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文/常保泉(辽宁)<br><br> 暮春的早晨,空气中飘着层薄薄的雾气,林间传来布谷鸟断续的啼鸣。这声音像浸了晨露的竹笛,低沉处似老农扶犁的喘息,清越时若山泉叩石的脆响。渐渐地,“咕——咕——”的尾音拖曳着晨雾,在山谷间来回碰撞。远处黛色山峦的剪影下,几点灰影掠过杨树梢头,倏忽消失不见。<br> 这种神秘的访客,每年都会准时赴约。自记事起,四月的晨光总伴着这样的鸣唱降临。老人们说它是土地神的信使,衔着春神的令箭穿梭云间;年轻人却笑称这是催婚的闹钟,“光棍好苦”的俚语,戏谑地消解了古老传说的庄重。而今站在城市的高楼里回想,倒觉得这婉转啼鸣恰似一根银针,轻轻缝合着现代生活的裂缝。<br> 去年清明回乡,特意去寻觅记忆中的声源。黎明前的山道上,手电筒的光束刺破浓墨般的黑暗,惊起数只夜栖的麻雀。忽然头顶传来清越的啼声,抬头望去,但见两团灰雾掠过柳林,翅尖沾着新发的嫩芽。那一刻突然明白古人为何称它为“怨鸟”,这般行踪诡秘的造访者,倒真像是从唐诗宋词里逃逸出来的精灵。<br> 布谷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杜鹃,它啼叫时,正是播种时节。据说“咯咕咯咕”的鸣叫极似“布谷布谷”,于是人们就把这种鸟称作“布谷鸟”。古籍中也有关于杜鹃的记载。《尔雅》称其“鵙,夏至鸣”,《诗经》里“东有鸣仓,西有黄鸟”的吟咏,都暗藏着对这种候鸟的敏锐观察。最动人的当属蜀地传说:望帝魂化杜鹃,每逢春耕便啼血催耕。这种将自然物候与人文情感交融的想象,让布谷鸟的啼鸣染上了悲悯的底色。<br> 现代生态学揭开了更多谜底。原来布谷鸟分两声与四声之别,前者如老者絮语,后者似少女清唱。它们恪守着精准的生物钟,四月初至谷雨前啼鸣最盛,恰是江南插秧、中原点豆的农时。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些"不筑巢的艺术家"竟演化出欺骗天性的智慧——雌鸟将卵产在画眉、伯劳的巢中,让其他鸟类代为孵化。这般生存策略,倒与人类文明中"借力使力"的智慧异曲同工。<br> 异域文化对布谷鸟的诠释别具风情。北欧传说里,它的啼鸣是春天的竖琴;俄罗斯民歌中,它化身报信的信使。最富诗意的当属挪威作曲家林德伯格的《杜鹃圆舞曲》,将鸟鸣化作跃动的音符,让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春日的旋律中旋转。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让布谷鸟的啼声成为人类共通的乡愁密码。<br> 而在文人墨客的笔端,这只灰衣歌者承载了太多愁思。李商隐的“望帝春心托杜鹃”,将帝子化鸟的传说染上凄美色彩;温庭筠的“杨花落尽子规啼”,借啼血之声寄托贬谪之痛。这些穿越时空的共鸣,让杜鹃啼鸣超越了生物本能,成为中华文明的情感符码。<br> 现代观测技术揭开了更多奥秘:杜鹃能感知地球磁场定位迁徙路线,飞行万里仍能精确返回出生地。它们的鸣声频率暗含复杂信息素,既能宣示领地,又可调节种群数量。但这些科学发现并未消解其神秘色彩,反而为古老的传说增添新的注脚。<br> 布谷鸟的叫声是种奇妙的时空媒介,它让现代人听见农耕文明的节气密码,让都市听见山野的呼吸韵律,更让漂泊的游子触摸到文化记忆的温度。它的歌声将继续穿越时空,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激起永恒的涟漪。</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