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8 数学问题背后的教育思考

叩问童心

<p class="ql-block">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在前言中阐述其修订原则,即: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创新导向。体现在:确立课程修订应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 基于以上理念可知,思想性、综合性、一体化、跨学科是新课标对学科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这标志着现在的数学教学目标、内容、形式和方法都应与时俱进,彰显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价值观。现以如下题目为例,简要阐述理解与思考。</p> <p class="ql-block"> 问题1</p> <p class="ql-block"> 问题2</p><p class="ql-block"> 以上两个问题均选自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单元中一组练习题。检测发现,某农村小学学生出错率最高的是问题1中第1个问题:3月12日是什么节。他们的回答多种多样,令人啼笑皆非。有写清明节的、有些国庆节、中秋节、劳动节的,还有写元旦节的。显然,这个问题考查的就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常识,它最不像数学问题。如果学生已经积累该经验,这个问题是最简单的,无需任何复杂思考。反之,则根本无法用缜密的数学思维寻求到正确答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也不好推测出知道。</p><p class="ql-block"> 与问题1相比,问题2则体现了节日常识与本主题数学学习的密切关联性。如果学生厘不清国庆节、儿童节、元旦节各在哪一天,就无法在此基础上推断出它们前一天或后一天。此处又涉及到特殊月份2月所属的平年、闰年情况及该月天数,各个节日所处的大月小月情况。</p><p class="ql-block"> 结合对以上两个练习题的分析可知,数学学习的生活化,融合性、关联性和跨学科性已经渗透到了学习效果测评的主动细节之中。作为数学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新理念、新思想。继而,也要与时俱进地把这些积极的影响通过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变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内容。</p><p class="ql-block"> 聚焦普及节日常识这一主题,或许很多数学老师会认为这是语文老师、历史老师、地理老师、美术老师或音乐老师的事儿,和数学老师关系不大。笔者认为,只有每一个学科教师都主动打破思维认知局限,以更开放的视角理解和践行新课程理念,知识的融通性才能更优发挥。如果从更广阔的视野看,跳出学科之外的学校主题教育、社会宣传活动及家庭书香阅读等都是拓展学生眼界的有效做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