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心灯长明处,自有天地宽</p><p class="ql-block"> 我与席科相识,还是因建伟牵线。</p><p class="ql-block"> 十多年前,我曾登门拜访,记得他家住在丁家沟的金滩。</p><p class="ql-block"> 席科的世界,是一片黑暗。他曾说,在二中读高一那年,一场痢疾,让他的双眼永远失去了光明。当白昼与黑夜再无分别,那种深入骨髓的恐惧与痛苦,难以言说。最初,他就像一只被关进笼子的小鸟,拼命挣扎、冲撞,直到精疲力竭。</p><p class="ql-block"> 席科念书时,虽不是班里最顶尖的学霸,但升高中时,在镇中学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高中,这实力不容小觑。</p><p class="ql-block"> 席科失明后,他的座位空了足足半个学期。当时,孙志诚老师是他的班主任。时光流转三十多年,席科仍记得孙老师,而孙老师也对席科印象深刻,这份师生情谊,历经岁月沉淀,依旧珍贵。</p><p class="ql-block"> 失明后的席科,无奈辍学。他成了农民,却因目不能视,难以从事繁重的农活,只能整日在家发呆。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年,内心的不甘与挣扎促使他做出改变。他开始通过收音机学习医学知识,家中开起了小药店。村里乡亲们头疼脑热、小病小疾,他都能凭借所学妥善医治。他用心“看”病,用“心眼”数药片。不仅如此,他还练习书法。更令人惊叹的是,生产队里三十户人家,他不用指引,仅凭记忆和感知就能准确摸到;去自家地里给牛割苜蓿草,这样对常人来说都有难度的事,他也能完成得很好。渐渐地,席科凭借自己的本事,成了村里有手艺、受尊重的人。</p><p class="ql-block"> 席科有一个温暖的家,和妻子育有三个孩子。可惜,他从未见过老三的模样,孩子的面容成了他心中永远的谜,也是难以释怀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今日,席科打来电话,说他在庄浪,妻子去照顾孙子了,他便跟着蹭饭。如今,三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人,有了稳定的工作。这么多年过去,他早已习惯了黑暗的生活。他能将老子的《道德经》倒背如流,信仰道家思想,在岁月的磨砺中,把自己修炼得从容豁达,仿若一尊超然物外的真人。</p><p class="ql-block"> 电话里,他聊起人生,见解深邃而精彩。他还特意提起,感激我曾帮他从牛贩子手中要回牛钱,执意要给我发红包,说是为我化解霉运。我百般推辞,他却固执己见,说若我不收,他心里会难受一辈子。他坦言自己活着常觉自卑,希望我能理解。这份感恩之心,令我动容。我也常想报答那些帮助过我的人,可有时遭到婉拒,心里总会失落许久,因为那份心意,纯粹是为了表达感激,并无半点巴结讨好之意。</p><p class="ql-block"> 整个下午,我的思绪都围绕着席科。想想他的经历,再看看自己,谁还敢轻易抱怨生活的痛苦与劳累?在命运的风雨中,席科用顽强与坚韧,为自己点亮了一盏心灯,在黑暗中,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天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