为主题的三个专题展览。于2023年9月面向公众开放。 淮军公所大门是一座极具徽派建筑艺术特色的四柱三楼牌楼,檐下悬挂“敕建李文忠公祠”。三个尺寸较小的方形门口置于高大牌楼下的基座上,门口四周均用汉白玉条石镶嵌,上雕有精细的花草图案。门楼两边青灰色的八字墙彰显出此处的显贵地位,气度不凡。 保定准军公所占地面积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整体布局:东部为建筑群,西部为园林区。<br> 淮军公所东部建筑群南北兼容,一条东西向巷道将东部建筑群分为南北两院,巷道以南为祭祀区,集中体现天井、马头墙的徽派建筑群;巷道以北是由三个古朴浑厚的北方四合院组成的建筑群,为公所院和辅助用房。南北向的小巷又将祭祀区的徽派建筑群分隔成中、东、西三路。<br> 保定市淮军公所博物馆的展陈集中陈列在公所南部祭祀区。其中“中国古代戏楼历史陈列”设在祭祀区中路的大戏楼及其前后院中;“淮军公所建筑艺术专题陈列”设在祭祀区西路昭忠祠的前后院中。“保定戏曲文化专题陈列”昭忠祠后面的院内。西部园林区内设有:荷塘、梨园书院和两个数字体验馆。 博物馆入口设在西路的昭忠祠大门。大门面阔五间,进深3间,两端为稍房,中间3间梁架满轩正贴式,轩梁满浮雕,雕各种花草树木,飞鸟走兽及人物故事。南檐柱为透雕花罩,雕福寿万字。 昭忠祠是摆放淮军将士神主和祭祀的场所。博物馆的常设展览“徽风京韵百年沧桑-淮军公所建筑艺术专题陈列”就设在昭忠祠前后两个院落中。展陈分为:公所·百年沧桑和建筑·徽风京韵两部分。<br> 展陈以“徽风京韵,百年沧桑”为主题,通过准军掠影,昭忠祠修建与运营、建筑特色等多个维度,展现准军昭忠祠暨公所的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 昭忠祠前院建有正房和东、西回廊。东、西回廊的墙上嵌有“淮军昭忠祠公所善后条例十六条”和阵亡“将士”的生平碑刻。正房面阔五间,现为“淮军公所建筑艺术专题陈列”的第一部分展室。 第一部分,公所·百年沧桑。<br> 淮军是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经清延批准,于同治元年(1862)在安微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军队,经过不断扩军,或为晚清时期一支重要的国家军事力量,甲午战争失败后逐浙衰落。<br> 昭忠祠是清廷为褒扬阵亡将士而设置的祭祀机构,保定淮军昭忠祠是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请为祭祀同治四年(1865)以后在平定捻军、防守海疆中死难及积劳病故的淮军将士而专门修建的纪念场所,既是淮军发展鼎盛时期的产物,也是淮军盛衰兴亡的见证者。 展厅的正中悬挂一幅巨型油画:李鸿章和他的幕僚们。<br>前排:李鸿章,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吴汝纶,莲池书院山长;郑观应,轮船招商局帮办。唐廷枢,中国工业奠基人之一。周馥,李鸿章幕府最早的幕僚;盛宣怀,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沈保靖,负责军械采办。后排:金达,英籍开滦矿务局工程师。丁日昌,开办上海炮局。伍廷芳,法律顾问。马建忠,负责外交事务。汉纳根,德国人,主持修建炮台。刘含芳,任职天津机器制造局。 第一单元,淮军兴衰录。<br> 在晚清洋务运动浪潮推动下,淮军统帅李鸿章顺应潮流,积极学习西方军事制度和技术,从营制、装备、训练、教育等方面对淮军进行改造,开启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序幕,但由于政治体制、军事思想等因素的限制,未能实现军事近代化的转型。 环渤海防御体系。<br> 同治九年(1870),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一职。北洋大臣执掌北洋洋务、北洋海防、招商等事务。在清廷信任和支持下,李鸿章筹建以天津大沽口、奉天旅顺口、山东威海卫为重点设防的环渤海防御体系,淮军随之在相关地域布防,承担炮台修筑、基地建设、口岸防务等职责。一度充当驻防军作用。 淮军使用过的枪械。 第二单元,淮军昭忠祠。<br> 昭忠祠制度是清代雍正年间建立的祭祀制度,主要祭祀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官员、将士。清廷对昭忠祠的建筑规制、入祀标准、祭祀仪程等均有明确规定。雍正二年(1724)。京师昭忠祠正式修建。嘉庆七年(1802)下诏各省修建直省昭忠祠。李鸿章及部分淮军将领依据清代祀典制度,经奏请朝廷允准,先后在国内修建多处淮军昭忠祠,以纪念捐躯战场或积劳病故的淮军将士。在各地修建昭忠祠中,保定淮军昭忠祠暨公所修建于淮军鼎盛时期,祭祀人数较多,管理制度完备,建筑风格独特,虽历经百年沧桑,但古韵犹存。 淮军昭忠祠概览。<br> 同治四年至光绪二十九年(1865-1903),李鸿章及淮军将领奏请在江苏无锡、苏州,直隶保定、天津,湖北武昌、汉阳,台湾台北、凤山,广西镇南关,安徽巢湖,山东济南等地修建了淮军或淮军与其他军队共祀的昭忠祠11座。 保定淮军昭忠祠。<br> 保定淮军昭忠祠经清廷批准后,李鸿章责成部将卫汝贵、贾起胜选址,由直隶按察使周馥督造,于光绪十四年(1888)至光绪十七年(1891)历时三年修建完成。<br>淮军公所集祭祀、管理、办公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历史内涵独特,管理制度完备,在全国淮军昭忠祠中极具代表性。 昭忠祠百年变迁记。<br> 岁月有痕,百年变迁。保定淮军昭忠祠暨公所由晚清的祭祀、公聚场所,历经学校、军营、机关驻地及民居等功能变迁,于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文物修、陈列布展,目前成为集展览展示、园林观赏、公众休闲于一体的公共文化场所。 第二部分,建筑·徽风京韵的展室设在昭忠祠后院的正房和东西厢房内。<br> 保定淮军昭忠祠建筑群,集徽派祠堂式建筑和北方四合院于一体,并融入欧式建筑元素,呈现出南北融合、中西合并的建筑艺术特色。 第一单元,南北融合凝华章。<br> 保定淮军公所建筑群布局严谨,南部祭祀区为徽派建筑群,北部公所区、杂役区为北方四合院建筑群院,院落西部为休闲区。灰墙黛瓦,马头墙,墨线画,砖,木,石雕,特色梁架等凝聚了淮军公所融南北、汇中西的建筑特色。 建筑功能。<br> 《淮军昭忠祠公所善后章程16条》碑刻位于昭忠祠前院东廊壁上。为原始遗存。详细记录了保定淮军公所在晚清时期的各种各项管理章程,由碑文可知,淮军公所兼具祭祀、团拜、接待、宴飨等功能。 建筑特色。<br> 保定淮军公所的南部为高墙围绕的徽派建筑群,北部为并列递进的北方四合院,精巧秀美的徽派建筑与古朴典雅的北方建筑交相辉映。 建筑群分布。<br> 淮军公所分为东部建筑群和西部休闲区,东部建筑群由南北两部分组成、南部组群坐北朝南,分为东、中、西三路;北部组群坐南朝北,由三套四合院组成;所属建筑零散分布。 第二单元,科技艺术智飞扬。<br> 淮军公所的营建彰显了中国古代匠人的智慧与技艺,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平面布局、建筑形式、材料运用、艺术构造等共同成就传统建筑之美。防火分区、抗震结构、排水系统、采光通风、物理声波、天然取材等方面均遵循“道法自然”的营造理念,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成为当代建筑学专业研究学习的热点。 第三单元,公所修缮匠心运。<br> 新中国成立后,保定淮军公所一度成为职工宿舍,此后又逐步成为居民聚居的大杂院,入住176户,文物建筑混杂其中。2003年,淮军公所清河道署博物馆筹建处成立,启动淮军公所勘察设计工作,历时3年有余。完成报告数万字,绘制图纸400余张,拍摄图片千余张,濒危建筑资料得以抢救。文物建筑原状得以考证恢复。经过项目立项、方案设计、修缮、施工,淮军公所历史原貌逐步呈现。 修缮大事记。<br> 淮军公所保护修缮是一项系统、规范、严谨、细致的地上文物考古与保护维修工作。遵循“不改变原状”的文物维修原则,将考证研究贯彻始终。修缮团队广招南北工匠;谨慎选择砖瓦、木料、油料等材料:原工艺铺地、垒墙、瓦顶、木构、装修、油饰、雕刻等。逐一解决戏楼罩棚、舞台藻井、撇山影壁、印花软廊心、“三雕”技艺、大木吊装等难题。历经二十余载的修缮复原和一年多的陈列布展,淮军公所于2023年9月23日面向广大观众开放。 下篇,保定游-淮军公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