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传奇 芍药花的药用密码

和谐

<p class="ql-block">  在中医药的浩瀚宝库中,芍药被誉为“养血调经的圣手”,既是文人笔下的“花中宰相”,更是济世救人的良药。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芍药的药用价值历经千年沉淀,至今仍在临床中焕发新生。</p><p class="ql-block"> 芍药分为赤芍与白芍,二者虽同出芍药科植物,但药用部位与功效各有侧重。白芍取栽培种芍药的干燥根,需经精心刮皮、水煮处理;赤芍则多采挖野生芍药或川赤芍的干燥根,以秋季采收为佳,此时根中有效成分含量最高。二者虽同源,却因不同的炮制与生长环境,形成了“一散一收”的用药特性。</p><p class="ql-block"> 白芍味甘、酸,性微寒,归肝、脾经;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白芍需经沸水煮透、去皮、切片后干燥,方能软化质地、增强养血之功;赤芍则洗净切片后直接干燥,保留其清热凉血的烈性。古法炮制讲究“白芍酒制入血分,赤芍醋炒缓其寒”,不同的炮制方法,让芍药在养血、活血、止痛间灵活转换。</p><p class="ql-block"> 白芍以养血调经、敛阴止汗见长,是妇科血虚、痛经、自汗盗汗的常用药;赤芍则主攻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对热毒血瘀、目赤肿痛、跌打损伤疗效显著。二者常配伍使用,如《伤寒论》中的芍药甘草汤,白芍与炙甘草相伍,可缓急止痛;而《温病条辨》的清营汤中,赤芍则与丹皮、生地协同,清透营分热邪。</p><p class="ql-block"> 煎汤内服时,白芍常用量为6-15克,赤芍为6-12克;外用可研磨成粉调敷。需注意,芍药反藜芦,二者不可同用;虚寒腹痛、泄泻者忌用赤芍,阴寒内盛、阳气不足者慎服白芍。孕妇使用需遵医嘱,以免活血通经之效引发不适。</p> <p class="ql-block"> 谢谢欣赏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