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基层党政情:奉献与担当之路》</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张善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那激情燃烧的几十年岁月里,张文学始终将责任化作饱蘸心血的笔,把奉献酿成满含热忱的墨,在时代的宏大画卷上,留下了令人瞩目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张文学的人生历程充满着奋斗与担当,他先后在不同岗位上发光发热:从扎根基层担任大队干部,到乡镇管理企业发展;从作为乡镇干部身先士卒,到在县直科局统筹协调。无论身处哪个岗位,他心中始终怀揣着对家乡土地的深切眷恋,对家乡人民的深厚热爱。无论担任何职、调往何处,他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兢兢业业工作,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p><p class="ql-block"> 他以诚待人、以苦为乐,用青春岁月生动诠释了对责任的坚守。他不仅是通山发展的见证者,更是重要的推动者,以实际行动书写了属于那个时代的辉煌篇章。</p> <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b>韶华留痕 学园寻知</b></font></h1><br><div> 张文学于1953年12月26日出生在通羊镇新塘下村洞口庄。父亲张繁盖、母亲肖兰香育有七个子女,他排行老二,成长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家庭。在物资匮乏、生活困顿的年代,父母每月需完成生产队28个劳动日,照看弟妹的重担便落在了哥哥肩头。尽管日子清苦,兄弟间的情谊却如澄澈清水,纯粹而深厚。<br> 1958年,应伯父张繁盛的要求,父亲将张文学的大哥张才高过继为嗣。然而半月后,牵挂家中弟妹的张才高哭着要返回原生家庭,无奈之下伯父将张文学收为继子。自此,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微妙转变。此后,伯父抱养了一名童养媳,四口之家的生活条件相较亲生父亲的家庭宽裕许多。在伯父的悉心关爱与教导下,年少的张文学逐渐体会到生活的艰辛,理解了父母的责任与付出,早早领悟到生活的不易。</div> 1962年9月,张文学首次背起书包,踏入新塘下小学。校园里的一切对他而言都充满新奇,与众多陌生小伙伴相处的时光更是充满趣味。当时的语文老师张慕英任教未满一年便投身军旅,随后,方名龙、朱文雄、方清华、张贵元等老师相继在校执教。不同老师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这些教师让张文学对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追求。凭借刻苦努力,他在三年级时破格跳级至五年级就读。<br> 1967年9月,张文学升入建设中学。在这里,他结识了更多同学与老师,彼时热闹的校园里,杨体仁、周模柏等教师为学子们传道授业。课堂上,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如春风化雨,浸润着他的心田,也让他对语文产生了浓厚兴趣,为日后的学习与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0年9月,张文学考入环城高中,被分在一班,遇见了朱朝炬、陈素禄、王惠昭、李树南等良师。朱朝炬老师教授语文,讲解深入浅出、妙语连珠;陈素禄老师执教数学,授课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在诸位恩师的悉心教导下,张文学的各科成绩显著提升。在环城高中的两年时光里,他不仅勤奋钻研各科知识,还积极投身各类勤工俭学活动。他与同学们一同前往半洞搬运大梁,到吾周学校实验田收割稻谷,前往红星大队参与支农劳动,在实践中体验生活,锤炼自我。<br><br> <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激情岁月 诠释村责</b></h1><br><div> 环高毕业后,张文学迎来了人生的重要阶段。1974年6月,他出任洞口大队团支部书记、这一职责不仅是一分荣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br> 当时,国家大力提倡“三治”建设,通山的各项水利工程,农田基本建设工程更是星罗棋罗。环城区的工程就有石门塘水库、石门水库、石宕改河、港塘修围堤、花桥修围堤、衢谭修围堤,西垅水库等,按县、区要求各大队安年要抽调劳力的40%用于“三治”建设,各大队要建立“三治”专班。每年按工程需要随时抽调。当时,建设公社洞口大队把张文学定为“三治”建设专班负责人,长年投身于“三治”建设之中。在石宕改河口其间,每天破晓时分,张文学就要把洞口连队的民工叫醒按时出口,当时团部实行发筹制,每天筹码不定时的变换,今天用竹片子,明天用绿色的黄豆,后天用纸壳盖章的筹码,每个民工每天要挑140担土平整河床,张文学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当民工同起同落,同工同筹,从不叫苦,从未怨言,石宕改河,洞口连队被团部评为先进连队。</div> <p class="ql-block"> 在石头门塘水库一年中,张文学被抽调团部负责放炮,每天民工收工后,他要亲自到各放炮点检查,排除各种危险隐患,确保放炮安全。除了确保安全外,还要负责自己连队的民工生活、偶尔回大队压面厂担些面与大队支书请示称几斤肉与民工改善生活,使连队民工在外安心,家人放心,被民工称为连队负责人、好带头人、贴心人、领路人。在西垅水库,港塘畈修围堤期间间也是如此,工作的劳累,任务的繁重,张文学总是默默承受,从无怨言,为“三治”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1975年8月,那是充满激情的年月,是个梦寐以求的岁月,张文学穿着一身卡玑衣裤与伯父抱养同吃、同住、同劳动的金雪娣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它像纽带将两人紧紧连在一起,从此张文学更增加了一份丈夫的责任与担当,激励着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同年洞口大队让张文学担任科技主任,负责水稻杂交工作,把水稻保持系与不育系二个品种花粉进行杂交,将1605农药与“马了”煎煮后发至各生产队稻田喷洒防治虫害,为村民提供施肥打农药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用科技的力量点亮了农业生产希望之光。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洞口大队的农业生产发生了一次质的变化,使村民了解到科技对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必要性。</p> <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党政基层 弄潮先锋</b></h1><br> 1976年9月,张文学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被选拔至畈泥公社企业工作,担任畈泥公社企业管理委员会会计一职。彼时,畈泥公社下辖西坑茶场、畈泥茶场、建设茶场、一都垅茶场等四个茶场,还有田东半洞沙坪茶场、港北林场、坑口林场等多个经济实体。张文学肩负起这些单位财务统计、合同签订等工作,每年都以严谨细致的态度,认真审视各企业财务收支,仔细盘点账目,确保财务工作准确无误。同时,他还与会计辅导站工作人员密切协作,高质量完成畈泥公社国民经济年报工作。在畈泥公社的八年工作中,他不仅从公社领导那里学到诸多宝贵知识,还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为后续的职业发展筑牢根基,也为公社企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4年4月,行政区划调整,拆社设区,张文学调任环城区经营管理员。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与职责,他将其视为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起点。同年6月,全国开展农村财务清产核资工作,张文学被派往湄港乡负责清理工作。他仅用不到半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沈家村、赤墈村的清理任务,查出贪污款项五千多元。环城区纪委迅速组织人员处理,及时兑现处理结果,张文学因此赢得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赞誉。<br> 1985年9月,环城区领导抽调张文学担任咸宁至通山小岭至吴田公路会计。环城区公路指挥部设在吴田,张文学与指挥部领导一同实地查看涵洞、桥梁、道路等工程设施,严格把控工程资金发放,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及时到位,有力保障了工程进度与质量,为公路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 1986年,张文学调任县农经服务部门任职,1987年9月,出任万家乡经营管理站站长。怀着对家乡发展的满腔热忱,他致力于推动万家乡经济发展与经营管理规范化。他组织全乡会计参加财务管理补习班,制定完善的财务规章制度,成立督查小组,每月不定期对各村进行财务抽查,并将各村财务收支情况张榜公示,让资金去向透明化,既还干部清白,也给村民明白账。在他的努力下,万家乡经济发展蒸蒸日上,经营管理工作成效显著。<br> 1989年5月,张文学升任万家乡副乡长,分管农业工作。为改变万家乡农业落后局面,他积极与县直领导和部门沟通协调,大力发展各村种植业。他牵头开发荒山3000亩,引进柿子、李子、桃子、枣子等各类苗木供各村栽种,还邀请外地专家现场指导。他推动旱地种植玉米,并从县里调配各种肥料,无偿发放到村、组、农户和田间地头,切实解决了群众种子、肥料和资金难题。他主张“一村一品”的种植模式,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为万家乡经济腾飞注入强劲动力,改善了村民生活,为乡村振兴书写了精彩篇章。 1993年12月,张文学晋升为万家乡党委副书记,继续主管农业工作。上任后,他鼓励村民开垦荒山,栽种果树,在沙石土壤区域种植刺槐、泡桐等树木,号召大家不荒废一寸土地,为子孙后代造福。<br> 在万家乡工作近十年间,他先后荣获县劳动模范、优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工作期间还积极配合乡党委主要领导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服从组织安排。<br><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履职尽责 兴企赋能</b></h1><br></div><div> 1997年4月,张文学调任县农委企业管理科科长。初到新岗位,面对全新的工作任务,他深感压力巨大、力不从心。为切实履行好岗位职责,他主动向领导请示工作方向,虚心向同事请教业务经验,积极与农委下属企业负责人沟通交流。<br> 在工作中,他与企业管理者一同分析市场形势,探讨发展策略,鼓励企业大胆尝试创新管理模式、应用新技术、开拓新思路。他还经常深入企业一线现场办公,针对企业提出的问题和困难,与相关人员共同协商解决。虽然在企管科仅任职四个月,但他的工作表现得到了农委领导的高度认可。</div> 同年8月,张文学被调至县经营管理局担任副局长,全面负责农村土地仲裁、农村财务清算、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涉农负担案件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集体财务与资产管理,以及农村集体经济活动审计监督等工作。这些工作千头万绪,每一项都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面对繁杂艰巨的任务,他迎难而上,毫不退缩。任职期间,他多次深入各乡镇,处理土地纠纷,开展乡村财务清算工作;督促各乡镇经管站做好财务公开,确保工作落实到位、措施具体有效,将群众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他还积极推进各乡镇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清算与停办工作,多次前往南林镇、大路乡等地指导相关工作,为全县农村合作基金会顺利完成兑现与停办任务付出了不懈努力。<br> 2004年2月,张文学转任主任科员。尽管职位发生了变化,但他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始终如一。他依然心系单位发展,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任务。每当年轻同事遇到困难,他都会主动伸出援手,耐心细致地答疑解惑,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他常对年轻同事说:“你们是单位的未来,要不断学习,提升能力,为单位发展贡献力量。” 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许多年轻同事快速成长,对他满怀感激与敬佩。 <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回归家乡 倾洒余晖</b></h1><br><div> 2013年12月,张文学人生光荣地退休了。那些在工作岗位上拼搏的日日夜夜,那些为了目标不懈努力的艰辛与汗水,在这一刻都化作了往昔的回忆。<br> 他结束了长达几十年如一日的忙碌工作生涯,原本可以悠闲地漫步,晒着温暖的阳光,或是与老友相聚谈天说地,尽情享受属于自己的惬意晚年时光。然而,张文学那颗炽热的心却无法就此停歇,他选择继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br> 2012年,张文学满怀热忱地投身到了洞口《张氏宗祠》的修建工作中,并担任了副会长这一重要职务,肩负起施工工作的重任。在他心中,宗祠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家族精神的寄托和传承的象征,因此他对宗祠的修建工作极为重视。从最初设计方案的反复斟酌与制定,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他与设计师们多次沟通交流,力求将传统建筑的韵味与现代工艺完美融合。到施工过程中,他更是每天都坚守在工地现场,亲自监督着每一个环节。</div> 在施工质量的把控上,张文学可谓是严格到了极致。他深知,这座宗祠承载着张氏家族世世代代的期望,不容有丝毫差错。他对建筑材料的质量严格把关,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要经过他的仔细检查。他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传统建筑的风格和要求进行施工,从屋顶的飞檐翘角到屋内的梁柱雕花,都必须精益求精。在修建的过程中,困难如同潮水般不断涌来,资金短缺、技术难题、人员协调等问题接踵而至。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他终于带领团队完成了宗祠的修建工作。当庄严宏伟的张氏宗祠矗立在众人面前时,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br> 与此同时,张文学还参与到了《张氏宗谱》的编修工作中。他不辞辛劳,深入到张氏家族的各个角落,收集那些散落在岁月尘埃中的历史资料。他走访了一位又一位家族长辈,倾听他们讲述家族的故事,记录下那些珍贵的回忆。他翻阅了无数的古籍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寻找家族的传承脉络。每一个名字、每一段事迹,他都认真整理、仔细考证,为张氏家族的文化传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2024年,此时的张文学虽然年事已高,但他的精神矍铄,热情丝毫不减当年。他又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洞口祖祠》的修建工作中。在施工现场,总能看到他那忙碌而又坚定的身影。他积极地为祖祠的修建出谋划策,从整体布局到装饰细节,他都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他的心中怀揣着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祖祠成为家族文化的一座丰碑,成为后人铭记家族历史和传统的精神家园。<br> 张文学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更是奉献的一生。无论是在曾经的工作岗位上,还是在为家族文化建设的道路上,他都始终保持着兢兢业业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为社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