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无法抹去的生命代号:816

自然心静(周素芬)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重庆涪陵816工程是中国唯一解密的地下核工程,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紧邻乌江,背靠武陵山。该工程始建于1966年,是“三线建设”时期的重要项目,旨在为中国核工业提供战略保障。工程历时18年,耗资7.46亿元人民币,先后投入6万多人参与建设,最终因国家战略调整于1984年停建。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 ‌工程背景与目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816工程是继甘肃404核工程之后,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复杂,中国面临核威胁,为确保核工业安全,中央决定在内陆地区建设隐蔽的核设施。816工程选址涪陵白涛镇,因其地形隐蔽、地质坚固且靠近乌江,便于核工程冷却和排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 ‌工程规模与结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816工程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人工洞体建筑群,轴向叠加全长20余公里,主洞室高达79.6米,拱顶跨高31.2米。洞内共有18个大型洞室、130多条道路、导洞、支洞及隧道,建筑布局宛如迷宫,洞中有洞、洞中有楼,结构复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 ‌建设过程与特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工程完全由人工开凿,使用工兵镐、工兵铲、炸药等工具,24小时昼夜施工。洞体施工挖出的土石方量达151万立方米,若筑成一米见方的石墙,可从重庆堆到北京。工程内部建有核发电厂房、中央控制室等设施,配备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系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 ‌解密与现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02年,国防科工委对816工程解密,使其成为公众了解中国核工业历史的重要窗口。2009年,工程遗址被列入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2019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 ‌历史意义与价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816工程是中国“三线建设”的缩影,凝聚了数万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体现了特殊时期中国人民的奉献精神。如今,它不仅是重要的工业遗产,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旅游的重要基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涪陵816工程是中国核工业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规模之大、结构之复杂、建设之艰辛,堪称世界奇迹。它的解密与保护,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洞见816</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洞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时代的脉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洞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英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洞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棵中国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扬我军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铸我军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个历史名词叫做:“三线建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种民族精神叫做:“无私奉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段共和国的记忆叫做:“备战备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而几代青春记忆汇成一句话,就是--祖国需要的时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向所有参与816地下核工程建设的老前辈们致敬,像所有的三线人致敬,像这段历史致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今天来到这里参观,被震撼了。这里极为隐蔽,一座山挖了上百个洞,洞连洞,洞上洞,洞下洞,左洞右洞,还有水帘洞,迷宫一样的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816,它即是一段历史名词,也也是一种民族精神,一段共和国的记忆,更是几代人的青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洞内情景实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第一颗空投原子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曾也是军工人,在军工事业工作了16年之久,今天参观816核基地感触很深,也想起了自己的芳华时代,把青春献给了军工事业。那时的思想是单纯的;那时的干劲是十足的;是忠于军工事业,忠于国家的。艰苦奋斗的精神磨练了我们,转型后,我们是以饱满的精神投入新的工作,每个人的能力都超强,都能胜任各种工作,以自己的精神和能力报效祖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共和国风雨的历程中,一大批三线建设遗址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消失。一大批三线人在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毅然决然的奔赴大山深处。当形式发生巨变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坚守,突破和自我转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当我们着眼于未来,享受着和平之下的美好生活时请不要忘记,在这繁荣的背后,有着几代人几乎忘我式的牺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仅以此美篇献给共和国的国防、军工事业默默奉献的志者们,向他们致敬!</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