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若缺”处,墨香自天成——赏贾省光先生手卷书法》

常来常往

贾省光先生近照 <p class="ql-block">书法家贾省光,1945年生,曾以"十里斋主"为艺名,取"行百里者半九十"之意,六十岁后更号"颐静山人"。其艺术生涯起步于1962年,师从济南名士金棻先生研习书法,后于90年代加入省、市书法家协会,作品曾获全国大奖,并担任济南市天桥区书协副主席等职。</p><p class="ql-block"> 贾省光先生早年以宣纸叠格临摹金棻楷书,80年代痴迷赵孟頫《胆巴碑》《仇锷墓碑铭》,八年临池不辍。同期进入齐鲁书画研究院,其书风经历从帖学向碑学的蜕变,汲取《石门颂》的飘逸与《二爨碑》的古拙,形成雄强跌宕的笔墨风格。</p><p class="ql-block"> 步入晚年,贾省光的书法创作臻于化境。他秉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创作理念,摒弃叠格与刻意构思,在挥毫泼墨间自然天成地构建章法布局。推崇正大气象,主张书法应是"用笔为上"结体次之",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杜绝千篇一律写法。其作品既延续唐法的严谨、晋韵的潇洒、宋意的率真,又融入个人对书法艺术的独特理解。在他看来,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敏锐的审美眼光,是成就书法精品的关键所在。</p><p class="ql-block"> 书法大家魏启后先生曾赠予贾先生“书痴”二字,这既是对其痴迷书艺的褒奖,也是对他执着精神的肯定。贾省光常以老子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勉,始终保持谦逊低调的姿态。他常言,作为书法爱好者,贵在笔耕不辍、淡泊名利,并且婉拒“书法家”这一称谓,尽显其虚怀若谷的大家风范。</p><p class="ql-block">眼前这幅尺幅精巧的作品,宽不过盈掌(不足20厘米),长约丈余,是我近日登门拜访贾先生时的意外之获。彼时,我驻足凝视良久,目光难移,先生见状笑言此乃信手随笔之作,尚有笔误瑕疵,若真心喜爱,不妨携归赏玩,但嘱勿作公开发表。</p><p class="ql-block"> 我却以为,书画之妙恰在于此。正如老子所言"大成若缺",世间万物,残缺未必不是圆满。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瑕疵,实则是笔墨间流淌的自然意趣,是时光与心境碰撞出的独特印记,反而成就了作品独一无二的生命力。今日冒昧将此佳作呈现,既是对贾先生书艺的致敬,也愿借此与诸位同好共赴一场跨越纸面的书法雅集,共品翰墨间的妙趣与哲思。</p> <div>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隐趣</div>余家天台万山中,茅屋可以庇风雨,石田可以具𫗴粥。虽行江海上,而泉石草木之胜,未尝不在梦寐时见也。偶读庐陵罗景纶大经所著鹤林玉露,有曰:唐子西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迳门。无剥啄,松影𭆤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麛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既归竹窗下,则山妻稚子作笋蕨供麦饭,欣然一饱,弄笔窗间,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出步溪边,邂逅园翁溪友,问桑麻,说粳稻,量晴较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一饷。<br>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数,变幻顷刻,恍可人目。牛背笛声,两两来归,而月印前溪矣。味子西此句,可谓绝妙,然识其妙者盖少。彼牵黄臂苍,驰猎于声利之塲者,但见滚滚马头尘,匆匆驹隙影耳,鸟知其妙哉?东坡所谓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得不已多乎?此罗君语也。余盖亦知此妙久矣。风尘倾洞,𧲣虎咬人几赋归与。之诗计无所得,又未知何日可以遂吾志。掩卷三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