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81年8月21日被冲毁的双石铺大桥</p> <p class="ql-block">一 山洪暴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81年的夏天,是我进厂的第二个年头。自7月中旬起,凤县便被无尽的雨幕笼罩。这场雨,似是挣脱了枷锁的猛兽,持续时间之长、雨量之大,堪称百年一遇,打破了当地气象记录的历史极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8月21日,通往厂区的大路在连日雨水的冲刷下变得危机四伏。山体不断有岩石滚落,道路多处被淤泥阻断。因车技不佳,我和许多同事无奈选择改走小道,冒雨徒步前往厂里。这条小路位于王家坪层层梯田之下,与河道之间隔着高楞田野,没有悬崖峭壁的威胁,无需担心飞石滚落。但连日的雨水早已将路面浸透,变得泥泞不堪,每走一步都像是踩在胶泥上,举步维艰。行至李家寺地段时,山水在路面上冲出一道深沟,浑浊的水流裹挟着泥沙奔涌不息。我们别无他法,只能手脚并用地爬上田埂,在庄稼地里艰难绕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抵达厂区吊桥时,小峪河水早已如沸腾的开水般暴涨。汹涌的河水如同脱缰的野马,裹挟着木材、草棍,咆哮着奔涌而来,那震耳欲聋的声响仿佛是大自然愤怒的嘶吼。历经多日雨水的侵蚀,吊桥在风雨中剧烈摇晃,桥身湿滑得如同抹了油。众人只能相互搀扶,死死攥住冰冷的钢丝绳,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挪动着脚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刚到办公室,惊魂未定之时,刘承业厂长便匆匆赶来(那时我已从工会调至团委)。他神色凝重地说道:“雨下个不停,上下班道路状况百出,你们团委组织青年把吊桥加固一下,再在上班小路李家寺段的水沟上架座临时桥,方便大家通行。”厂长离开后,么书记立即安排我和王德利迅速召集机修、电仪两个团支部的成员,组建突击队,要求上午筹备材料,午饭后就开始施工。我和王德利随即进行分工,他负责电仪支部,带领成员加固吊桥;我则负责机修支部,在李家寺水沟搭建一座临时便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急忙赶到机修车间,与党支部书记张晋忱、团支书何运商议后决定:上午让焊工用三角铁做支架、钢板做桥面,焊接一座形似长条板凳的过桥;午饭后派几人用架子车将其拉到李家寺,固定在水沟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中午简单扒了几口饭,我便顶着倾盆大雨返回机修车间。此时,过水沟的铁桥已经焊接完毕。张书记带着几个年轻人,还有我丈夫,一起将铁桥抬上架子车,准备出发。原本任务名单里并没有我丈夫,吃饭时我极力动员他加入——特殊时期,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仿佛是上天故意设下重重阻碍,出发时暴雨更加肆虐。但大家顾不上浑身湿透,咬牙拉起架子车就往目的地赶。过吊桥时,那场景惊险万分。狂风裹挟着暴雨,将吊桥吹得剧烈晃动,拉车、推车的人稍有不慎,就会坠入下方汹涌的江水中。我站在桥头,心提到了嗓子眼,紧张地目送他们艰难前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负责加固吊桥的电仪支部人员也已就位。支部书记赵立东率先冒着暴雨踏上吊桥,双手紧握钢丝开始作业,几名青年紧跟其后。桥头处,刘承叶厂长、么恩运书记亲自指挥,旁边小食堂里,职工们趁着难得的间隙点菜吃饭。然而,河水上涨的速度远超所有人的想象,转眼间就逼近桥面。吊桥在摇晃中不断被洪水漫过,人根本无法在上面站稳。厂长和书记见状,立即大声下令停止作业,让所有人迅速撤离。众人刚离开吊桥,汹涌的洪水便如凶猛的巨兽般奔腾而至,铺天盖地地席卷而来。大家惊恐万分,拼命朝着厂区跑去。洪水似被彻底激怒,掀起滔天巨浪,瞬间冲垮吊桥,将小食堂房屋也卷入其中。厂里的油桶、油罐、木料等杂物,也被洪水无情裹挟,顺流而下。山野间一片混沌,浑浊的洪水漫过公路、冲进草坪、灌入大楼,疯狂地摧毁着眼前的一切,那骇人的场景,即便多年后回想起来,仍让我心有余悸。若不是撤离及时,不知会有多少生命被洪水吞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刹那间,厂区停水、停电、停气,所有运转的机器戛然而止。靠近山边的六六三车间首当其冲,洪水冲垮围墙,灌入车间。一名气焊工老师傅发现险情后,不顾腿部擦伤,奋力挖掘水沟引流,这才保住了电机等重要设备,避免了一场更大的灾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山上的洪水汹涌而下,直扑六六八车间;小峪河的洪水也漫过公路,冲毁围墙,灌入供应科仓库,冲走制桶车间的油桶。两股洪水汇聚在一起,如恶魔般迅速蔓延至整个厂区。六六八车间受灾最为严重,一楼积水齐腰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正当全厂上下严阵以待之时,一则噩耗传来——有位家属工在上班途中不幸被肆虐的洪水卷走。洪水裹挟着暴戾与未知,在四野疯狂肆虐。厂领导当机立断,立即下令紧闭厂门,严禁任何人擅自外出,将危险隔绝在外。与此同时,三楼会议室里,全厂中层以上领导紧急会议在凝重肃穆的氛围中召开,一场与洪水的殊死较量正式拉开帷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被困在厂区内的我,心中满是牵挂与担忧。安沟门托儿所里的孩子怎么样了?是否安然无恙?丈夫随机修队前去架桥,一路上是否平安?种种念头在脑海中不断盘旋,我的心绪如乱麻般七上八下,难以平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暴雨稍作缓和时,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冲进厂区,向厂领导汇报厂外家属区、学校、托儿所及医院的情况。得知学校和托儿所虽遭雨水倒灌,但孩子们都平安无事;机修队架桥完成后,在返回厂区途中被劝返,平安回到了家属区。多年后,听机修车间的张书记回忆,那次架桥可谓惊险万分。当他们返回至李家寺时,恰逢洪水暴涨,刚架好的桥瞬间被汹涌的洪水冲得歪斜横躺在洪水里。众人只能蹚水过沟,身材矮小的张书记一个踉跄,险些被洪水卷走。千钧一发之际,是我爱人眼疾手快、力大沉稳,一把将他从湍急的水流中拽了出来。张书记感慨,若不是我爱人身材高大,出手相助,恐怕自己性命难保。这次架桥本是团委组织的活动,与爱人并无直接关联,却鬼使神差般被我动员参与。刚巧洪灾把我困在厂里,而他却有幸回到家中,不仅将我们的孩子从托儿所接回家,还顺带把滞留厂里党办打字员小周的孩子也接到我家。孩子三岁左右,第一次离开父母,晚上哄他睡觉异常艰难。小孩有个毛病,睡觉要一直手搓着大人的耳朵入睡,离开耳朵就哭。我儿子也才三岁,往日都是跟我睡,丈夫身边一边一个小孩,这个哭罢那个哭,整晚无法入睡。小孩在我们家停留了几天,直到她父母归来。那个特殊时期,许多双职工夫妇都被困在厂里无法照顾孩子,幸运的是我丈夫回到家中,让我困在厂里也能安心一些,因为孩子有人照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晚餐时分,人多饭少,许多人都没打到饭。我们政工楼上几个女士只能分食杨丽红办公室留存的几片饼干充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往日灯火辉煌的厂区陷入一片漆黑。雨依旧哗哗地下着,滴答滴答的雨声敲打着窗户,也敲打着每个人不安的心。我们几个女同志挤在档案室的桌子上,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共同熬过了这个惊心动魄、充满恐慌的夜晚。</p> <p class="ql-block">被冲毁的铁路大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