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思雨 思泪如雨

侯昌杰 山东郓城

<p class="ql-block">  思念思雨 思泪如雨 </p><p class="ql-block"> 仲玉文 </p><p class="ql-block"> 微信群看到昌杰兄的文章《思念思雨》,才知道思雨兄早已离世。身在异乡的我听着窗外的雨声,泪水沾湿了衣襟。 </p><p class="ql-block"> 许思雨和侯昌杰同在教育局人事科多年,都说这岗位易生龃龉,他们却像古琴双弦,奏出高山流水的清音。这般"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情谊,成就了一段肝胆相照的佳话,在岁月长河里沁出温润的光泽。</p> <p class="ql-block">  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始任县委宣传部干部科长的,主要是做教育文体系统的干部管理工作。尚显青涩的我也因此结识了二位成熟的兄长,我们互敬互爱、齐心协力做工作,这期间也从两位兄长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忘不了共同在教育局小会议室里加班到深夜,忘不了共同在老县委门前打字部里一字一句地校稿对版。 </p><p class="ql-block"> 思雨兄为人低调谦和,对下不欺对上不媚,工作起来踏实认真一丝不苟,博得了大家好评。由于他带领的团队工作成绩突出,人到中年的他终于迎来了一次晋升机会——要推荐他为副局长,却没想到由于种种原因搁浅。他不怨不馁,一如既往积极工作,最后在教育局人事科长的位子上内退。接替他的昌杰兄不舍得老科长离开,他又继续留在人事科发挥余热。我偶尔去教育局联系工作,见他不遗余力忙这忙那。和原来不同的是,办公室一隅多了张铺着毛毡,浸着墨香的方桌,空闲时他就挥笔练练书法。</p> <p class="ql-block">【2007年4月27日,许思雨参加郓城县“盛世颂和谐 书画迎奥运——百米长卷现场创作”活动】</p> <p class="ql-block">  他六岁开始学习书法,中年时已成为鲁西南较有影响的书法家。年长后他又在老年大学当书法教师,一教就是二十余年。他的作品多次在省级以上书法展览中展出,深受业内人士认可和赞誉。菏泽市文联、市书协为他制作了专题片,市作协主席赵统斌先生为专题片命题为《人淡如菊墨飘香》,并撰稿高度赞誉了他的书法艺术。熟悉许思雨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位既重视创作实践,又勤于理论探索的书法家,也是一位注重德艺同修的思想者。 </p><p class="ql-block"> “德艺双馨”这四个字具有沉甸甸的分量。郓城县老作家、诗人王锡亮通过和许思雨的多年交往,为他写下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题目是《一位“徳艺双馨”的人》。并为他撰联一副:“艺著学弘谦作本,行端品正德为元。”这正是他毕生的写照。 </p><p class="ql-block"> 正是因为他在书法等方面的造诣,被推选为首届县文联秘书长。在此期间,我和他见面尚多,工作之余一起聊天,相差十几岁平时言辞不多的两人总能相谈甚欢。 </p> <p class="ql-block">【2015年8月27日,许思雨参加郓城县纪念抗日战争顺利70周年书画展】</p> <p class="ql-block">  他离开文联后我们见面少了很多。2019年我去一个书画院,负责人张修涛带我在宽阔的展厅里边看边走,路过一个小单间,竟是思雨兄的书画室。两双握在一起的手,许久不舍得松开。对视中我发现,他已满头白发,比以前消瘦,整个人苍老了许多。握手寒暄后,他就铺纸握笔给我写字,字里行间充满了金石气韵。写毕他又审视一番,对我说:“这幅写的不是太好,我再重写一幅”。随后又拿出一张宣纸。我说:“这幅就很好,就这幅了”!我想起刚才握手时发现,他原本柔软温暖的手,已变得如此嶙峋,就不忍心再让他劳神。“那就先拿着这幅,你抽空常来,我再给你写”。他边说边把尚未干好的墨宝覆盖一张废宣纸,折叠后装进一个纸封递给了我。 </p><p class="ql-block"> 先是因为工作忙,后又离开家乡,我就再没去过那里,谁知那竟是最后一面。早知如此,我就会忙里偷闲多去趟,不为求字,只为看看他、聊聊天。 </p><p class="ql-block"> 我在微信上一字一句地读完昌杰兄那情感真挚、充满悲伤与思念的《思念思雨》,含泪在微信群发了一段话,没想到昌杰兄却转给了思雨家人。家人感叹之余,要把思雨去世后才出版的诗集《摇篮曲》寄我。我看了昌杰兄发我的信息,一阵感动,泪水再次模糊了双眼。我的地址已由昌杰兄转给思雨兄家人,期待着家乡寄来的文字——让身在远方的我再一次聆听思雨兄的心声。</p> <p class="ql-block">(文内照片 摄影:侯昌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