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离开铜鼓县城,向西南方向返程。天雨未停路面湿滑小心驾驶才好。</p><p class="ql-block"> 20来公里驶过到了一个地名月形湾的地,想不到呵,这是一个福地。</p><p class="ql-block"> 停车驻足一打量,哇,原来这儿曾是毛泽东脱险处的旧址—月形湾。</p><p class="ql-block"> 月形湾位于铜鼓与湖南省浏阳市交界大沩山中,位于铜鼓县排埠镇,距铜鼓县城约20公里。</p><p class="ql-block"> 1927年,毛泽东来铜鼓领导秋收起义时,在浏阳张家坊遇险,他巧施妙计摆脱团丁,在月形湾遇上铜鼓纸工会的会员陈九兴。在陈九兴的帮助下,毛泽东安然脱险、顺利抵达铜鼓。</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毛泽东还多次给陈九兴写过信,称他为“救命恩人”。月形湾也因此成为重要的革命纪念地。</p><p class="ql-block"> 1927年9月5日,毛泽东从安源出发,在中共湖南省浏阳县委书记潘心源的护送下,由浏阳农军的刘建中、周克明作向导带路,从安源出发,经浏阳奔赴铜鼓,亲自领导工农革命军第三团举行起义。</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毛泽东化名为安源煤矿采购员张先生,一行人日夜兼程,绕过敌人重兵把守的萍乡,进入到浏阳、万载、铜鼓三县交界的山区。</p><p class="ql-block"> 由于毛泽东的脚打了很多泡,周克明雇来一顶轿子让他坐上。快到铜鼓边界时,关卡盘问越来越严,挨户团的流动哨口也特别多,便由周克明、刘建中走前面,潘心源走最后,毛泽东下轿后走在中间,晚上,来到了浏阳境内的张家坊住宿。</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天刚亮,一伙挨户团就逐家逐户敲门查询。几个团丁端着梭标走进毛泽东住处盘问,毛泽东从口袋里掏出证明,回答说:“我是安源来的采购员,是到万载去买夏布,到铜鼓去买茶油的。”团丁们没有发现什么破绽,递还证明就走了。</p><p class="ql-block"> 可没过多久又返回5个团丁,要毛泽东他们到铜鼓团防局走一趟。5个团丁押着他们向团防局走去,毛泽东由于连日赶路,本来脚就走痛了,这时干脆一瘸一拐地走得很慢。</p><p class="ql-block"> 潘心源和周克明、刘建中有意加快步伐,一行人便拉成两节,只剩下一个矮个子团丁押着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边走边想:如果到铜鼓团防局去,肯定要露出破绽,不如设法趁早逃脱,毛泽东急中生智,用手碰了碰衣袋里的十几块银元,筹划了一个计谋。</p><p class="ql-block"> 快到铜鼓一个小村口时,毛泽东猛地抓出一把银元,往前一甩,自己往左一拐,朝山上跑去。团丁开始一愣,以为毛泽东抛暗器与他决斗,后听到“当当”的落地声,才知道是银元洒地,急忙跑着去捡。</p><p class="ql-block"> 看到毛泽东往山上跑才一边卜大喊“站住”,一边紧紧追赶。毛泽东机智地跳进拐弯处的一处水沟里。借着沟边的茅草、灌木作掩护,整个身子躺在水沟里。他听见追的人在喊:“明明看见他向这里跑,怎么不见了?”到处搜寻,只是没有找到毛泽东藏身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团丁都是强迫抓来放哨设卡的,加上他们追赶到了江西铜鼓的地界,又知铜鼓驻扎了浏阳农军,不敢在此地多停留。几个团丁到水沟边搜索了一阵,没有发现踪迹便走了。</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从水沟里起来,看见自己一身是泥,鞋子也不知什么时候丢了,便走上岸来,干脆在脚上涂满泥巴,好像是当地农民刚从田里劳动回来一样。</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不识到铜鼓的路径,他光着脚登上高坡,四处张望,不见人影。眼看天色渐晚,只好沿着一条小路往前走,当他来到铜鼓一处叫月形湾的地方,遇到了一位打柴人。毛泽东便上前打招呼:“老乡,到铜鼓去怎么走呀?”打柴人上下打量着光着脚、像个农民模样的毛泽东,便回答说:“这一带叫月形湾,已经是铜鼓境内了,前面翻进山不要多久就可以到排埠,从排埠到铜鼓县城只有20来里路,住一夜再走吧。”</p><p class="ql-block"> 打柴人领着毛泽东一路走一路谈。当谈到农民协会时,毛泽东问:“你们这里办了农民协会吗?”打柴人说:“办了,蛮热闹哩,农民协会好,只是不该打菩萨。”毛泽东回答说:“不错,告诉你,我就是农民协会的委员长,我在农民协会是反对打菩萨的,今天下面喊捉人,就是捉我,朋友请救一救我吧!”打柴人很惊讶:“怎么救法?”毛泽东说:“这是两块钱,一块请你帮忙买双鞋,一块请你买点饭。”打柴人说:“可以,你在这里等我。”打柴人下山后没有回家,在一家杂货铺里买了一把伞和一双草鞋,匆匆送上山来。这时天色暗了下来,打柴人把毛泽东领到自己家中,煮了一顿薯丝饭,还特意多加了些大米,把家里仅有的菜做了几道,热情款待客人。</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一边吃饭一边风趣地说:“我已身无分文,老乡,今天要不是遇上你,我就要讨饭了。”同时还询问打柴人的情况,可打柴人怎么也不肯讲。他哪里想到他眼前的人是一位伟人,后来成为中国人民的领袖呢?</p><p class="ql-block"> 吃完晚饭后,打柴人把毛泽东安排在吴家祠堂住了一夜。第二天清早,毛泽东按照打柴人指的路,就启程赶往铜鼓县城,由于他的双脚被草鞋磨破了皮,足足走了近三个小时才到达铜鼓县城肖家祠。</p><p class="ql-block"> -在与打柴人分手时,毛泽东再次询问打柴人的名字,打柴人仍然不肯讲。直到毛泽东上井冈山后,派地下交通员才打听到,这个人姓陈,名帷德,又叫久兴,是铜鼓纸工工会的会员,后来参加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地方工作。</p><p class="ql-block">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毛泽东亲自率领部队驰骋战场,解放后,毛泽东不忘旧情,没有忘记排埠月形湾,多次给陈帷德写信,提到排埠月形湾,称陈帷德是“救命恩人”。</p><p class="ql-block"> 铜鼓正如一位诗人所云:“堂堂磐楚尾,龙冈而凤巘;挺挺作无头,鸾飞凤立,代出伟人。”铜鼓是一块神山福地,毛泽东在铜鼓“遇难呈祥、逢凶化吉”,“一脚踏两省、四元定乾坤”。</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