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内蒙(33)多伦山西会馆

驿路牧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锡林郭勒篇(5)</b></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在多伦的汇宗寺,你随便捡一块灰瓦就能听到当年僧侣诵经的话,那么去多伦的山西会馆,你任意拾半块青砖就能读出当年那些商人大贾交易的喧嚣。在多伦,常听当地人如是说。</p> <p class="ql-block">  多伦有一个山西会馆,这是作为一个山西人的我所始料未及的,同行的友人其父亲就是当年在内蒙经商的山西人,我们便相约去到了多伦的山西会馆。</p><p class="ql-block"> 山西会馆与汇宗寺均在多伦的老城区,二者相距并不太远。多伦会盟时,康熙批准了蒙古王公关于蒙汉通商的请求,当时京城著名的八大商号纷纷到多伦开办分号,很快带动了多伦的商业。由于蒙汉贸易利润丰厚,其他地区的商人也趋之若鹜,使得多伦很快就成了享誉中外的“漠南商埠”。至乾隆年间,多伦已成为拥有4000多家商号、人口近20万的塞外商业之都。其中以山西商户最多,仅正式注册的就有1000多家,可见当时的多伦是何等的繁华与兴隆。</p><p class="ql-block"> 山西会馆就是由在多伦经商作贾的山西人合资建成,意在供奉一方神灵,求其祥兆,同时也供同乡人商务活动、沟通乡情和为初来乍到的乡友提供落脚之处。据当地人说,当年会馆正殿大门口设有跪拜关老爷的地方,精明的山西商人在此设计有一枚直径达一米五左右的铜钱,来人屈身一拜,正好“掉进了钱眼里”,可谓是独具匠心。只是可惜在文革中那枚硕大的铜钱已不知去向。好在会馆的戏楼还在,会馆墙壁上的三国故事彩画还鲜丽如初。</p> <p class="ql-block">  走进山西会馆,虽然大多的建筑都已破败,但会馆内最具特色的戏楼还保存的尚好。戏楼坐南朝北,正中悬挂有雕刻鎏金花边的长方形匾额,上书“水镜台”字样,是康熙年间的书法大家山西人傅山所做。戏台呈“凸”字型,台前两根粗大的大红明柱支撑着戏楼的前半部分,楼顶四角的飞檐斜刺蓝天。戏台前的戏场为露天,中间地带供男性相坐,女性只能在外围观赏。作为当年的音响设备,台前两端埋有两口大缸,在会馆最北面的大殿处都能听到唱戏,而在相反的方向却无一丝声响。看似不大的戏场,却能容纳上万的观众。</p> <p class="ql-block">  当年爱国将领吉鸿昌将军曾率察哈尔抗日盟军与日军激战,一举攻克多伦后,就在这大戏楼处召集万人大会,宣传抗日主张,如今就在这大戏楼的一侧塑有一尊吉鸿昌将军的全身塑像供人们瞻仰。</p> <p class="ql-block">  在会馆的中轴线上,建有一排排的各式殿宇楼阁建筑,其前后的中门就洞穿这中轴线依次纵深而去,象是洞开在今人面前的历史通道,诉说着曾经的悠悠往事。很难想象数百年前的多伦是何等的繁荣,不大的古镇数十万人肯定是摩肩接踵,眼前这山西会馆内也曾经是商贾汇集、车水马龙。而如今,这曾经热闹非凡的院落却是如此的空寂了,令人不免陡升万端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  走出山西会馆的时候,已是夕阳横陈,晚风轻拂,多伦秋日的傍晚,已经是凉意袭人了,老城区的大街上少见行人。已逝的历史带走了这古镇昨日如梦的繁华,一个辉煌与没落共存的古镇就在这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静静地安享着这塞外秋日夕阳静谧的余辉。我不知道究竟谁是多伦衰败的罪人,是满清末年变乱动荡的时局?是日本侵略者点燃的邪恶战火?曾经是人杰地灵、物宝天华之处,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其一直衰败下来,至今天竟成为了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p><p class="ql-block"> 多伦,一个谜一样的塞外古镇,一段谜一样的黯然没落。</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