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

霍者

<p class="ql-block">2025.4.28</p> <p class="ql-block">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p><p class="ql-block">中国佛学院,我国汉传佛教的最高学府</p><p class="ql-block">北京市中心的一块儿秘境,一方净土</p><p class="ql-block">伟人名人留下足迹,帝王命名,乾隆定位“法海真源”。</p><p class="ql-block">法源寺是史,是诗,是文。</p><p class="ql-block">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在寺内留下了一张极为著名的合影。</p><p class="ql-block">‌赵秉文、张鑫、龚自珍、谭嗣同、林则徐、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陈师曾、何绍基、齐白石、纪晓岚等文化名人曾在此留下足迹‌‌‌。</p><p class="ql-block">‌泰戈尔‌:印度大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泰戈尔于1924年春应邀来中国访问,4月26日到访法源寺,林徽因、徐志摩、梁思成陪同‌‌。</p><p class="ql-block">‌白居易‌: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此留下足迹‌‌。</p><p class="ql-block">‌纪晓岚‌:清代文学家纪晓岚曾在此留下足迹‌‌。</p><p class="ql-block">‌鲁迅‌:近现代文化名人鲁迅也曾到访法源寺‌‌。</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这里为岳父杨昌济守灵多日。</p><p class="ql-block">‌法源寺饱经沧桑,千百年来目睹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朝代更迭,也记录下亡国之痛与壮士风骨。</p><p class="ql-block">据记载,北宋钦宗赵桓被金兵俘虏北上,就曾囚居于此。这里不仅来过穷途末路的废帝,也来过铮铮铁骨的壮士。1289年南宋抗元名将谢枋得兵败,逃至建宁(福建建颐)唐石山隐匿,后被元军俘获,曾押至大都悯忠寺中囚禁。他看到寺中的曹娥碑,不由地仰天长叹:“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于是绝食五天,为国尽节。</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戊戌六君子被杀后,谭嗣同等确实曾停灵法源寺内,清末民初法源寺是北京最大的停灵寺院之一。谭嗣同生于法源寺东面不远的烂漫胡同,被捕于法源寺东面不远的北半截胡同,就义于法源寺东面不远的菜市口,最后其灵柩就曾停于法源寺内。可以说,他一生的几个重要时刻,都与法源寺有缘。</p> <p class="ql-block">法源寺是市中心的一处秘境,一块净土。它屹立于千年历史的风云际会中,有铁血悲歌,有亡国伤痛,有壮士慷慨,还有着浓浓的花香诗意。那么多名留青史的人来了又去,而几度兴亡,朝代更替,只留下一缕花香长留人间。法源寺是史,是诗,是文。赵朴初说,它是“式今鉴古,昭告方来”的一本书。从书里能够读出过去和未来,也可以读出他人与自己。物转星移,沧海桑田,英雄美人俱往矣。如今我们徘徊在法法源寺中,只能遥想那些或悲或喜的往事。</p><p class="ql-block">1630年9月22日,农历八月十六的子夜,清亮的月光静谧地水银泻地般洒在北京城。几个人黑衣人抬着棺材,一个时辰后,快步走进一个寺庙,一名僧人将棺椁迎进右首的一间房内,放在提前放置好的两条长板凳上。在这间寺院的陋室内,出家人虔诚地为亡者的魂灵进行了超度,之后,黑衣人将其埋在了广渠门卧佛寺街东边的一处荒冢中。黑衣人抬进寺庙为其做超度的、白日遭凌迟处死的人便是鼎鼎大名、曾经威震辽东的明末抗清英雄袁崇焕,那座为他超度亡魂的千年寺庙便是如今的北京法源寺。</p> <p class="ql-block">京城千年第一古刹</p> <p class="ql-block">法源寺,又称悯忠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法源寺前街7号,始建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重修,是北京较古老的名刹之一。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采用中轴对称格局,整体坐北朝南,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为主要建筑所在,由南至北依次有一字影壁、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毗卢殿、大悲殿、藏经楼。法源寺不仅是北京城内历史悠久的古刹,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是培养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现在法源寺内的丁香树,据传也是明代种植。每年花开时到寺内吟诗作赋者甚多,渐渐形成了“丁香诗会”。诗会始于明代,至清代极盛,清代大儒纪晓岚、洪亮吉、龚自珍、林则徐和名噪一时的宣南诗社,都在法源寺留下过诗句。</p><p class="ql-block">1924年4月26日,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等陪同下,到法源寺赏丁香。当时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在寺内留下了一张合影,极为著名,当世流传,称为“岁寒三友”。林徽因清馨淡雅若“梅”,泰戈尔沧桑坚韧似“松”,徐志摩清癯飘逸如“竹”。</p><p class="ql-block">法源寺还曾留下伟人的足迹,1920年1月,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在北京病逝,当时正在北京的毛泽东与杨开智、杨开慧兄妹共同料理后事。杨昌济的灵柩在法源寺停放,毛泽东在寺内为其守灵多日。法源寺的丁香还在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中发挥了作用。当年,年轻的毛泽东曾把自己亲手制作的一本“集花册”送给未婚妻杨开慧。册中注明“丁香花——法源寺,迎春花——颐和园,柳——什刹海”。</p> <p class="ql-block">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p> <p class="ql-block">白皮松 树龄310年</p> <p class="ql-block">国槐 树龄310年</p> <p class="ql-block">《北京法源寺》</p><p class="ql-block">李敖小说,使人许多人知道了法源寺。</p><p class="ql-block">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人我、群已、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世济民……《北京法源寺》以戊戌变法为主线,娓娓述说法源寺的千年历史,深刻地诠释了人生的大主题。看过这本书,你会明白李敖缘何被人称为大师,你会被法源寺和它的历史深深打动。</p><p class="ql-block">2015年末,田沁鑫据此导演改编的话剧《北京法源寺》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首演;2016年初,该剧再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几轮演出,座无虚席。其实,李敖并没有到过北京法源寺。他说,小说需要一个空间上的实境。而选择法源寺是因为他的前身是唐太宗李世民发愿立誓要建的“悯忠寺”。</p> <p class="ql-block">韦驮殿对联</p><p class="ql-block">护法安僧亲受灵山嘱咐</p><p class="ql-block">降魔伏怨故现天将威风</p><p class="ql-block">对联由一诚法师书写,生动地描绘了韦驮菩萨的使命和风骨。</p> <p class="ql-block">韦驮菩萨所持的武器,名为金刚降魔杵,象征着无坚不摧的力量。这种武器通常以三种不同的握持方式出现,每一种都蕴含着特定的意义。</p><p class="ql-block">一、当韦驮将降魔杵扛在肩上时,这象征着该寺院为十方丛林。即欢迎并能够招待云游到此的僧人,免费提供食宿服务,期限为3-7天。</p><p class="ql-block">二、若韦驮以双手合十的姿势,将降魔杵横置于胸前,这则意味着该寺院对外来僧人开放。允许其在此短期挂单,居住1-3天。</p><p class="ql-block">三、当韦驮菩萨手中的降魔杵触地而立时,这表示该寺院为子孙庙。即不接受外来僧人在此挂单。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象征意义在南北方的寺院中可能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此外,韦驮菩萨手中的金刚降魔杵也寓意着他对正法的坚守。其降魔杵重达八万四千斤,足以震慑那些干扰僧人修行和影响世人礼佛的恶魔。</p><p class="ql-block">在佛法中,韦驮菩萨所持的金刚杵还蕴含着更深层的意义。这金刚杵并非凡间的兵器,而是法界的圣物。与观音菩萨的圣兽相似,它也超越了世间的范畴,成为了法界的神奇法器。在法界中,金刚杵的真正作用在于破除“相”,而任何能够破“相”的事物,都被统称为金刚杵。</p><p class="ql-block">金刚杵所破的“相”,指的是在寺庙中,当我们面对韦陀菩萨时,应洞悉一切相皆为虚妄,不被寺院佛相的表象所迷惑。这教导我们不应执着于佛的表象,因为佛本无相,佛相的存在仅是为了启迪我们的内心,并非让我们陷入迷信。正如经文所言:“罪从心里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亡。”意味着一旦心放下,业障也随之消解。</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面阔五间,前出抱厦三间,它是寺内最主要的建筑,檐下绘制了等级最高的金龙和玺彩画,抱厦梁架上悬挂着乾隆帝御书的"法海真源"匾额,殿前有石碑六通。<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雄宝殿是法源寺的核心建筑,殿内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祖,</span>供奉着明初制作的大日如来佛、文殊普萨和普贤菩萨“华严三圣”和十八罗汉。</p> <p class="ql-block">根据最新发布的权威报道(2025年4月11日),乾隆题写的“法海真源”至今仍悬于大雄宝殿之上,其历史背景与清代法源寺作为律宗寺庙的宗教地位密切相关。其他资料进一步指出,乾隆在1778年整修法源寺时御题此匾,寓意“戒律为法之流,内心存诚为源”,体现了佛教律宗的核心思想。</p><p class="ql-block">“法海真源”不仅是对佛教教义的阐释,也与法源寺的历史沿革直接相关。该寺原名悯忠寺,始建于唐代,清雍正年间更名为“法源寺”并定为律宗道场,乾隆的题字进一步强化了其宗教地位。</p><p class="ql-block">“法海真源”匾额是镇寺之宝‌。</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的对联是</p><p class="ql-block">法海涵空,普滋万类,深见灵缘浩淼</p><p class="ql-block">源头玉宇,统摄三千,且瞻佛日辉煌</p><p class="ql-block">对联由一诚法师书写,体现了佛教的深邃和庄严‌。</p> <p class="ql-block">殿前东侧的三座御碑,分别为明万历、明正统、清雍正年间所立。大雄宝殿内现存的两座卷叶莲瓣石柱柱基,是唐代建寺时的原物。</p> <p class="ql-block">东路的客厅、斋堂楹联,很值得一品。客厅上悬赵朴初题“祇园”匾额。“祇园”是“祇树给孤独园”的简称,梵文的意译。相传释迦牟尼成道后,憍萨罗国的“给孤独长者”用黄金购置舍卫城南祇陀太子园地,建筑精舍,请释迦说法。祇陀太子奉献园内的树木,故以两人名字命名。后来“祇园”用为佛寺的代称。“祇园”联:</p><p class="ql-block">接十方法炬,选佛场中,每结莲台之座</p><p class="ql-block">迎三界菩根,散花室里,常流福慧之泉</p><p class="ql-block">斋堂门上悬“五观堂”匾。佛门中有“食时五观”之说,学佛者吃饭时要观想五方面的事情,吃饭要与佛法结合在一起,故“斋堂”又称“五观堂”。堂联写道:</p><p class="ql-block">粥去饭来,莫把光阴遮面目</p><p class="ql-block">钟鸣板响,常将生死挂心头</p> <p class="ql-block">内有三件珍贵的文物:千佛绕毗卢、石雕香炉和汉白玉大石海。每年四月,寺内的丁香花开得如火如荼,还会举办“丁香诗会”,这是清代最盛大的活动之一。</p> <p class="ql-block">北京法源寺最广为流传的经典表述是老北京顺口溜中的“崇孝寺的牡丹,极乐寺的海棠,天宁寺的芍药,法源寺的丁香”。这句民间传唱的诗句不仅点明了古刹“丁香胜地”的城市记忆,更因其承载的千年人文意象而备受推崇。因时间不巧没有看到丁香盛景。</p><p class="ql-block">林徽因与法源寺‌</p><p class="ql-block">‌林徽因,中国近现代建筑学家、文学家,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参与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等国家项目‌‌。文学成就‌:著有《林徽因诗集》《林徽因文集》,诗歌风格清新优雅,融合中西文化视角‌‌。</p><p class="ql-block">‌丁香诗会‌:1924年4月26日,林徽因陪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到法源寺赏丁香,与徐志摩等人在树下论诗,成为文坛佳话‌‌。诗会展现了林徽因融合文学与建筑审美的跨界才华,也反映法源寺作为文化沙龙的独特地位‌‌。</p> <p class="ql-block">悯忠阁对联:</p><p class="ql-block">悯公难忆神州昔日总尘劫</p><p class="ql-block">忠臣常颂华夏今朝尽和谐‌</p><p class="ql-block">该对联以法源寺原名“悯忠”二字起首,上联追忆历史劫难,下联赞颂当下和平,体现了寺庙的历史渊源与佛教文化内涵‌。对联内容在多篇文献中均有记载,且与唐太宗为阵亡将士建寺的典故相关‌。</p> <p class="ql-block">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法源寺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建成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是唐太宗为追荐阵亡的爱国将士而建。《元一统志》载:“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及高宗上元二年东征还,深悯忠义之士殁于戎事,卜斯地将建寺为之荐福。则天万岁通天元年,追感二帝先志,起是道场以悯忠为额”。</p> <p class="ql-block">悯忠阁(又称观音阁)是法源寺的核心建筑之一,现在主要供奉‌观音菩萨‌。</p><p class="ql-block">‌悯忠阁为三层阁楼式建筑,原名“观音阁”,因其陈列法源寺历史文物且与唐代悯忠寺的渊源,后得名“悯忠阁”。其内部塑有观音像,并保存历代石刻、经幢等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李世民诏建悯忠寺</p><p class="ql-block">法源寺的前身是唐太宗李世民诏建的悯忠寺。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李世民调集十数万大军,发动了一场东征高丽的战争。这座悯忠寺就是那场战争的产物。</p><p class="ql-block">高丽,是高句丽人朱蒙建立的王国,时间大约在东汉时期。从北周武帝(561—578)时期起,高丽接受中原朝廷的封诰,每年向皇帝遣使纳贡。高丽当时与新罗、百济相邻,但其国人很不安分,“每相侵夺,战争不息”。逮至隋朝,高丽已占据了辽东多个郡县。开皇十七年(597)、大业七年(611)和大业九年(613),隋朝三次发兵征讨,都无功而返。</p><p class="ql-block">唐朝贞观十六年(642),高丽国的权臣盖苏文发动政变,杀死了百余大臣,并杀死了臣服于唐朝的高丽王——高武,另立高武弟弟高藏为高丽王,自封“莫离支”——这是一个新官职,职权超出了宰相。此人对内残虐人民,对外侵暴邻国,违抗唐朝皇帝的诏命。唐太宗李世民觉得不能容忍,必须发兵征讨。贞观十九年(645)夏四月,李世民统领十数万大军、五百战舰,兵分两路进军高丽,先后攻克了位于辽东的玄菟、横山等十城。七月,唐军来至安市城下。高丽守军顽强抵抗,唐军久攻不下。僵持两个月后,李世民见冬天将至,且粮食殆尽,便决定撤军。这时已是贞观十九年九月。这场战争唐军将士阵亡约两千人,战马损失了七八成。十月,李世民班师返程走到营州,诏将阵亡将士遗骸集中在柳城(今辽宁朝阳)东南。抵达幽州后,李世民命建造佛寺,为牺牲的两千将士祈祷冥福,赐名“悯忠寺”。悯,怜恤也,此处有哀悼的意思。寺中建有高阁,称作悯忠阁。阁中供奉高二十余丈的白衣观音大像,须登上高阁的第三层才能见到菩萨之首。时人谚云:“悯忠寺阁,去天一握。”总章元年(668),唐太宗的儿子高宗李治,在新罗配合之下灭了高丽。这是后话。</p><p class="ql-block">文徵明的曾孙、明末清初人文从简的《塞北事实》中说:悯忠寺东西有两砖塔,高十丈,云是安禄山、史思明所建。安禄山、史思明是唐代镇守范阳(今北京地区)的军事统领,后来据此地发动叛乱反唐。据《金史·选举志》记载,大定十三年(1173),金朝以悯忠寺为殿试考场测试女真进士。“寺旧有双塔”,进士住进悯忠寺的半夜,“闻东塔上有声如音乐西达于宫”,说明金代时双塔还在。到清朝初年,两座砖塔已经不存在了。</p> <p class="ql-block">法源寺不仅是一个宗教圣地,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历史。每一件法器、每一块砖石,都在诉说着这座寺庙的沧桑变迁。其中之一就是木鱼。这个古老的法器在古代被称为“鱼鼓”或“鱼板”,它的形状有两种:一种是挺直的鱼形,挂在寺院走廊上;另一种是团鱼形,腹部中空,头部正中开口,尾部盘绕,形状像昂首缩尾的鱼类,背部(敲击部位)呈斜坡形,两侧三角形,底部椭圆。敲击它的木棰头部呈橄榄形,方便敲击。</p> <p class="ql-block">毗卢殿(又称净业堂或大遍觉堂)内供奉以毗卢遮那佛为主尊的五方佛,为明代铜铸佛像,是汉传佛教中唯一已知按方位供奉的明代铜造像组合。</p><p class="ql-block">毗卢遮那佛(中央佛)象征法界智慧,其余四佛分别代表东、南、西、北四方,共同构成“五方佛”体系,体现佛教对宇宙时空的抽象表达。</p><p class="ql-block">这一组像原为明代制作,后从其他寺庙移置法源寺。</p><p class="ql-block">毗卢殿曾存放唐僧玄奘的头顶骨(后被盗),现陈列历代佛教珍品,包括东汉陶佛坐像、北魏石造像等,凸显其文物重要性。殿内“五方佛”铜像工艺精湛,是研究明代佛教艺术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毗卢殿对联:</p><p class="ql-block">常清常静性海无波帆正满</p><p class="ql-block">不去不来心头有愿月已圆</p><p class="ql-block">对联恰如其分地描绘了法源寺的宁静与智慧,表达了内心的平静和对美好愿望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毗卢殿前有元代的大石海,雕刻海水江崖、山海龙马及八宝(吉祥八清静)等图案,精美绝伦。</p><p class="ql-block">毗卢殿的大石海及双层底座很有来头。相传元世祖忽必烈在摆放在广寒殿用作酒缸的渎山大玉海在明代流传到西华门外的真武庙,后来清朝乾隆年间,乾隆帝发现了大玉海,并将其运到北海团城的承光殿中安放,但底座留在了真武庙。清乾隆十四年(1749),乾隆帝下令按照大玉海的样子雕刻了一个石海放在真武庙原先的底座上。石海外壁雕有翻腾的海水纹及海兽、海马、蛟龙、巡海夜叉等图案。1980年,重修法源寺时,将大石海及双层底座移放在法源寺的毗卢殿前。因此大石海是清代的,但底座却为元代的。</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内供奉观音像,形态各异,共有7尊,还陈列着清乾隆年间制作的三座珐琅塔,高2.4米,精美细致。殿前对联为乾隆皇帝撰文手书:</p><p class="ql-block">华雨静飘空色外,心珠常印摩尼中</p><p class="ql-block">七尊观音:</p><p class="ql-block">‌圣观音‌:位于正中,是明代木胎干漆制的大士像,代表观音菩萨的慈悲与智慧。</p><p class="ql-block">‌准提观音‌:位于左侧,十八臂造型,象征观音菩萨的多种神通与救度众生的能力。</p><p class="ql-block">‌自在观音‌:位于右侧,姿态自在,体现观音菩萨的解脱与自在境界。</p><p class="ql-block">‌送子观音‌:位于左侧,专司送子与护佑生育,深受信徒敬仰。</p><p class="ql-block">‌众宝观音‌:位于右侧,手持宝物,象征观音菩萨的财富与福报。</p><p class="ql-block">‌绿度母‌:位于左侧,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之一,代表救度与护佑。</p><p class="ql-block">‌千手千眼观音‌:位于右侧,千手千眼造型,象征观音菩萨的无边法力与普渡众生。</p><p class="ql-block">这七尊观音像不仅展现了佛教艺术的精湛,也体现了观音菩萨在佛教信仰中的多重角色与深远意义。</p> <p class="ql-block">在齐白石于1933年出版的《白石诗草二集》里,有题为《答朱心佛中秋日赠葡萄》的两首绝句,其中一首写道:</p><p class="ql-block">木偶泥人似老翁,法源寺里感相逢。</p><p class="ql-block">此翁合是枯僧未,又听观音寺里钟。</p><p class="ql-block">这里提到的法源寺和观音寺,以及另一座名为“石灯庵”的寺庙,都是齐白石“北漂”初期住过的地方。在1917年-1922年期间(其中1918年全年在湘潭老家),齐白石曾辗转在北京宣武门附近的这三座寺庙内租房居住达33个月之久。齐白石为什么要住到庙里?法源寺所在的宣南文化区是清代至民国早期文人聚集之地、会馆集中区域。法源寺距烂缦胡同的湖南会馆仅500米,离湘潭会馆1.2公里,离湖广会馆1.5公里,步行到琉璃厂也在半小时以内。住在法源寺,对于本身为湖南湘潭籍、又以卖画刻印为生的齐白石而言,无疑是既有“地利”,又得“人和”。</p><p class="ql-block">齐白石1917年与1919年曾两度入住法源寺。1917年从农历六月底住到九月底,1919年从农历三月住到九月十三日(当年有闰七月),两次合计住了10个月有余。</p> <p class="ql-block">北京法源寺三绝指的是金台阶、七井与丁香,三者兼具建筑奇观与历史文化内涵。金台阶为乾隆御赐的金块镶嵌台阶,七井反映古代求水智慧,丁香则以百年香雪海闻名。</p><p class="ql-block">法源寺三绝构成</p><p class="ql-block">法源寺三绝包含极具代表性的建筑遗迹与自然景观,集中体现了寺庙的历史底蕴与文化特质:</p><p class="ql-block">金台阶‌:毗卢殿后门的四个台阶上镶嵌有乾隆御赐的金块,既是皇权殊荣的象征,也是清代建筑工艺的见证‌‌。</p><p class="ql-block">七井‌:传说乾隆年间北京大旱时,法源寺住持在此挖掘出七口井解民之困,展现了佛家济世精神与古代水利智慧‌‌1‌‌2</p><p class="ql-block">‌丁香花‌:寺内栽培丁香的历史超百年,尤以清明前后花开时节形成“香雪海”奇观,被誉为北京四大花事之一‌‌2‌‌3</p><p class="ql-block">三绝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皇家印记‌</p><p class="ql-block">金台阶直接关联乾隆皇帝赠予的“法海真源”匾额,强调戒律之本在于心性的理念。御赐金台阶既彰显皇权对佛教的支持,也暗含帝王对寺庙的宗教定位‌‌1‌‌4</p><p class="ql-block">‌宗教象征‌</p><p class="ql-block">七井传说通过僧人突破困境的叙事,强化了法源寺作为救世道场的宗教意象。丁香花则与文人墨客留下的诗作共同构建了“佛意诗境交融”的文化传统。</p><p class="ql-block">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三绝的形成贯穿法源寺千年演变:</p><p class="ql-block">唐代建寺时已有供水系统基础</p><p class="ql-block">清雍正、乾隆时期通过御赐确立金台阶地位</p><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丁香诗会兴盛推动植物景观成为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其中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御题“法海真源”是重要时间节点,确立了三绝的官方认可地位‌‌。</p> <p class="ql-block">藏经阁,二层楼的建筑,面阔五间。楼上保存了唐代、五代、宋代、元代、明代各种版本的佛经典籍,还有传世唯一残本武林藏和清代龙藏经书,是中国珍藏佛经最多、版本最珍贵的机构之一。迎门处有一尊明代木雕卧佛,长达7.4米,是北京城内最大的明代木雕佛像,极其珍贵。闭门,未能参拜。</p><p class="ql-block">据记载,寺内最后一进院落的藏经阁有联匾,阁下层挂着“法堂”的匾额,两侧楹联切“法堂”二字:</p><p class="ql-block">法海真源,龙天赐福</p><p class="ql-block">堂头痛棒,世代传宗</p><p class="ql-block">近年重修后原匾和楹联未再悬挂。</p> <p class="ql-block">法源寺最精粹的几句话:</p><p class="ql-block">迷人口说,智者心行。</p><p class="ql-block">万古是非浑短梦,一句弥陀作大舟。</p><p class="ql-block">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p><p class="ql-block">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p><p class="ql-block">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p><p class="ql-block">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p><p class="ql-block">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p><p class="ql-block">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p> <p class="ql-block">禅堂对联:</p><p class="ql-block">禅展宗风法门不二</p><p class="ql-block">堂开觉路妙谛宜参</p><p class="ql-block">对联不仅体现了禅堂的宗旨和精神,还展示了法源寺深厚的文化底蕴。对联的上联“禅展宗风法门不二”表达了禅宗传承的连续性和不变性,强调了禅宗的核心理念——不二法门。下联“堂开觉路妙谛宜参”则意味着禅堂是开启智慧的道路,鼓励人们参悟佛法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客堂对联是:</p><p class="ql-block">客尘易伏家贼难防各自谨守</p><p class="ql-block">堂前扫净宾主相见送去迎来</p><p class="ql-block">对联不仅嵌入了堂名“客堂”,还概括了客堂的主要功能和氛围‌‌。</p><p class="ql-block">对联的上联“客尘易伏,家贼难防,各自谨守”强调了客堂作为接待宾客的地方,需要谨慎处理各种事务,防止内部出现问题。下联“堂前扫净,宾主相见,送去迎来”则描绘了客堂整洁有序的环境,以及接待宾客的热情与周到‌‌。</p> <p class="ql-block">中国佛学院</p><p class="ql-block">自假法源寺办学以来,已培养本科生近千人,研究生近六十人。学生均具有较高思想觉悟和佛学造诣,毕业后多膺全国及地方佛教协会领导工作、佛学机构研究工作、佛学院教育工作、诸山寺刹管理工作等,肩荷如来慧命,踵普贤行,起正法于斯世;奋文殊智,擎慧炬于当今。目前,中国佛学院至少具备了四种功用。一是教育功用,一方面满足青年僧伽要求接受佛教高等教育的愿望,另一方面为佛教界培养和输送高级僧才,为中国佛教的振兴做实实在在的工作。二是文化功用,为传播佛教知识和佛教的文化建设、学术研究,带来生机与活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有着导引四众弟子如何对待和调适信仰与生存或生活的精神理念的重要作用。三是典范功用,道风和学风是中国佛学院办学过程中极力强调的核心问题,她已成为道风、学风和社会道德的辐射地,在全国佛教界起着典范作用。四是形象功能,中国佛学院一直致力于树立良好的正面形象,积极纠正社会对佛教的种种偏见和误解。如今的法源寺,已成为中国汉传佛教重要的管理人才之源,佛教教育人才之源,佛教文化建设人才之源,佛学研究人才之源,佛教对外友好交往人才之源;已成为中国佛教优良道风和严谨学风的楷模;在多个方面不断地为中国佛教注入源头活水,真正彰显了“法海真源”的深刻内涵。</p> <p class="ql-block">唐悯忠寺故址</p> <p class="ql-block">  法源寺山门由正门和两座侧门组成,门外南侧有一座砖雕影壁,上书“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其前为一片绿化广场,广场正中比邻南横西街处树有“唐悯忠寺故址”的纪念石幢。</p> <p class="ql-block">西砖胡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