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安碑林博物馆坐落于西安市三学街15号,这座专题性艺术博物馆依托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始建的西安碑林和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其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陕西省博物馆,1992年更名为现名。馆内珍藏汉至近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达1.1万余件,数量居全国之首。其中,《开成石经》作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儒家经典刻石,《石台孝经》由唐玄宗李隆基亲书,还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大家的真迹碑刻,被誉为“书法艺术的祖庭”。汉代石刻雄劲简练,唐代石刻精美圆润,代表展品如东汉双兽、唐昭陵六骏浮雕等,尽显汉唐盛世的艺术辉煌。</p> <p class="ql-block">儿时的我常来碑林玩耍,那时年幼,对馆内展品毫无概念,唯独昭陵六骏让我记忆犹新。听闻这些石刻曾被外国人打碎偷走,心中愤懑难平。至于其他展品,却知之甚少。</p> <p class="ql-block">今日午后闲来无事,漫步至碑林博物馆,多年未至,如今退休,正好四处走走。踏入馆内,不禁感慨岁月流转,时光荏苒。</p> <p class="ql-block">伫立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檐角之下,仰望九百年的大夏石马,它仿佛在时光中嘶鸣。晨光透过柏枝,在青石碑面上投下斑驳光影,千年墨痕在晨雾中洇染成深浅不一的烟青色。这座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的碑林,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博物馆,更是一部用刀锋镌刻的华夏文明长卷。指尖轻触碑体表面,仿佛触及盛唐长安的盛世风华,以及那些被时光湮没的书写者灵魂的震颤。</p> <p class="ql-block">步入碑林第一展室,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的端庄气度扑面而来。四十四岁的鲁郡公以如椽巨笔写下这篇碑文时,或许未曾料到这方碑石会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最具辨识度的符号之一。碑文字体方正雄浑,起笔处藏锋如含玉,转折处顿挫似折戟,每一笔划都暗含着盛唐文人士大夫的骨鲠之气。放大镜下,碑文中的"国"字方框内暗藏三横,似隐喻彼时动荡的国运,而笔画的细微颤抖更显露书写者晚年的沉郁心境。</p> <p class="ql-block">《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拓片则以另一种方式诉说着文明交融的历史。1625年出土时,这块刻有叙利亚文与汉文对照的碑石震惊世人。碑额的莲花纹饰里,罗马式立柱支撑着波斯式拱券,叙利亚文拉丁字母与汉字楷书在碑面次第铺展。抚摸碑面那些被时光磨平的文字,忽然明白何为真正的文化包容——不同文明在此相遇,并非要争个高下,而是在刀刻斧凿间达成某种奇妙的和解。这次参观,原碑未见,仅见拓片,馆内正进行基建。</p> <p class="ql-block">《熹平石经》的残片静静躺在展柜里,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定儒家石经,这些被岁月啃噬的碑文曾撑起汉代经学的大厦。碑面上"鲁诗"篇目的文字排列方式透露着玄机:每行文字刻意留出均匀空隙,既符合古人"计白当黑"的美学追求,更暗含着儒家秩序的完美示范。董卓之乱的风烟散尽后,这些石经成为废墟中的文化灯塔,照亮无数寒士求学之路。</p> <p class="ql-block">颜真卿晚年书写的《颜氏家庙碑》拓片前,总有驻足良久的身影。碑文中"吾今八秩有一,忽焉已至"的喟叹,在遒劲有力的笔触间显出几分落寞。这种苍劲与悲怆交织的美学令人想起颜真卿的宦海浮沉——安史之乱中的忠义之名,晚年谪贬的凄凉境遇,最终都熔铸成这方碑石上的金石之音。抚摸碑面被拓印磨亮的字口,仿佛能触碰到一个士大夫最后的傲骨。</p> <p class="ql-block">李斯《峄山刻石》的拓片悬挂在最深处,这件被历代帝王推崇的小篆范本,字迹如铁线银钩。司马迁说秦始皇东巡刻石为"颂秦德",但在这方碑石上,更多看到的是文字统一者的野心——那些规整划一的笔画,实为构建帝国意识形态的精密工程。碑文末尾的"制曰可"三字被历代摹拓者刻意放大,暗示着权力话语的永恒博弈。</p> <p class="ql-block">十六国时期的《广武将军碑》展现着别样风采。此碑书体介于隶楷之间,字形欹侧如醉汉踉跄,却被赵明诚誉为"碑中之龙"。碑文记载的氐族将领事迹,恰似蛮荒处绽放的文明之花。那些被后人视为"笔病"的稚拙笔画,在今天看来却是最珍贵的原始生命力。这提醒我们:艺术史的评判标准从来都在流动,而鲜活的创造力永远不被框架束缚。</p> <p class="ql-block">这是仓颉庙碑,记录着文字起源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石犀牛,展现唐代雕刻技艺的精湛。</p> <p class="ql-block">这是老君老子的石雕像,展现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孔子画像,体现儒家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大华全图,描绘古代疆域的广阔。</p> <p class="ql-block">仙鹤图,寓意长寿与吉祥。</p> <p class="ql-block">黄河图,展现母亲河的壮阔。</p> <p class="ql-block">碑林的角落里藏着些不知名氏之作,某块残碑上模糊的唐诗《过故人庄》以双勾填墨法刻成,空白处残留着历代观者的题跋。明人用行书补记的"嘉靖年间雨水冲涮碑面",与清人朱笔圈点的"此处笔锋最妙"形成跨时空对话。这些层层叠叠的题刻,恰是中国文脉绵延不绝的生动注脚。</p> <p class="ql-block">景云钟,唐代青铜钟的巅峰之作,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并入选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初悬于长安景龙观(后改名迎祥观)钟楼,明代移至西安钟楼,1953年移入西安碑林博物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对钟声录音,自1960年代起,其钟声作为除夕“新年钟声”向全国播放,成为跨越千年的文化符号。钟身分三段十八格,饰有飞天、翔鹤、走狮、腾龙、朱雀等图案,四角缀以祥云,展现盛唐气象。下段中格铭文为唐睿宗真迹,书法遒劲,内容融合道教思想与帝王祈愿,是研究唐代宗教与书法的重要文献。钟身分布32枚“蒲牢”形钟乳,兼具装饰与调节音律功能,钟声清脆洪亮,音质纯美,被誉为“天下第一名钟”。</p> <p class="ql-block">在《石台孝经》的碑亭里,李隆基的御笔书法如行云流水。这位开创开元盛世的帝王,在碑文中强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将儒家伦理与皇权合法性巧妙融合。皇帝不仅亲笔作序,更以八分体书写正文,这种打破常规的做法恰似其政治手腕的微妙暗示:既保持皇权威严,又展现亲民姿态。碑顶的云纹雕刻,九条螭龙首尾相衔,形成循环往复的符号,暗合李唐王朝对长治久安的期许。</p> <p class="ql-block">这里存放的是国宝级文物《开成石经》。</p> <p class="ql-block">《开成石经》是唐代官方刊刻的儒家经典石刻,始刻于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完成于开成二年(837年),历时7年,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一展室。其以114块石碑、228面刻文,完整收录《周易》《尚书》《诗经》等十二部儒家经典及《五经文字》《九经字样》等辅助文献,总字数达65万余字,被誉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石质图书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