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贝书斋小说 ‍《三秦锁钥兵备道》

ёddy

<p class="ql-block">嘉靖十五年,潼关,这座素有“三秦锁钥”之称的雄关,扼守着关中至中原的咽喉要道,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潼关城墙高大巍峨,城墙上的士兵们日夜巡逻,警惕地注视着远方。城下,往来的商队和行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然而,在这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重重危机。</p><p class="ql-block">此时,张问行肩负着朝廷的重任,从河南布政使司右参议调任陕西潼关兵备道。他的到来,如同在平静湖面投入巨石,注定要在这片土地掀起波澜。</p><p class="ql-block">彼时的秦岭南山,矿寇横行无忌。这些矿寇凭借着对山地环境的熟悉,占据险要地形,肆意劫掠过往商旅,甚至时常侵扰周边州县。</p><p class="ql-block">张问行到任后,听闻此事,眉头紧锁。深夜,他独自在察院道治内踱步沉思,灯火将他的身影拉得悠长。良久,他猛地停下脚步,眼中闪过坚定的光芒,喃喃自语:“此患不除,潼关难安,百姓难宁。”</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他把下属们召集到议事厅。议事厅里气氛凝重,管粮通判赵崇礼、掌印千户王承勋等官员都神色严肃地看着张问行。张问行目光扫视一圈,沉声道:“诸位,如今南山矿寇为祸一方,我等身为朝廷命官,守土有责,必须尽快剿灭他们,还百姓一个太平。”</p><p class="ql-block">赵崇礼忧心忡忡地拱手道:“大人,矿寇熟悉山地,又占据险要,我等贸然进攻,恐重蹈去年商南县失利的覆辙。”</p><p class="ql-block">张问行抬手打断他的话,指了指墙上的潼关舆图:“赵通判所言有理,但一味防守终非良策。王千户,你带的边军精骑,可否在十日内完成山地奔袭演练?”</p><p class="ql-block">掌印千户王承勋抱拳应道:“末将麾下五百骁骑,定能在七日内完成训练!”</p><p class="ql-block">张问行点头,转向一旁记录的文书吏:“传令下去,明日寅时,各营主官随本道巡视南山隘口。我已谋划‘分兵合围、剿抚并用’之策,他们虽有地利,但我们有朝廷的正义之师,还有百姓的支持。”众人听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p><p class="ql-block">其实张问行心中还谋划了另一策“离间计”,近日他已暗自派一队人马上山去了,在矿寇活动地区张贴告示,以优厚薪俸招募修桥工匠。有兵丁来报,已有三五成群的矿寇下山前来报名。</p><p class="ql-block">七日后,张问行看到时机已经成熟,号令三路人马分头并进。他身着战甲,威风凛凛地骑在大黑马上,面对依山据险的矿寇指挥若定。特别是“分兵合围、剿抚并用”的精妙策略,令猛虎出山般精锐之师对矿寇巢穴形成包围之势,切断了矿寇的退路。同时,他又巧妙利用火攻战术,趁着风势,向矿寇的据点投放火器。一时间,火光冲天,喊杀声震耳欲聋,矿寇的巢穴陷入一片混乱。</p><p class="ql-block">最终,明军取得了大捷,斩首百余级,另擒获贼首及余党百余人。</p><p class="ql-block">战后,张问行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深入民间,走访百姓,了解到私矿的存在是矿寇滋生的根源。于是,他雷厉风行,严查私矿,加强对矿山的管理,禁止私人非法开采。同时,他推行保甲制度,将当地百姓组织起来,互相监督。</p><p class="ql-block">一位老者皱着眉头对张问行说:“大人,这保甲制度,我们不太明白,这不是给我找麻烦吗?”</p><p class="ql-block">张问行微笑着,耐心地解释道:“老人家,这保甲制度是为了一方的平安啊。矿寇虽然被剿灭了,但难保不会再有人起事。大家互相照应,互相监督,有情况及时通知官府,将他们扼杀在摇篮之中呀。”</p><p class="ql-block">老者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听大人这么一说,好像是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张问行转向里正孙德昌说:“这样,让各甲轮流值夜,官府每月补贴十文灯火钱。孙里正,你协助巡检司把细则贴到告示栏,有疑问的百姓可来察院问询。”</p><p class="ql-block">张问行的真诚和坚持打动了百姓,保甲制度得以顺利实施,南山地区在数十年间再无矿寇啸聚之患。《潼关卫志》对这一事件有详细记载,称张问行此举“肃清地方,保障商路,功莫大焉” 。</p><p class="ql-block">解决了矿寇问题,张问行又将目光投向了潼关的防御体系。他发现,潼关在水陆防御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他决定主持修建南北水关。这一工程规模浩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p><p class="ql-block">张问行四处奔走,积极动员周边州县协济物料,征调民夫数千人参与工程建设。在施工过程中,他每天都早早来到工地,精心规划,严格监督。他亲自检查每一块砖石,每一处地基,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经常召集工匠们一起商讨,汲取各方智慧和经验。</p><p class="ql-block">一天,工部长吏周明远着急地跑来对他说:“大人,北水关基槽渗水严重,按原方案砌筑恐难稳固!”</p><p class="ql-block">张问行立刻跟着工匠来到现场,仔细查看后,对工匠们说:“大家别着急,我们一起想想办法。我听说可以用火烧水浇的方法,让岩石裂开,大家觉得可行吗?”</p><p class="ql-block">老石匠吴铁锤摸着胡须道:“此法虽能破岩,但恐延误工期。不如改用松木桩基,以柏油浸泡防腐,再用糯米灰浆填缝。”</p><p class="ql-block">张问行当即拍板:“好!周吏目即刻调拨松木,吴工匠负责桩基施工,本道明日亲验样品。”</p><p class="ql-block">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南北水关终于建成。这两座水关气势恢宏,不仅在军事防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具有独特的防洪功能。水关设有闸门,战时可以关闭,阻挡敌船的进攻;汛期时,可以根据水位情况,适时开启闸门,排泄洪水,保护潼关城免受水患。这种兼具军事和防洪功能的设计,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清代《陕西通志》对南北水关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关城锁钥,永赖斯构”,成为明清时期潼关防御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潼关察院作为兵备道的衙署,不仅地处洼地,而且年久失修,张问行充分考虑到了军事要塞的重要性,重新选择了一处高地,这里可以俯瞰全城,便于对城内情况进行监控和指挥。同时,察院与南北水关形成犄角之势,在军事防御上相互呼应,增强了整体防御能力。</p><p class="ql-block">建设过程中,物料和人力不足成为了难题。突然,他灵机一动,又想到了“州县协济”模式。他通过檄令周边州县,共同参与察院的建设,打破了行政区划的限制,整合了各方资源。在与周边州县沟通协调时,也遇到了一些阻力,有的州县担心自身利益受损,不太配合。</p><p class="ql-block">华州通判陈维翰直言:“张大人,我州钱粮刚解往省城,实难再调拨物料。”</p><p class="ql-block">张问行展开舆图,指着潼关商道:“陈兄请看,此道贯通秦晋,每年商税三成归州府。察院建成后,增设关卡稽查走私,华州岁入至少增银千两。再者,若遇战事,潼关屯兵可驰援华州。”</p><p class="ql-block">陈维翰仍有顾虑:“话虽如此,但调派民夫恐生民怨......”</p><p class="ql-block">“每役民夫日给三升米,另拨官田十亩为养济。”张问行取出文牍,“本道已奏请朝廷,凡参与工程者,可免三年徭役。”</p><p class="ql-block">经过多次交流,张问行最终赢得了他们的支持。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建设过程中物料和人力不足的问题,还为明清时期陕甘地区兵备道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范本。</p><p class="ql-block">长期以来,潼关城内缺水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商业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张问行决定主持开凿周公渠。他带领着一群能工巧匠,沿着潼水的走向,仔细勘察地形,制定了详细的开凿方案。在工程设计上,他充分展现了卓越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周公渠从南水关引潼水入城,采用“覆石暗渠”的设计,渠宽四尺、深七尺,顶部铺设条石。这种设计既可以防止水源受到污染,又能节约城市空间,避免对城内交通和建筑造成影响。</p><p class="ql-block">同时,他还提出每隔百步设取水孔,方便军民取水,并规定了分时段供军民使用,避免了用水冲突。沿渠还建有排水沟,形成了古代的“雨污分流”系统,有效地保持了城内的环境卫生。</p><p class="ql-block">周公渠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潼关城内的用水状况。据万历《华州志》记载,此渠建成后,城内商铺增加了三成,酿酒、纺织等手工业也随之兴起,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p><p class="ql-block">前面提到的有些南山矿寇看到告示,纷纷下山来做修桥工匠之事,其实这不是虚张声势,而是张问行采用的一石两鸟策略,既有效瓦解了南山矿寇的势力,又满足了民生工程——潼关石桥人力短缺的需要。</p><p class="ql-block">在明代中期,“联拱石桥”是一种常见且成熟的桥梁工艺,张问行主持修建的潼河石桥很就是采用了这种工艺。这种石桥的桥墩设有分水尖,能够有效地抵御潼河夏季洪水的急流冲击,保证桥梁的稳固性。</p><p class="ql-block">潼河石桥的建成,不仅连接了秦晋商道的“盐铁古道”,又使得潼关成为西北货物的集散中心。各地的商队通过石桥往来于秦晋之间,促进了物资的流通和经济的繁荣。</p><p class="ql-block">进士出身的张问行,特别注重教育,他秉持“兴学即固本”的理念,对官学黉宫进行了修缮。他按照《明会典》的规制,对黉宫进行了扩建,新建了明伦堂、尊经阁等建筑。他还亲自来到黉宫讲学,鼓励学子们勤奋读书,立志报国。他还增设了射圃,体现了“文武兼修”的教育思想。</p><p class="ql-block">教谕郑伯儒感慨道:“大人,新建的尊经阁藏书千卷,学子们如今都以能入阁读书为荣。”</p><p class="ql-block">张问行笑着说:“郑先生,光有藏书不够。本道已聘三位举人来此讲学,每月朔望还将举办讲学会,望先生多多组织学子参与。”</p><p class="ql-block">黉宫修缮后,潼关地区的科考中举人数较前朝大幅增加,嘉靖二十一年,潼关卫更是首次出现进士李时芳。这不仅激励了后来的学子勤奋读书,也为地方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提升了潼关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地位。</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张问行还通过修建学宫泮池、整修文庙等工程,将引水工程与儒家礼制相结合。学宫泮池是儒家礼制的重要象征,代表着学子们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文化的传承。张问行将周公渠的水引入泮池,形成了“泮街流水”的景观,使其成为地方文脉的象征。他亲自参与文庙的整修工作,一砖一瓦,都倾注了他对儒家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之情。整修文庙也强化了儒家文化在当地的影响力,增强了政权的正统性。这些礼制象征工程的建设,不仅丰富了潼关的文化内涵,也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p><p class="ql-block">张问行在潼关兵备道任上,以其卓越的军政才能、民生意识和创新思维,实施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举措。他将军事、民生、行政、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治理体系。他的事迹在当地百姓中口口相传,成为了一段佳话。</p><p class="ql-block">清代史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特别提及张问行治理潼关的事迹,赞誉他“以兵备而兼河渠,武能靖乱,文可经邦”。张问行的治理经验,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后世研究明代地方治理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借鉴,成为了“三秦锁钥”——潼关历史长河中一座不朽的丰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