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府记游

大海的源泉 吴毅

<p class="ql-block"><b>  此次河南游,行程中开封市仅是一个节点,目标指向开封府与清明上河园。因此,错过了饱览“东祠西府”的绝妙景致。</b></p> <p class="ql-block"><b>  步入府内,导游把我们引领到“右厅”前的一座亭子。亭里竖立一块碑,仔细一看,原来是《开封府题名记》碑。那是我国现存时间较早、规格最高、记载人名最多的地方官员题名记碑。碑文内容: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共146年间183名开封知府的姓名、官职、上任年月等,以楷书刻录,凡3200余字。咦,碑文上包拯的姓名缺失了。何因?包拯权知开封府,一年零三个月。期间,革除弊政,执法如山,深受百姓爱戴。因百姓敬仰,常抚摸其名,久而久之,包拯名字被磨去,仅存“嘉佑二年三月龙图阁学士权知”小子,此现象印证了包拯“包青天”的美誉。</b></p> <p class="ql-block"><b>  穿过仪门,就见到一块巨石,称为“戒石”。“戒石”的南面镌刻“公生明”三个大字,意在提醒官员只有公正,才能明察秋毫,清正廉明;背面镌刻的是“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意在告诫官员要洁身自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戒石”作为官签竖立于府衙之内,始于北宋,也是我国政治制度史的首例。</b></p> <p class="ql-block"><b>  经过“戒石”,便是开封府的正厅,又称厅事。那是开封府知府发布政令,处理政务以及举行重大活动,审理要案的处所。大堂庄严肃穆,“清正廉明”的匾额是用于昭然天下。“肃静”、“回避”虎头牌列在公案两侧。尤其是大堂前摆放的龙头、虎头、狗头三口铜铡让人望而生畏。相传龙头铡是惩处皇亲国戚,虎头铡是用于惩处贪官污吏,狗头铡是用于惩处地痞恶霸。铡刀刀刃锋利,在阳光下闪烁寒光。刀柄由精铁打造,雕刻精美图案,象征着权威和公正。站在铡刀前,仿佛看到包拯当年断案的威严场景。</b></p> <p class="ql-block"><b>  议事厅初建于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是开封府长官与副长官日常议政的场所,负责处理京城及周边地区的行政、司法、赋税、教育等事务,是北宋中央集权治理体系的重要载体。</b></p><p class="ql-block"><b> 厅内的雕塑场景为“商议宽简治京师”,还原了欧阳修接任包拯后,推行宽简治京的史实。</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开封府的府印</b></p> <p class="ql-block"><b>  开封府不仅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是一座公正廉洁的丰碑。它警示人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启示人们,公正和正义是每个人永远需要坚守的底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