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群主现象”到“群主之家”

观察与品鉴(原创作品,侵权必究)

<p class="ql-block">刘金彪先生</p> <p class="ql-block">  中国文化学会品牌与知识产权委员会对话“群主之家”策划人刘金彪</p> <p class="ql-block">  4月26日,“群主之家”首场线下活动在北京宣武门庄胜广场启动,标志着中国群众文化从虚拟社群向实体社群的战略转型。这一项目由京视网手机台《社交好友》频道发起,旨在将分散的微信群主力量整合为文化共同体。为此,中国文化学会品牌与知识产权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特邀项目策划人、文化学者刘金彪,探讨“群主现象”的文化价值与“群主之家”的品牌化路径。 </p><p class="ql-block"> 话题一,群主现象,数字时代的“掌上乡土中国”。 </p><p class="ql-block"> 委员会:刘教授,您曾策划“走读骝马”东坡足迹文旅研学项目,对群众文化有深刻洞察。如何看待“群主”这一角色的社会意义? </p><p class="ql-block"> 刘金彪:微信群主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社群经济的核心节点,其兴起和发展反映了数字社会中的组织形态、商业逻辑和社会关系的演变。群主也是中国数字化进程中的特殊产物。2012年微信群功能上线后,群主从技术管理员演变为“数字族长”,他们重构了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差序格局”——在虚拟空间中以血缘、地缘、趣缘为纽带建立微型社会。例如疫情期间的“买菜群主”,既是物资调配者,更是情感联结者,这种角色超越了传统社区管理者的范畴。 </p><p class="ql-block"> 委员会:但群主也面临法律争议,例如广州法院判决群主需对群内侵权担责。刘金彪:这正是群主权力的两面性。根据《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群主需承担管理责任,但现实中许多群主缺乏管理工具和意识。比如某物业群主因未及时制止辱骂行为被判担责,说明数字社群亟需规则化。而“群主之家”的价值,正是通过制度设计将自发行为升华为文化自觉。 </p><p class="ql-block"> 话题二,“群主之家”,OMO模式下的文化共同体实验</p><p class="ql-block"> 委员会:京视网手机台2022年创立《社交好友》频道,为何选择2025年启动线下项目? </p><p class="ql-block"> 刘金彪:这背后有三重考量,1. 时机成熟:三年疫情催生了线上社群的爆发,但“数字过载”导致78.6%的群组存在情感稀释问题,线下联结成为刚需;2. 政策支持:陕西镇坪“文共体”试点证明,群众自组织文化能激活基层治理效能,这为“群主之家”提供了制度参考;3. 技术赋能:OMO(线上融合线下)模式已从商业领域扩展至文化领域,例如河南非遗市集通过线下体验+线上传播,年吸引游客超百万。 </p><p class="ql-block"> 委员会:瑞众京视网俱乐部的空间设计有何文化隐喻? </p><p class="ql-block"> 刘金彪:我们借鉴了两种传统智慧,“认家门”仪式:源自宗族祠堂的空间归属感,用实体空间锚定虚拟身份;“群主日”设置:参考犹太安息日,通过周期性活动建立文化节律。这种设计旨在解决“圈层化”困境——就像桑斯坦提出的“信息茧房”,线下互动能打破同质化信息屏障。 </p><p class="ql-block"> 话题三,品牌化路径,从“三无困境”到“四维认证”。</p><p class="ql-block"> 委员会:如何将松散群主群体转化为可持续文化品牌? </p><p class="ql-block"> 刘金彪:需完成三次价值跃迁,1. 功能层标准化:建立“星级群主认证”体系,解决身份模糊问题;发布《微信群主运营白皮书》,规范管理流程;设计“荣誉退休制度”,避免权力固化,参考陕西“文共体”的志愿者激励机制。2. 情感层共同体化:设立“群史档案馆”,保存经典聊天记录,如河南农家书屋将闲置空间改造为文化粮仓;创设“年度群庆日”,借鉴镇坪县“百合文化节”的文旅融合模式。3. 哲学层意义化:对抗算法异化:开发融合道家思想的“数字冥想”工具,平衡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重构数字宗祠:将微信群转化为“云端家谱”,延续集体记忆。 </p> <p class="ql-block">  话题四,挑战与突围,法律、资本与文化的三角博弈。</p><p class="ql-block"> 委员会:项目面临哪些风险? </p><p class="ql-block"> 刘金彪:三大挑战不容忽视:1. 法律风险:“吃群主”现象暴露隐私侵权隐患,需建立群主维权快速通道;2. 资本裹挟:警惕流量逻辑侵蚀文化纯粹性,可参考镇坪“文共体”的公益化运营;3. 代际鸿沟:Z世代“发疯文学”与父辈价值观冲突,需设计跨年龄层活动,如开封非遗市集的互动游戏。 </p><p class="ql-block"> 委员会:如何平衡商业性与公益性? </p><p class="ql-block"> 刘金彪:可探索“文化积分制”:群主通过组织活动获得积分,兑换培训资源或实体空间使用权;引入企业赞助时,限定品牌露出比例,确保文化主权。这种模式在河南“村宝计划”中已有成功实践。 </p><p class="ql-block">此外,普通人通过运营社群积累影响力,并提供草根逆袭机会,促进阶层流动;在微信群让情感得到连接,弥补现代社会人际疏离(如业主群、兴趣群);重建熟人社会部分功能。</p><p class="ql-block"> 话题五,未来愿景,数字时代的“文化乡建运动”。</p><p class="ql-block"> 委员会:您对“群主之家”的终极期待是什么? </p><p class="ql-block"> 刘金彪:我希望它成为21世纪的“文化合作社运动”——个体层面,每个群主都是“数字乡贤”,像陕西镇坪的乡土艺术家一样激活基层活力;社会层面,通过千万个“群主之家”构建分布式文化网络,类似日照沙墩社区的“五安文化”模式;文明层面,在算法社会中守护人的主体性,实现中华文明的“数字创造性转化”。正如我们在“走读骝马”项目中追寻苏东坡足迹,群主之家也要在虚拟与现实交织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史诗。 </p><p class="ql-block"> 委员会点评:从“群主现象”到“群主之家”,这场群众文化实验既是对数字异化的抵抗,也是对传统共同体精神的现代诠释。它揭示了一条可能的路径:在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张力中,普通人通过自我组织重构文化主权。正如刘金彪所言:“群主不应是算法的奴隶,而应成为数字文明的立法的倡导者。”这场运动能否成功,将检验中国社会在数字化浪潮中守护文化根脉的智慧与决心。 (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品牌与知识产权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群主之家”: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主权</span></p><p class="ql-block"> 在算法统治的虚拟世界中,“群主之家”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群众文化完成了一次关键的范式跃迁——它将分散的微信群主力量转化为制度化的文化共同体,在OMO(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中构建起数字时代的“文化合作社”。</p><p class="ql-block"> 这一品牌化实践的价值,不仅在于破解了“三无困境”(无身份认证、无标准指引、无退出机制),更通过“星级群主认证”“群史档案馆”等创新设计,将自发的数字社群行为升华为可持续的文化生产力。</p><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品牌与知识产权委员会专家,刘金彪团队的战略远见体现在三重破局:其一,以“认家门”仪式和“群主日”激活文化归属感,用实体空间对抗信息茧房的割裂效应;其二,借鉴镇坪“文共体”经验,以公益化运营抵御资本对文化纯粹性的侵蚀;其三,创造“数字乡贤”新身份,让千万群主成为基层文化治理的毛细血管。这种从工具理性到价值共同体的跨越,既是对传统宗族智慧的数字化转译,亦是对算法霸权的创造性突围。</p><p class="ql-block"> 当“群主之家”将微信群转化为“云端家谱”,其意义已超越普通文化项目,成为数字文明时代重构文化主权的关键实验。这场运动证明:真正的文化品牌不是流量堆砌的幻象,而是普通人通过自我组织实现的文明自觉。正如费孝通笔下“乡土中国”的现代重生,“群主之家”正在书写一部属于数字游牧民族的《新礼治秩序》。(品一)</p> <p class="ql-block">以上为李金远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