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东林书院游记

董虹

<p class="ql-block">说起无锡东林书院,因明朝顾宪成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闻名天下,让无数学子朗朗上口。这副心怀远大抱负之名联,后被广为传诵,成为许多学人、志士的共同心声和座右铭。</p><p class="ql-block">虽久居江阴,八十年代也曾在无锡求学两年,但东林书院一直未曾参观游览。因整理《常州青果巷董氏族谱》编辑《常州青果巷董氏人物》一书过程中,了解到我明代先祖与东林八君子中某些人似乎有姻亲关系,所以闲暇之余,前往一看究竟。除发现八君子薛敷教、钱一本外,另探得与董氏人物有关系的探花吴情,进士王立道大名。</p><p class="ql-block">东林八君子为无锡本邑顾宪成偕弟允成、同乡高攀龙、安希范、叶茂才、刘元珍,及武进薛敷教、钱一本,他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官清廉,锐意图新。凡正俸以外的“羡馀”,或上缴,或救灾,决不入私囊。要求革除朝野积弊,振兴吏治。八君子忧国忧民,敢言直谏。他们不但开创了一代自由讲学风气,更是开创了文人讲实学、重实用、议朝政的先河。</span></p> <p class="ql-block">依庸堂内悬挂顾宪成名联</p> <p class="ql-block">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后废。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p> <p class="ql-block">丽泽堂</p> <p class="ql-block">道南祠</p> <p class="ql-block">一、关于薛敷教与董氏人物关系:</p><p class="ql-block">据《常州青果巷董氏族谱》载:董应芳,青果巷董氏十二世孙(后峰公派)。字如登,国子监生。官直隶磁州同知,江西都司经历,王府长史。娶薛氏嘉靖丁未进士浙江提学副使应旂(同旗)孙女,贡生近鲁女。</p><p class="ql-block">薛应旂(1500-1575),明学者、藏书家。字仲常,号方山,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余巷村人。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博学。薛敷教祖父。曾任慈溪知县,官南京考工郎中。与王鏊、唐顺之、瞿景淳齐名。因对严嵩不满,被贬为建昌通判、浙江提学副使。薛应旂是明代文学家和史学家,被列入“王唐瞿薛”八股文四大家之一。他慧眼提拔的人才中,最出名的是邹应龙。他教出的学生中,著名的有顾宪成、允成俩兄弟和应旂自己的两个孙子薛敷政、薛敷教。他们四人同时就学于薛应旂先生,后来均中进士。同为东林学派的领头人。</p><p class="ql-block">薛近鲁(1532—1575),薛应旂子,字孔邻,号景尼,南直隶常州府武进(今属江苏)人。明代官吏。贡士(隆庆二年戊辰科恩贡)。历仕山东道监察御史、江西吉安府永新县知县。子薛敷政、薛敷教。</p><p class="ql-block">薛敷政,万历丁未科进士。授江西永新县知县,考选山东道监察御史、巡按四川。天启二年官至太仆寺少卿。</p><p class="ql-block">薛敷教(1554年—1610年),字以身,号玄台。直隶武进县(今常州市武进区)人。明朝东林党政治人物。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进士。因上疏忤旨,被勒令回籍。后荐为凤翔府教授,不久迁国子监助教。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赵南星被逐,敷教上疏申救,被指为“朋谋乱政”,谪光州学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到东林书院讲学,是为东林八君子之一。卒赐尚宝司丞。《明史》有传。</p><p class="ql-block">由此看出,顾宪成及弟允成曾求学于薛应旂,一起学习的还有薛应旂俩孙薛敷政、薛敷教等,薛敷教与顾宪成是同学关系,而且地理也很近,所以东林八君子里有常州人的缘故可能就在此。</p> <p class="ql-block">二、关于钱一本与董氏人物关系:</p><p class="ql-block">据《常州青果巷董氏族谱》载:董朝文,青果巷董氏十一世孙(后峰公派)。字君辅,号静菴,国子监生,官上林苑录事。娶天顺丁丑进士刑部尚书赠太傅白昂曾孙女,鸿胪寺署臣诏女。子一董汝弟,女五,长适奉直大夫河南信阳州知州郑邦煜,次适李可登,次适府学生孙鎏,次适万历甲辰进士南户部尚书钱春,次适朱。</p><p class="ql-block">《常州青果巷董氏族谱》另载:董遇乾,青果巷董氏十三世孙(后峰公派)。字健行,国子监生。娶钱氏万历甲辰进士户部尚书春女。</p><p class="ql-block">钱春,字若木,钱一本子。明常州府武进人,万历三十二年 (1604) 进士。历知高阳、献二县令,征授御史、湖广按察史、福建右参政。天启中,官至光禄卿,被魏忠贤党弹劾,革职归。崇祯九年,召拜通政使。迁户部右侍郎,官至南京户部尚书。</p><p class="ql-block">钱一本(1546-1617),男,明常州府武进人,字国端,号启新,明朝学者,武进人。万历十一年进士。任庐陵知县,授福建道御史,入台即发原任江西巡按祝大舟贪墨状,大舟至遣戍。出按广西。又劾张居正假圣旨以塞言路,因上《论相》、《建储》二疏论政弊,触怒神宗,被削职为民。天启初追赠太仆寺卿。</p> <p class="ql-block">东林书院有一亭,内高挂历代功名榜,发现探花榜上有一吴情之名,其与董氏也有故事可言。</p> <p class="ql-block">三、明探花吴情与董氏人物关系:</p><p class="ql-block">董遇明,青果巷董氏十三世孙(后峰公派)。字良甫,府学生。娶吴氏嘉靖甲辰探花闾江侍读学士情孙女,按察使都事济时女。</p><p class="ql-block">吴情(1504-1582),明常州府无锡县闾江村(现阖闾村)人,字以中,号泽峰,明嘉靖甲辰探花。嘉靖四十年任命翰林院侍读、右春坊右谕德(太子宫属官)。在传胪唱名(宣布一甲名单)时,嘉靖皇帝听到吴情姓名时,说道:“天下岂有无情状元”,于是,因一字读音竟将状元降为探花,授翰林编修。</p><p class="ql-block">嘉靖四十年(1561),南京举行乡试,吴情和胡杰同为主考官。这年无锡籍中举的竟有13名,引起广大考生的不满,社会议论纷纷,被诬为“说道无情也有情,江南连中十三名”。嘉靖皇帝未及详查便下旨:贬吴情为广东市舶提举(从五品,管理海外诸国朝贡和贸易事务)。</p><p class="ql-block">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帝卒,明穆宗朱载垕继位。隆庆五年(1571年),吴情同科状元,已升任南京礼部尚书的秦鸣雷会同吏部,以吴情当年所录举人均为真才实学之仕为其奏白。明穆宗朱载垕颁旨,诏命自己为太子时的右春坊右谕德,如今已六十七岁的吴情,以被贬前原职致仕。</p><p class="ql-block">吴情回乡后,为母亲徐氏建造了一座虎弄家庵,供母亲徐氏修心养性颐养天年后(就是如今的闾江永宁庵)。为自已定下从此“不谈朝政,不游山水,不离家乡”的自律,更名为静端居士。他还捐田创办吴氏义庄,赡养族中鳏寡孤独,供养族中子弟及贫寒学子读书。</p><p class="ql-block">吴情原名吴汝威。之所以改名叫吴情,是因为他在27岁考中举人之后,接下来连续三次9年的进士考试中,均名落孙山,为了图个吉利,希望老天开开眼,对自己多一些情义,于是他将名字改为吴情。</p><p class="ql-block">话说无锡状元之事。明正德元年礼部尚书、弘治十八年科举状元顾鼎臣游锡惠胜景,远望锡山、惠山时不禁发出感叹:“锡山如龙头,惠山似龙身,无锡自南宋蒋重珍后未出状元,只因龙头无角”。早就因无锡自南宋蒋重珍之后,再未出过科举状元而为憾事的当地官员听得顾鼎臣所言,不久便在锡山上建造了一座实心石塔。无锡官员得知吴情未能获中状元原由,于无奈中试探般差人赴昆山已故的顾鼎臣府中探求原委。顾鼎臣后人见无锡来人问及此事,捧出了顾鼎臣生前留下的手牍:“龙角用以听,必须空其中”。由此无锡官绅又集资于万历四年(公元一五七六年)建成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取名:龙光塔。从而有无锡人孙继皋、邹忠倚、王云锦、顾皋获取科举状元。</p> <p class="ql-block">四、明进士王立道与董氏人物关系:</p><p class="ql-block">王立道(1510年-1547年),字懋中,无锡人,明朝政治人物。生于明武宗正德五年,卒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享年38岁。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王立道的诗歌风格冲容淡宕,不为奇险之语。嘉靖乙未,永陵临轩试之,选三十人,懋中第一。懋中为唐顺之妹婿,文学欧阳,诗学中唐。<span style="font-size:18px;">著有《具茨集》五卷,补遗一卷,文集八卷,补遗一卷,遗稿一卷,均被《四库总目》收录。</span></p><p class="ql-block">董士弘<span style="font-size:18px;">(1503—1576),</span>青果巷十世孙。常州府武进县人,明朝政治人物。字体仁,号后峰,又号吾庵,府学生。嘉靖辛卯举人,嘉靖二十年辛丑(1541年)殿试金榜第二甲84名进士出生。授户部河南司主事员外郎,福建兴化府知府,浙江按察副使,嘉湖兵备道,四川布政使参议,授承德郎,晋中宪大夫,政绩载府县志祀。娶唐氏,正德庚午举人湖广永州府知府珤(寳的古字,同宝,唐顺之父)女,封安人,晋恭人。</p><p class="ql-block">唐顺之(1507年-1560年),明代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江苏武进人,明嘉靖年间进士。明嘉靖八年(1529年)二十三岁中进士,礼部会试第一,入翰林院任编修。唐顺之博文多识,与王慎中、茅坤、归有光等同为明代重要文学流派之唐宋派代表,又和王慎中、归有光并列为嘉靖三大家,而且还名列嘉靖八才子之列。唐顺之还是明代抗倭名将。</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王道立与董士弘系连襟关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