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晨,走在乡村的田埂边、山梁上,己是农历的三月底。浩荡的春风已将沉睡的土地唤醒,山野变得松软,一块块梯田己经旋耕,村民和土地正期待着一场透彻的春雨降临。岸畔上各种野花,也已在这个春日里笑眯眯地睁开了眼睛……一切的一切都已被春天裹挟,被希望陶醉。土香、花香、草香沁人心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爬上村对面的南岭,已是气喘吁吁、热汗淋淋。毕竟岁月不饶人呀!二十郎当岁时,一个早上可以先下坡后上坡,往南坪上送两趟农家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在南坪的半坡,有一小块地,可能是自留地(口粮地)。每年春天的这个时候,村里的一位叫狗成的单身老人总是把地整理得干干净净,那松软的土地就像过了筛子似的细细绵绵,横头、地角、墙壕寸草没有。可由于年老体弱,加之是需要爬徒坡,往地里送不上肥,那玉茭每年都长的不壮实,一进秋天就发黄。当然,也就成为我们这些孩童们吃甜杆的基地啦!为此,还挨过家长不少训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每想起此事,只怪我们这些孩童们年少不更事。眼下又是春天,那块地早已荒芜,代之而生的是各色野花。如果老人在天有灵,我则向老人深施一礼,郑重道歉,说声对不起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们这些当时的孩童也已是花甲之年。安静的乡村,也只有儿时的玩伴在坚守,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从秋到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年正月在家过年,一帮六十年代出生也己六十多岁的老伙计们在一起相聚时,酌一杯小酒还在争论: 玉茭种什么种子好?种的迟些好还是早些好?化肥上多少合适?哪个牌子的化肥质量不错?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在春天的山坡上,脚下、路边、岸畔星星点点的山花已然开放。这个是马莲花、这个是地黄花、这个是蒲公英花、这个是兰花草、这个是糖梨花、这个是浆瓣花,这个是……叫不上名字的野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南岭上,一眼望去: 一沟的梯田,一岭的旷野。正等待着春播下种,等待着种下一年的希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望着眼前的一切,我仿佛回到了计划经济年代生产大队、生产小队的乡村景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天里: 春耕的大牲畜带着犁铧,在主人的吆喝下得得……咧咧……吁吁……翻卷着身后土地;夏日里: 在麦浪翻滚的田边,一群人指指点点在进行小麦观摩、评产;秋风里: 大秋庄稼把田地装的满满当当,沉甸甸的谷穗,火红的高粱,硬棒棒的玉茭笑逐颜开!春种,夏管,秋收,冬藏都是集体行为。春天抢墒下种,夏天三夏抢收,秋天颗粒归仓,冬天积肥纳粮,周而复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些年,由于没有农业机械化,都是传统农耕、牛拉肩扛,农民的一年四季都绑在了眼前的土地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个村是一个生产大队,每个生产大队有若干个生产小队。每个生产小队有一个打粮收粮的打谷场,每个生产小队有一个饲养大牲畜的饲养院,有一群生产小队的羊。农民集体上工挣工分,年终集体分配劳动果实,实行的是小队为基础,大队集中核算,每年年底都要给国家上交公粮。经典笛子独奏曲《扬鞭催马运粮忙》,正是那个年代农民秋后上交“爱国粮”的音乐艺术表达和真实生活写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队有供销社、保健站、学校,有木业社、铁匠铺、果园、菜园,有面粉加工场、油坊、粉坊……以保障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之需。“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是那个年代乡村的主旋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集体生产中,生活就象一条河流,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韵律和特色。村民们则像是河流里的鱼儿,徜徉在那个年代季节的河流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近村里,已是春阳高照。几个儿时的玩伴在一起,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你一支烟,我一支烟地抽着。他们也是现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眉头紧锁,他们唉声叹气,他们道出了眼下的惆怅: 现在正是春天播种的好时光,下种吧地里没墒,抢种吧怕出不来苗,不种吧又怕迟了。各有各的道理,真是左右为难,颠来倒去只能望天兴叹。何况现在农资价格也不菲,有时还要涨价,而且玉米价格也不如以前好。如果算算细账,一年到头赚不了几个钱,如遇上不好的年景,则是要赔钱的,实在是赔不起啊!我的心情有些沉甸甸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诚然,近年来农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眼见着传统的农耕方式已成为历史,牛拉肩扛式的耕作农具已挂在墙上,从种到收,已全部实行了机械化。一方面把广大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这是新时代的里程碑,正象一位朋友讲的: 我们这代人活了两千多岁啦。如果单从农耕方式讲此言不虚矣!另一方面年轻的人总要老去,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也已六十多或接近六十岁了。新一代的年轻人又不懂种地、不爱种地、不会种地,作为一代传统农人,正在乡村做着最后的坚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俗话说: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地肯定是要种的,国家也在强调: 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这就需要大批爱农、懂农的现代新型农民。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不也在专门讲全国的三农问题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想,将来的农业、农村、农民应该是这样的: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现代化会发展的更快更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是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种植,种粮大户会如雨后春笋蓬勃而出,一批有志向、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爱农业、爱农村的新型农民会投身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一些有眼光的城市资本也会相继进入农业农村,再加上国家从战略高度对农村农业大力支持的后盾,中国的农业会坚如磐石,根基会更加稳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农民朋友们,在完善科学的监督体系下,则以土地入股,年年分红。这样既增加了土地的投入产出,又保障了农民的切身利益,何乐而不为?想到此,我心释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从裤兜里掏出回村时专门买的一包香烟,给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农村最后一代传统农耕的“守护者”、童年的“玩伴”每人恭恭敬敬地递上一支。我也点上一支深吸了一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坚信: 将来的乡村会更美好。岸畔上的马莲花、地黄花、蒲公英花、山兰花、糖梨花、浆瓣花、……以及各种各样叫不出名字的山野花,会在每年的春天里开的更加鲜艳,更加美丽……</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