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黑变病?

张森林

<p class="ql-block">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是一种以结肠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肠病,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病因及发病机制</p><p class="ql-block">• 泻药滥用:长期使用含蒽醌类成分的泻药是主要原因之一。蒽醌类药物在大肠内被吸收后,能引起黏膜上皮细胞凋亡,产生凋亡小体,这些凋亡小体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转化为脂褐素并储存于固有层的巨噬细胞中。</p><p class="ql-block">• 便秘及排便习惯:便秘是结肠黑变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便秘可使肠道内致病物质的浓度升高,增加对肠道黏膜的刺激和损伤,从而促进脂褐素的形成和沉积。</p><p class="ql-block">• 其他因素:如年龄、饮食结构等也可能与结肠黑变病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结肠黑变病的发生率会相应升高;长期进食低纤维素饮食者发病率更高。</p><p class="ql-block">临床表现</p><p class="ql-block">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有便秘、排便困难、腹胀、下腹部隐痛及食欲欠佳等,少数患者有低血钾、低血钠、低血钙,偶见水肿性结肠狭窄,较多伴发结肠癌、腺瘤和息肉。</p><p class="ql-block">诊断</p><p class="ql-block">• 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黑变病的主要方法,可在肠镜下观察到结肠黏膜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根据肠黏膜色素沉着的程度,将 MC 分为Ⅲ度:Ⅰ度呈浅黑色,黏膜血管纹理隐约可见,病变多较局限;Ⅱ度为暗黑褐色,在暗黑褐色黏膜间有线条状的乳白色黏膜,黏膜血管不清楚,与正常黏膜有明显分界;Ⅲ度为深黑褐色,在深黑褐色黏膜间有细小乳白色线条状或斑点状黏膜,黏膜下血管看不见。</p><p class="ql-block">• 病理组织学检查:对肠镜下取材的肠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发现黏膜固有层内有大量含有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黑色素染色阳性,而铁染色阴性。</p><p class="ql-block">治疗及预后</p><p class="ql-block">• 停用刺激性泻药:多数学者认为,结肠黑变病是一种良性可逆性的非炎症性肠道黏膜病变,停用蒽醌类泻药后,随着便秘症状的改善,大量脂褐素经溶酶体消化、分解,结肠黑变病的色素沉着可减轻甚至消失。</p><p class="ql-block">• 改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调整饮食结构,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多喝水,适当运动,以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症状。</p><p class="ql-block">• 药物治疗及其他:可给予一些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如多潘立酮等,帮助胃肠蠕动,稳定病情。同时,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低血钾的发生。对于便秘无法控制及结肠黑变病较重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甘油灌肠液、乳果糖等缓泻剂替代蒽醌类泻药,必要时行外科手术切除病变部位。</p><p class="ql-block">• 定期复查:患者需定期进行肠镜检查等,以便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p><p class="ql-block">预防</p><p class="ql-block">• 避免滥用泻药:不要长期使用含蒽醌类成分的泻药,如大黄、番泻叶、芦荟等,若因便秘需要使用泻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选择合适的泻药种类和剂量,并定期停药观察。</p><p class="ql-block">• 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避免长时间憋便,使肠道内的废物能够及时排出体外,减少对肠道黏膜的刺激和损伤。</p><p class="ql-block">• 合理饮食: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蔬菜、水果等,增加肠道内的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的发生。同时,注意饮食均衡,避免过多摄入脂肪和蛋白质,保持大便通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