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福州市博物馆,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文博路8号,占地面积14.47亩,总建筑面积11198平方米,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是国家二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青铜器、寿山石雕、字画、丝织品、漆器、玉器、古家具和古木雕等,其中以寿山石雕、字画、丝织品收藏最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新馆的建筑风格和装饰风格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呈内院式布局,用狭长的内院天井,构成福州古建筑的空间特色;又结合使用功能,创造具有福州特色的内部空间。</p> <p class="ql-block">闽都华章</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历史悠久,人文孝五,郑产丰富。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文明的瞎光在这里初露端倪,它孕育了偏居我国东南一隅的"闽人""闽族"。战国秦汉时期,在社会激荡中诞生的"闽越族""闽越人",创造了彪炳丁古的"闽越文化"。自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闽越王无诸在福州建"冶城",历晋、唐、五代、宋、明初五次建城,奠定了"三山鼎立,两塔对峙"的城池格局。</p><p class="ql-block">福州区域位置重要。秦为闽中郡治,晋代以来屡为郡城、州城、省城等所在。闽越国时作闽越王都,五代时为闽国国都,宋末、明末两度充当临时京都,1933年11月,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在此成立,定为首都。</p><p class="ql-block">福州外贸发达。闽、闽越时期与海外即有密切往来,汉代"交趾七郡"贡献之物经此转运,三国时辟为造船基地,自唐中叶以来,一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枢纽,明代郑和下西洋屡从这里扬帆远航,近代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p><p class="ql-block">福州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称。唐初始兴书院,唐末五代建有"四门学",宋代流行程朱理学,明清两代盛行"经世致用"之学,近代为中国海军和教育的摇篮,名闻遐迩之士灿若群星。</p><p class="ql-block">《闽都华章﹣﹣福州历史文化陈列》,以历史为主要脉络,以文物为主要载体,辅以高科技手段,展示从新石器时期到辛亥革命时期福州历史文化的内涵和特色。</p> <p class="ql-block">一、溯源</p> <p class="ql-block">上古之闽</p> <p class="ql-block">壳丘头遗址位于平潭县平原乡壳丘头村。距今约5890-7450年,是福州迄今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出土的陶器、贝器极具海洋文化特征。199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 <p class="ql-block">黄土仑遗址</p><p class="ql-block">黄土仑遗址位于侯具鸿尾乡石佛头村。出土的海器造型独特,具有浓郁的仿青铜器的风格,是一处深受中原商文化影响而又独具地方文化色彩的文化遗存,距今约3200年左右。</p> <p class="ql-block">商周时期</p> <p class="ql-block">商周时期</p> <p class="ql-block">硬陶杯,还有两个小齿</p> <p class="ql-block">原始瓷</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双衔环铜罍</p> <p class="ql-block">独木舟(复制品) </p><p class="ql-block">The Canoe (Replica)</p><p class="ql-block">1973年,在福州连江县浦口发掘的汉代独木舟,舟长7.1米,舟宽1.2米,是迄今福建地区发现的最早的独木舟,也是福州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肇始地的重要物证。</p> <p class="ql-block">二、融合</p> <p class="ql-block">林氏家谱</p> <p class="ql-block">千古流芳</p><p class="ql-block">王审知在闽主政29年间(897-925年),坚持"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的策略,尊重中央政府,与周邻友好相处,以保境安民为己任,先后被封为"琅琊郡王"、"琅琊王"、"闽王",去世后被谥封为忠懿王。其后裔遍布福建、广东、海南、港澳、台湾及东南亚各国。</p> <p class="ql-block">陶俑</p><p class="ql-block">五代刘华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刘华墓位于福州市北郊新店乡,1965年,由省、市考古工作者联合清理。刘华是五代南汉(今广东)王刘隐的女儿,嫁与王审知之子王延钧为妻,死后厚葬于福州郊外。墓室用花岗石砌长方形拱顶,分前后室,均用毛条石封门。前室安放女官、侍女俑、石雕施食台、大型孔雀蓝釉瓶等。后室有棺床,周围排放陶俑,墓志立于室后。清理后修整复原,计出土陶制俑38尊,大型孔雀蓝釉瓶3只,《唐故燕国明惠夫人彭城刘氏墓志》一方。陶俑和墓志是研究五代闽国政治、宫廷生活、服饰、工艺珍贵的实物资料。专家考证孔雀蓝釉瓶为古波斯器物。</p> <p class="ql-block">兰釉瓶</p> <p class="ql-block">东南佛国</p><p class="ql-block">福州宗教文化底蕴丰厚,佛教的影响深远,有"东南佛国"之称。唐、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在保境安民的同时,对佛教采取大力扶持的政策,福州出现"城里三山千簇寺,路上行人半是僧"的景象。伴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佛教艺术也取得很高的成就,并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繁荣</p> <p class="ql-block">张伯玉(1003一约1070年),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福州太守。他饮酒百杯,作诗百首,号为张百杯,又叫张百篇。张伯玉在任期间,号召百姓按户种植榕树,福州出现"绿荫满城,暑不张盖"的景象,"榕城"之誉由此传颂至今。</p> <p class="ql-block">粉扑</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斗彩海龙祥云纹大瓶</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皈依瓶</p><p class="ql-block">元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彩花卉蝶纹尊 </p><p class="ql-block">清代</p> <p class="ql-block">2005年,中国水下文物考古队,在平潭县屿头乡北侧的碗礁海域附近发现沉船。同年对该水下沉船遗址进行发掘,共打捞出水烧制于清康熙年间的江西景德镇窑各类青花瓷器17000多件,为研究福州港作为外销瓷的转运枢纽港提供大量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福州寿山石雕</p><p class="ql-block">明清</p><p class="ql-block">明代的福州寿山石雕创作,在印章钮头装饰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清代初期,寿山石雕进入昌盛时期,雕刻艺人根据原石的形状和石质的优劣,因材施工,分别雕琢印章、文具、人物、动物及其镶嵌各种器皿,刀法洗练,名家辈出。</p> <p class="ql-block">福州寿山石,是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也是福州"四大文化品牌"之一,与脱胎漆器、角梳并誉为中国工艺美术品"三宝"。产地分布在福州市北部与连江县、罗源县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号称"石中之王"、"石帝"的田黄石。</p> <p class="ql-block">田黄薄意章</p><p class="ql-block">田黄薄意章是一块由福州博物馆珍藏的田黄石,高13厘米、宽7.8厘米、厚3.8厘米、重500克,系东门派重要传人、首开以寿山石雕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展览"金杯奖"先河的林寿堪于20世纪80年代刻就的田黄薄意椭形章。正面呈桂花黄色◇背面稍淡若枇杷黄◇有红色筋格及萝卜丝状细纹。画面中两岸峰峦高耸,树木茂盛,一叶小舟泛行江上,船头围坐三人,指点风景,船尾艄公撑篙;带状云彩缭绕之中,一轮圆月高挂,背面山石上有阳刻款"寿堪庚申"四字。</p> <p class="ql-block">南朝</p> <p class="ql-block">元代石俑:出土于福州胭脂山的元代石俑,在雕刻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刀法更加圆熟,造型更加生动。不同的造型表现了不同的身份和地位,按剑甲士、托靴侍者、奉馔差役、说唱艺人各司其职,维妙维肖。这组石俑曾被选送到北京参加全国重大考古成就展。</p> <p class="ql-block">寿山石人首蛇身俑</p><p class="ql-block">福州市博物馆珍藏着一尊"寿山石人首蛇身俑",高4.4厘米,宽4厘米、厚2.5厘米,是宋代时期的产品。它造型别致、雕刻粗犷,石质呈青灰色◇头部为人面形◇身作蛇体盘绕,体表鳞甲刻饰分明,是福州寿山石俑中常见的一种。福州地区上古时以蛇为图腾,人面蛇身俑可能与福建简"闽",以及闽人以蛇为图腾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关系。是一件难得的古代造型艺术品,为研究闽台两地的崇蛇习俗提供了有力的实证。</p> <p class="ql-block">图强</p> <p class="ql-block">严复行书四条屏</p> <p class="ql-block">林纾设色松柏交柯图轴</p> <p class="ql-block">陈宝琛楷书七言对联</p> <p class="ql-block">陈子奋白描藤花燕子图轴</p> <p class="ql-block">吴适墨笔山水轴</p> <p class="ql-block">黄任行书轴</p> <p class="ql-block">十八星旗全称叫"铁血十八星旗"。是由红、黄、黑三色组成,红底与黑九角象征"血"与"铁",即革命须抱铁血主义:黑九角代表《禹贡》中记载的九州:黑九角内外两圈各九颗共十八颗圆星,代表关内十八行省;星呈金黄色,表示与满清对立之汉族炎黄子孙。</p><p class="ql-block">十八星旗是武昌起义胜利的标志,武昌义旗一举,各省云起响应,最后导致清王朝的终结。</p> <p class="ql-block">"海丝"门户 有福之州</p><p class="ql-block">福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专题展</p> <p class="ql-block">该专题展通过文物、文献、图片资料和场景复原等形式向观众展示福州在历史上各个时期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中唐以来,福州海上交通地位日渐显著,形成了福州至朝鲜、日本、东南亚诸国的固定航线。唐末五代王审知及其后裔治闽期间,福州作为经济贸易发达的"闽越都会、东南重镇",海上贸易进一步发展壮大,福州成为沟通中国与海外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烟色刺绣四季花卉纹花边罗衫 </p><p class="ql-block">南宋 福州北郊茶园山宋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丝质宽袖袍</p> <p class="ql-block">背心</p> <p class="ql-block">纱罗对襟上衣</p><p class="ql-block">南宋 福州北郊茶园山宋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郑和下西洋</p> <p class="ql-block">郑和钟(复制品)</p><p class="ql-block">为郑和船队第七次出航前为祈求平安而铸造。此钟通高83cm,口径49cm,龙钮,钟身肩部饰如意纹。腹部刻八卦纹、云气水波纹、楷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和祈求往返平安的铭文。</p> <p class="ql-block">素绢丝裙子</p><p class="ql-block">明户部尚书马森第二夫人陈妙祯幕出土</p> <p class="ql-block">开大襟长衫</p><p class="ql-block">明 户部尚书马森第二夫人陈妙祯墓出土</p><p class="ql-block">Ming Dynasty(1368-1644 A.D</p> <p class="ql-block">花绫长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