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文:张序</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183186</p> <p class="ql-block"> 春日暖暖的午后,在重庆火凤山奥园的草地上,我和军旅作家杨伟智对坐。一张桌,两盏茶,叙叙过往,聊聊人生,简单而又有趣。</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杨伟智入伍到了哈尔滨。从西南到北疆,从战士到师职领导,从军队到地方,他都在写一本书。多年间,他身居领导岗位,思考得多,付诸笔端少了。但我知道,他其实一直在写。这本书,是有字的,也是无字的。这本书,也许没有漂亮的封面,没有精彩的插图,但他总是一字一句写成篇幅,一笔一划记录时光。</p> <p class="ql-block"> 直到去年初夏的某天下午。老政委突然来电:“哎,你有空过来一下!”首长,啥事?一进家门,我问。他说:“人老了也有梦想噻!”他说的梦想,其实就是把这么多年写就得文字出个集子。他接着说:“小时候常听老人劝学——好好读书啊,长大才能吃笔墨饭呐!我不知道长大后的自己算不算‘吃笔墨饭’的人,但我几十年来总与笔墨为伍,在与它的缠斗中吃尽苦头,也尝到甜头。它过去令我衣食无忧,如今保我养家糊口。因此,我对梦想不仅心存感激,更有敬畏和膜拜。”</p> <p class="ql-block"> 是的,梦想是产生激情的元素,梦想是飞向彼岸的翅膀。我们都要感谢梦想。当梦想与命运产生碰撞,就能幻化出人生的精彩。时间退回1980年11月,杨伟智的小说《爱》在《解放军文艺》发表了,文化科长当即兴奋地向师首长报告:“我们师十四年没上过《解放军文艺》,小杨突破了!”。同年,这篇作品被沈阳军区评为年度优秀作品奖,师里还给他记了三等功。</p> <p class="ql-block"> 后来,他的散文《窗上的冰花》又在1984年东北冰雪散文大奖赛中拔得头筹,组委会奖励一辆“飞龙牌”自行车……讲到这里,老首长笑着说:“当我读到《人民日报》对此次获奖作品的评论时,年轻的心感觉无比滋润。”</p> <p class="ql-block"> 说干就干,不能让梦想成空。于是,我从杨伟智的数百篇散文中,精选48篇作品成辑。这些散文,有着他儿时的回忆,也有着“出人头地”的梦想;有着白山黑水的深情记录,也有着对故乡朝思暮想的眷恋;有着老山战场弥漫的硝烟,也有着和平时期的冷峻思索;有着身边人物的人生传奇,也有着重大事件的描写;有着钢铁男儿的粗犷,也有着剑胆琴心的柔情……</p> <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把选题和书稿报给文汇出版社,没想到很快就通过了初审和终审,顺利出版并被出版社作为优质书目推荐参加全国书展。后来,还在重庆举办了杨伟智散文作品集《一个人的心能走多远》新书分享会。</p> <p class="ql-block"> 如今,当我静静的捧读这本书,仿佛再次抵达了作者的内心。随着作者细腻而独特的视角,我试图解读作品中的深层含义。作为军人,他的作品中,那些叫做“正义”、叫做“良知”、叫做“勇敢”、叫做“乐观”的词语,在暖阳下闪着光,给人以力量。作为领导,他的作品不只是个体生命的离合悲欢,也映射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寓意深远。作为长者,他的作品总是纸短情长,寄托着对子女、部属、年轻一代的美好愿望。我想,这大概就是他的创作初衷吧!以文字传递爱,就是他对亲人、对朋友、对军旅、对家乡深沉感情的最好表达。</p> <p class="ql-block"> 我有时想,其实啊,人生是一本书,读别人、读自己,读不完、读不透,读着读着就老了。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写一本书,从生下来那天就在写,写着写着也老了。这本书,你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都是非读不可、非写不可的,而且是非要读好不可、写好不可的。</p> <p class="ql-block"> 人生这本书,也许一生成不了杰作,也许一世成不了名著。多少悲欢,多少感悟,都将在光阴中慢慢模糊;几多风雨,几多甜苦,都是岁月赐予我们的礼物。愿时光不老,温润如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