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仲春时节的寨子仑村,青瓦白墙掩映在新绿之中,戏台前的空地上早已坐满了前来看戏的乡亲。2025年4月28日,当资阳区老干部大学花鼓戏班的大幕在田埂边拉开,这场以《李三娘》为媒的文化盛宴,不仅是传统戏曲的当代演绎,更是一群银发使者深耕乡土、书写文化振兴的生动注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弦歌不辍:在乡音中唤醒文化基因</p> <p class="ql-block">舞台上,一群人举着旗帜,仿佛在宣告着一场文化盛宴的开启。班长李瑞兰化着妆,身着演出的戏服站在活动舞台上代表资阳区老大干部大学花鼓戏班的全体学员作重点发言:首先对赫山区龙光桥街道寨子仑村委以村文艺协会的领导表示诚挚的感谢!并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吉祥!"我们花鼓戏班学员今天为大家带来的不仅是《李三娘》的故事,更是老辈人传下来的精神根脉。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戏曲文化,挖掘花鼓戏的文化蕴底,并做到推陈出新。同时需同频共振,践行文艺下乡见行动。"她的话语穿过四月的微风,让台下鬓角染霜的老者们眼眶发热——那些曾在晒谷场上听戏的童年记忆,在熟悉的胡琴调里渐渐清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刘智远投军"的唱段响起,琴师张师傅指尖在月琴上翻飞,琴弦震颤的频率与村口老樟树的年轮形成奇妙共振。戏中李三娘"磨房生子"的悲怆唱腔,被旦角演绎得肝肠寸断,她特意保留了益阳方言中特有的"嗯哎"衬词,让台下阿婆们忍不住跟着哼起失传已久的调子。这种浸润着泥土气息的艺术表达,恰似春雨润物,让藏在村民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悄然苏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银龄初心:退休不退场的振兴答卷</p> <p class="ql-block">一群穿着红色马甲的人站在“益老食堂”标志牌前合影留念,他们不仅是志愿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戏班行李箱里,整齐码放着的不仅是戏服头面,还有一摞摞荣誉证书:连续三年的"益阳市文化惠民先进集体"、老干部"银耀湖湘"志愿服务典型案例……这些荣誉背后,是平均年龄62岁的戏班成员们三年来走遍资阳23个村落的足迹。为了让《李三娘》更贴近当代审美,他们请教非遗传承人,在传统唱腔中融入乡村振兴新元素;为了适应露天舞台,他们自创"移动化妆间",在村委舞台后面用更衣室当成化妆间,学员们都是两人一对相互帮衬化妆。</p>
<p class="ql-block">"别看我们头发白了,心里头还揣着一团火。"负责艺术指导的邱勇退休后,带着花鼓戏班学员重拾花鼓戏,就是想让"老祖宗的东西在年轻人眼里重新亮起来"。这种源于对乡土的深情守望,让他们的演出超越了单纯的文艺表演——当孩子们围着卸妆的演员问"脸谱怎么画",当返乡青年用手机直播整场演出,传统文化的传承链条就在这不经意间完成了代际衔接。</p>
<p class="ql-block">三、戏韵赋能:绘制乡村振兴的精神图谱</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着传统戏曲服饰的人站在舞台上,手持粉红色纸片正在表演或演讲;背景是一幅描绘水景与建筑的画面,并悬挂着“中国百姓戏”等字样。这场演出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构建了三重振兴维度:艺术层面,通过国家级非遗项目花鼓戏的活态传承,守护了湖湘文化的多样性;情感层面,用乡音乡韵唤醒乡愁记忆,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感;治理层面,以文艺聚民心,让村级活动广场从"麻将场"变成"文化场"。</p>
<p class="ql-block">当最后一幕"井台会"的唱腔落下,村文化艺术协会的领导走上台握住李瑞兰的手:"上个月村里组建了花鼓戏兴趣小组,现在经常都有老人带着孙子来学唱。"这正是文化振兴最动人的注脚——不是简单的"送文化",而是种下"文化自觉"的种子。资阳区老干部大学花鼓戏班成员们更像文化使者,他们带来的《李三娘》不仅是一出戏,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戏中李三娘坚韧不拔的精神,契合着当代乡村振兴中攻坚克难的奋斗底色;传统戏曲中"忠孝节义"的价值内核,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今天下午资阳区老干部大学花鼓戏班学员表演的大型花鼓戏《李三娘》(又叫打猎回书)共分六场:第一场投军;第二场逼嫁;第三场磨房产子;第四场打猎回书;第五场辨真;第六场团圆。演员扮演的不同角色情真意切,将这场悲情戏表演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另一位身着黑色上衣搭配白色下装的传统戏曲装扮者出现在画面中央,她正双手展开一块白色的长巾做出戏剧性动作。资阳区老干部大学花鼓戏班的学员们如同无数默默耕耘在文化振兴一线的银发力量——退休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出征"。当花鼓戏的余韵在赫山区龙光桥街道寨子仑村的上空萦绕,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场精彩的演出,更是一幅由文化自信绘就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这画卷上,每一道笔触都饱含着对土地的热爱,每一种色彩都流淌着传统与现代的交响,而执笔者,正是那些用晚年时光续写初心的老干部们。他们以戏为桥,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征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正如戏台上永不褪色的戏服,在岁月长河中始终闪耀着温暖而坚定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一位女士站在舞台上手持麦克风正在主持活动;背景是一幅描绘中国传统园林风景的画面,并带有“美丽中国 百姓戏台”等字样及夕阳红老年文艺协会的相关标语。</p> <p class="ql-block">美篇:一审:王慎贤、黄资德 </p><p class="ql-block"> 二审:李瑞兰</p><p class="ql-block"> 三审:邱 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