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制作: 行者无疆 泉州,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 大港”。那时的泉州,对外贸易发达,世界各地的人门在此经商、居住。各种文化、宗教在此传播交融。造就了当地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各种宗教的雕像、寺院、教堂林立。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十余家宗教,寺、观、院、堂等古建古迹遍布古城。有着”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当年游泉州时曾发出“此地古称佛国,满地皆是圣人”的感慨。也有人说:泉州是“半城烟火半城仙”。<div> 带着一份好奇,让我们走近泉州,感受一下它那“东方大港”的遗风,体验一下它那浓浓的宗教氛围,领略一下闽南侨乡的风土人情。</div> 在泉州,最出名的当属 开元寺。 开元寺始建于唐朝(686年),全寺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 开元寺最著名的是双塔。这是西塔(仁寿塔) 双塔之东塔(镇国塔) 两塔均为仿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据说:开元寺双塔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经明万历年间泉州八级地震以及多次台风的考验,仍屹立不倒。 双塔塔身浮雕精美。雕刻着许多宗教故事。这是一尊从石塔上复刻下来的浮雕。说这是孙悟空的形象。 石塔浮雕。 开元寺内墙壁上的浮雕。 墙壁浮雕。 开元寺内的一块石刻。不知这是什么字?什么意思? 开元寺双塔抗震史话。 开元寺内的小石塔。 墙壁浮雕。 开元寺内僧人的住所? 开元寺内的安养院(僧人的养老院?) 开元寺。 开元寺。 开元寺。 开元寺正门前的西街。 泉州西街是古城最早形成的一条街道,自唐以来,南来北往的人们在这里落脚,世界各地的客商云集于此。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 西街是泉州市区保存得很完整的一条古街区。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这是西街上的小巷——金钗巷。狭窄的如同钗子。 西街上几乎全是各种小吃小店。 现场制作特色小吃。 街巷口的牌坊。 又是一座牌坊。 西街最东头的钟楼。乍一看以为是交通岗。这不起眼的10几米高的建筑。竟是泉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始建于1934年。融合了西洋风格。 元妙观。据说是道教传入泉州后建的第一座道观,建于西晋太康年间。此观占地一万多平方米。 元妙观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年—289年),历史上曾产生很大的影响。该殿建筑为重檐歇山式,雄伟壮观,金碧辉煌。 六根雕龙石柱,十分精美。 大殿前的盘龙石雕栩栩如生。 道人们正在做法事活动。 许多信徒跟随其后。 这也算是道观里的一景。 大殿内供奉着玉皇大帝。 泉州城内又一座驰名寺院——承天寺。 承天寺也有千年的历史。香火旺盛,殿堂宏伟, 寺院外墙。极具闽南建筑风格。 历史上,寺院几度荒废。据说目前的寺院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重新修缮的。 弘一法师曾在此讲法居留。 曾经的承天寺住持会泉法师纪念堂。 承天寺大雄宝殿。 承天寺。 天主教堂。 路边的一座小型寺庙——铜佛古寺。 涂门街:位于泉州市区中心地带。介绍说:在这条长仅1000余米的街道上,分布着13处宋元文化遗存———清净寺、孔子文庙、通淮关岳庙、东观西台、东鲁巷、三十二间巷等。其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泉州宋元时期的繁荣景象。 位于涂门街上的清凉寺。 它是一座古代伊斯兰教堂。介绍说:它始建于公元1009年。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制建造,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清真寺。现存建筑有大门楼、奉天坛和名善堂。 这儿其实是一处古代清真寺的遗址。 清凉寺内景。 残垣断壁上遗留的阿拉伯文字。 清凉寺内景。 附近的一座现代清真寺。不对外。 清真寺。 位于涂门街上的“锡兰世家”。据说是斯里兰卡(锡兰)后裔的住所。 涂门街上的“通淮关岳庙”。与清净寺毗邻。 通淮关岳庙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000多年历史。是关公信仰的六大祖庙之一。 它是福建现存规模最大的武庙。长期以来香火兴盛,民间信徒众多。据说每年前去进香的都有数十万人,其中不少是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 关岳庙座北朝南,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殿宇装饰有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塑,造型繁复各异,其间配有花鸟走兽,体现闽南古建筑的艺术风格。 庙前的财神像。 关岳庙内人头攒动,香客众多。民间相信关帝具有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招财进宝等功能,因此各行各业都信奉他。许多学生也在此顶礼膜拜。 泉州城雕飞天迎宾柱。高25.8米,直径3米。柱体上塑有8尊仙女铜像,柱体下有圆形水池和喷泉,四周花草环绕。形象地代表着泉州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2025.04.28整理编辑于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