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四月踏春和几个苏州伙伴相约去石湖。石湖是太湖的重要景区,是太湖内湖。湖面可以坐船</p> <p class="ql-block">大家玩的开心</p> <p class="ql-block">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几个朋友家务事不误农田地不误有住别墅的有农村拆迁好几套房卖掉的有孩子军官在部队立功授奖的。个个生活低调热爱生活</p> <p class="ql-block">中医博物馆老地方小园林这是溥仪弟弟题词</p> <p class="ql-block">现在已搬迁到不远的主干道马路边</p> <p class="ql-block">1 泰伯三让王位</p><p class="ql-block">周太王古公亶父生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叫昌。昌从小就聪明异常,相貌奇伟,颇有王者风范,因此,深得古公宠爱。</p><p class="ql-block">至德高风</p><p class="ql-block">泰伯奔吴</p><p class="ql-block">古公有意要将周家的天下传给姬昌。但是按照当时氏族的传统,王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姬昌的父亲季历排行老三,自然没有资格承嗣王位,这势必导致姬昌不能继承周家的天下。古公亶父既不愿违背氏族的规矩,又为自己不能按心意传位给孙子姬昌而终日忧闷,郁郁寡欢。太伯和仲雍知道了父亲的心事后,为了顺从古公的意愿,在父亲生病的时候假托下山采药而从岐山出走,来到西面的吴山,即今天宝鸡县、陇县交界的新街镇的吴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太伯、仲雍奔吴的开始。吴山又称吴岳,在古代十分有名,被誉为“四镇”之一,这里离岐山周原大约100多公里,一直是古老的狩猎民族吴(虞)族的居住地。[1]</p><p class="ql-block">泰伯奔梅里</p><p class="ql-block">泰伯、仲雍入吴山不返,这样,季历就被改立为太子。不久,古公亶父因病去世。为了照顾氏族的传统,他临终时留下遗嘱,要季历将王位归还给泰伯。泰伯、仲雍得知父亲病故的消息后立即从吴山赶回来奔丧,极尽孝道。这时,季历依照父亲的遗命,定要把王位让给泰伯,泰伯坚辞不受。后来,泰伯见几次避让都不行,只好带着弟弟仲雍和西吴的族人远走高飞,举族南迁。他们从陕西西部的吴山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向东辗转迁徙,最后到达长江入海处的江苏无锡梅里。泰伯奔梅里后,季历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也成就了大周王室的千秋霸业,世人对泰伯高风亮节的行为赞不绝口。</p><p class="ql-block">至德高风</p><p class="ql-block">泰伯、仲雍来到梅里后,和当地人融为一体,并和当地居民一起开发了江南,使得原本先人烟稀少、土地肥沃的梅里地区逐渐成为人丁兴旺、经济发达的富蔗之地。泰伯、仲雍也因之被当地人民推举为部族首领。后来,泰伯在东吴之地重建国家,国号“句吴”。“句吴”国逐渐发展壮大,终于在东南沿海站稳了脚跟,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强大的吴国。 句吴国建立后,泰伯却一直不肯称王,只让人们称“伯”,并且没有留下后代,为的就是把王位让给弟弟仲雍。大约在公元前1193年,季历被殷朝第29代商王太丁杀害,季历的儿子“昌”要泰伯回中原继位,泰伯再次让位于“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这就是让百姓肃然起敬的第三让。泰伯去世后,仲雍成为句吴国传代始祖。</p><p class="ql-block">泰伯去世后,名人对泰伯的推崇多为言表。孔子《论语·泰伯》称赞他“可谓至德也矣”</p> <p class="ql-block">朋友比我大不少照样骑车小巷转。这车搭粉墙黛瓦好美</p> <p class="ql-block">这个中医博物馆的牌子是末代皇帝溥仪弟弟题词。这个小院古色古香,但博物馆已经搬到马路比较繁华地段。这里就是文学爱好者的聚集地</p> <p class="ql-block">苏州泰伯庙里面许多名人字迹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五座峰石是太湖石中的名石。像长老</p> <p class="ql-block">这琴还真是真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