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江波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段彬先生讲座有感

黄河韵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b></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段彬先生讲座有感</i></p><p class="ql-block"><b> 武江波</b></p><p class="ql-block"> 年轻的段彬老师是90后,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曾在日本研学,现在山西大学历史系任教。他写过许多有见解的文章,也作过令人信服的历史学讲座。他的讲座不枯燥,趣味横生,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近日,段彬老师又在晋中图书馆举办讲座,题目是“历史与流年——谈谈榆州国的陈年往事”,内容是大家关注的“古榆州国”历史热门话题。历史爱好者们闻讯纷纷赶来聆听,开讲时图书馆内座无虚席,连后排都站满了听众。</p><p class="ql-block"> 这次,他又兴致勃勃地引领大家进入“古榆州国”史学研究领域,通过引经据典,旁证侧引的论证,绕了一个大圈,结果却剩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他告诉大家说,对这个子虚乌有的榆州国,自己现在能作出的判断是“不知道”。让听众既有颠覆认知,又有不可思议之感。</p><p class="ql-block"> 于是,听讲的朋友又提出了,“箕子的箕城在什么地方”的问题,有说太谷的,有说榆社的,还都说出了依据,但段彬老师的回答是“还需要研究”。又有朋友提出晋华纺织厂工运人物的问题,段彬老师也谨慎地回答“待研究”。</p><p class="ql-block"> 我非常赞成段彬老师考证历史的态度,他遵循的是中国学者为学的古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说到“知之为知之”,他曾不惧许多名人的认定,以剥茧抽丝的分析,推翻了榆次什贴王墓为“韩规墓”的结论;他还曾质疑官方和《县志》对榆次老城有1700多年历史的认定,以《史记》和战国时代许多书籍的记载,还原了榆次城起码有两千多年的事实真像。他还以自己亲身的考证,证明了榆次故城很大,远非隋代的建制。榆次城的北关不在现在的老城,而在石太线边,那里的村庄现在还叫“北关村”。而西城墙在榆次老城西面的郭家堡村处,并绘出了故城的图型。</p><p class="ql-block"> “不知为不知”,那就是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面对大家热议的“榆州古国”话题,他经过严谨、周密的考证,没有找到“榆州古国”在何处的记录,那就老老实实说不知道,这是真正科学客观的态度。</p><p class="ql-block"> “不知为不知”,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有的人把自己的推测臆想作为历史;还有人捕风捉影,把神话传说当作历史;还有人干脆凭空编造,以讹传讹,三人成虎;于是文化界乱象横生,真成了胡适先生所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还有人轻信地方志,为地方文化的脸面和其他地方的人争执的面红耳赤。实则许多方志,由于编纂时受历史条件之限,有不符真象的记录,或者是因本地人热爱家乡,有以杂史的传说当作正史的行为。而百度等媒体也只能是广纳众言,把所有见解都罗列展现,不可能都有论证。所以,历史学者要以考证为准,尊重历史,不能盲目采信,更不能胡编乱造。</p><p class="ql-block"> 非常赞成段彬老师和榆次几位历史学家的共同声明,对于“正史无载,杂史有记,方志详其源流,录其细节”的古史传说,不可轻信,一定要以科学的方法与客观的立场加以甄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4.16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