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记我嫂子刘红娟的音乐艺术之路</p> <p class="ql-block"> 1963年2月,刘红娟出生于河北新乐的红色革命家庭。父亲是退伍荣誉军人,母亲为烈士子女,外祖父更是为革命献身的爆破英雄。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音乐的种子悄然生根发芽。父母对艺术的热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让她将音乐视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立志在音乐领域绽放光彩。</p> <p class="ql-block"><b> 求学之路:追逐音乐理想的脚步</b></p><p class="ql-block"> 1970 - 1975年,刘红娟在新乐新街铺小学开启启蒙教育;1975 - 1977年,于新乐城关社中初中部学习;1977 - 1980年,在新乐二中完成高中学业。学生时代,她凭借出众的音乐天赋崭露头角,成为远近闻名的“小明星”,常受邀到学校、村镇和兵营参加慰问演出,深受观众喜爱。 高三那年,其父母为助力她的音乐梦想,托人介绍她拜河北省歌舞剧院的杨正华老师为师,系统学习声乐。每周她都要乘坐火车往返石家庄求学,在当时,来回两元的车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不辜负父母与老师的期望,她坚持在野外练习声乐,风雨无阻,寒暑不辍。1980年高考,她的专业课成绩位列前三,但因文化课仅差两分,与本科失之交臂。在正定师范和任丘师范的争相录取中,经老师建议,她选择了正定师范音乐班。 师范毕业后,她在教育工作中结识了我的哥哥张铁,两人因爱结合,刘红娟也由此成为小李庄这个文化村的一员。此后,她并未停下学习的脚步,1989年考取中国音乐学院攻读音乐教育专业,三年后获得专科学历;1992 - 1995年,通过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函授学习,取得本科学历。</p> <p class="ql-block"><b> 教坛耕耘:用音乐点亮学生人生</b></p><p class="ql-block"> 自1982年起,刘红娟先后在石家庄煤矿机械厂子弟学校和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后与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合并)任教,将青春与才华倾注于教育事业。在教学工作中,她成绩斐然:日常教学效果显著,历年教学质量评估及学生测评均名列前茅,2012年,她撰写的《学校礼仪浅析》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职校生可持续学习与发展》两篇论文发表于《金色年华》杂志,并荣获该社编辑部年度教研成果一等奖;作为院校信息员,她有多篇信息被河北日报、河北电台官方网站等多家媒体刊登或转发;她还积极参与学校历届大型文艺演出的筹备、组织协调和艺术指导工作。</p> <p class="ql-block"> 多年来,她收获众多荣誉: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先进德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教育教学改革先进教师、优秀党务工作者等。 在学生培养方面,她同样成果丰硕。悉心指导学生歌舞社团训练,屡获佳绩:2004年获河北省第七届青年歌手大赛优秀辅导奖;2005年、2011年、2012年被评为中国歌剧舞剧院艺术考级委员会石家庄考区优秀辅导教师;2010年辅导的学生在全国德艺双馨声乐比赛中斩获铜奖和十佳奖;2009 - 2011年,成功培养两位新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2012年辅导的学生声乐作品《紫罗兰》在“河北省首届声乐器乐大赛”中荣获银奖;2013年5 - 6月,参与学校应聘中直机关服务人员的文化艺术指导训练及组织协调工作,助力10名学生应聘成功,创下学校就业佳绩。</p> <p class="ql-block"><b> 艺术创作:谱写音乐华章</b></p><p class="ql-block"> 在个人音乐创作领域,刘红娟佳作频出:1984年,她创作的《在机油飘香的车间》荣获省煤炭厅一等奖及演唱二等奖,《矿山最美的时候》获省煤炭厅二等奖及演唱二等奖;1996年,她为司机学校校歌谱曲,该曲至今仍在校园传唱;2009年,为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建校60周年创作校歌;2019年,为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建校70周年创作校歌。</p> <p class="ql-block"> 2019年,在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建校70周年文艺汇演中,她担任校歌合唱指挥,还领唱了歌曲《老师我想你》。</p> <p class="ql-block"> 她多次在河北省人社厅举办的文艺汇演中担任艺术总监,其作品获得河北师范大学艺术系专家的高度认可与评价。</p><p class="ql-block"> 在艺术实践方面,她也收获颇丰:2004年,因辅导学生通过全国声乐九级考级,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2005年,在“东方青少年艺术明星大赛”河北分赛区青年业余组声乐美声唱法中荣获金奖;2006年,获石家庄市技工系统文艺演出先进个人奖;2008年,她组织的“唱红歌、学党史”系列教育活动影响深远,个人也多次因此获奖。</p> <p class="ql-block"><b> 学术研究:深耕教育理论沃土</b></p><p class="ql-block"><b> </b>在学术研究领域,刘红娟同样成绩卓著。</p><p class="ql-block"> 2006年在《当代教育科学新探》(第七卷.上)发表论文“音乐课也要教书育人”。刊号:ISBN 7-80166-694-1/G.132 独著。</p><p class="ql-block"> 2006年在《当代教育科学新探》(第七卷.下)发表论文“聆听是打开音乐之门的钥匙”。刊号:ISBN 7-80166-694-1/G.132 独著。 </p><p class="ql-block"> 2012年在《金色年华》第8期(下)发表论文“学校礼仪浅析”。刊号:ISSN1003-3599 CN45-1026/C 独著。</p><p class="ql-block"> 2012年在《金色年华》第9期(下)发表论文“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职校生可持续学习与发展”。刊号:ISSN1003-3599 CN45-1026/C 独著。</p><p class="ql-block"> 2012年在《教育教学论坛》第3期(下)发表论文“关于加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与途径探析”,刊号:ISSN1674-9324 CN13-1399/G4 第二作者。</p><p class="ql-block"> 2012年主持完成《高等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文件选编》编写。参编学院《文化识别系统(SIS)管理手册》和《德育工作100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薪火相传:音乐梦想的延续 </b></p><p class="ql-block"> 在培养下一代方面,刘红娟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女儿张璐继承了母亲的音乐天赋,从河北经贸大学艺术系毕业后,考取河北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学位,并成立自己的音乐工作室。在音乐教育与艺术实践中,张璐辅导的学生屡获佳绩,她自己也多次在各类比赛中获奖,延续着母亲在音乐道路上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张传跃,1968年6月出生的鲁西北汉子一枚,大专学历。上学期间曾有文学梦想,喜爱文学,兴趣广泛,曾自比五柳先生。工作后弃笔从商,有几个有文学修养的好朋友。是《世界作家文集》和《美篇》的忠实读者,曾在《世界作家文集》和《美篇》上发表《幸福的爸爸》、《这是桃花源吗》、《新春感悟》、《可怜天下父母心》、《招远金塔公园游记》、《秃尾巴老李的故事》、《游招远金塔公园》、《招远故事(一)招远古八景的传说》、《招远故事(二)招远县的历史变迁、县名的由来、县城选址的故事及新旧社会的巨变》、《招远故事(三)地名故事的传说》、《招远故事(四)龙子涧和奶子场的传说》、《招远故事(五)状元的故事传说》、《招远故事(六)夏日罗山(上)》、《梅兰竹菊和福寿禄禧》、《脑洞先生》、《郑口运河公园和二道街往事》、《我爷爷的故事》、《致孝致贤的好媳妇》、《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四十三载》、《激情燃烧的岁月——恰同学少年》、《激情燃烧的岁月——激扬文字》、《音乐殿堂里的一颗明星》等几篇小文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来又在《美篇》发表《大美招远》、《冬夜》、《打饭》、《青春的回忆》《激情燃烧的岁月》、《招远故事(七)夏日罗山(中)》、《招远故事(八)夏日罗山(下)》、《一门双秀才和“趟子地”与“贞节牌坊”的故事》、《激情燃烧的岁月(二)》、《激情燃烧的岁月——风华正茂》、《激情燃烧的岁月——意气风发》等小文字和《献给老师的歌》视频一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