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拍鸟二周(15-28日)行记

弘虫

<p class="ql-block">陈金安、郑中平、刘自环和我四人相约,商意2月中旬出发,前往云南德宏盈江、保山百花岭、丽江九十九龙潭等地拍犀鸟等鸟雀,时间约半个月。</p><p class="ql-block">具体时间2月15-28日,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一方面是正月十五前因各种缘由不便外出,另一方面是按往年经验,盈江的双角犀鸟快进洞了,再不前往估计今年又难拍到双角犀鸟同框了(去年因雨雪冰冻天气,推到3月前往只拍到了一只)。</p><p class="ql-block">时间和行程大体确定后,2月11日我通过携程购买了四人2月15日从武汉飞芒市、28日从丽江飞武汉来回机票。老郑则通过一嗨租车平台租用了大众揽境2.0T七座四驱SUV,芒市机场取车。</p><p class="ql-block">陈老师加紧与云南盈江犀鸟谷双角犀鸟等鸟导联系,掌握相关鸟讯,及时调整相关预案。</p><p class="ql-block">13日据说盈江8号鸟塘的双角犀鸟进洞了,但是14日又出来了,估计还是给我们面子,留下一个机会吧。不过不论怎样机票都买了,都必须乘行了,但愿能有好的收获吧。</p><p class="ql-block">不曾想,一路上安全顺利,安排合理,调控准确,鸟运曝棚,收获满满。</p><p class="ql-block">现整理如下,即是对此行的简单回顾,留做我们四人此行的纪念,同时供去想去这里拍鸟的人借鉴。</p> <p class="ql-block">一.云南两周行第一天,2月15日,星期六,2/15℃,西风2级,轻度雾霾,武汉至云南盈江犀鸟谷。</p><p class="ql-block">①天河机场飞云南芒市机场,8:10天河机场T3起飞,10:25抵昆明;12:05昆明转机,13:25抵芒市。</p> <p class="ql-block">清晨5时30分从家中出发,途中与老郑汇合前往机场。</p><p class="ql-block">6:10抵达武汉天河机场3号航站楼,办理完行李拖运,在这里与陈老师汇合,一起通过安检。</p><p class="ql-block">7:45,24号登机口与刘老师汇合后登机,乘坐MU2497航班。</p><p class="ql-block">8:10飞机按时起飞,飞越湖北石首、湖南张家界、贵州遵义、云南曲靖等地。</p><p class="ql-block">10:25抵达昆明长水机场,转机。</p> <p class="ql-block">12:05乘MU5967从昆明长水机场起飞。13:25抵德宏芒市国际机场。到达厅取拖运的行李,发现行李箱一个卡锁损坏,也不知道是武汉飞昆明时损坏的,还是昆明转运到芒市时损坏的。</p><p class="ql-block">由于有后续行程,加之并不完全影响使用,也就只能自己承担了。</p><p class="ql-block">一直听说飞机行李拖运存在野蛮装卸运,这还是第一次遇到,吃一堑长一智,下次再乘机使用布的软箱子,这样估计装卸损坏的概率会小许多。</p> <p class="ql-block">②13:40芒市国际机场停车场取租用车辆。</p> <p class="ql-block">③15时抵达芒市林业和草原局水井单腰管护站,拍摄菲氏叶猴。</p><p class="ql-block">这里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菲氏叶猴的栖息地——芒市轩岗乡芹菜塘村水井单腰林区。</p><p class="ql-block">据悉水井单腰林区是芒市菲氏叶猴自然公园的一部分,67种珍稀野生动植物,是芒市物种丰富度和生态功能多样性较强的区域。</p><p class="ql-block">抵达这里时,已有十多位摄影爱好者架着长枪短炮在此拍摄。不过好像只有大猴出现,小猴还没有现身。</p><p class="ql-block">大约15时45分,小猴终于在母猴的怀抱中出现在了一棵高高的树上。</p><p class="ql-block">拍摄现场开始了臊动,只听到咔咔咔、咔咔咔快门声此起彼伏。</p><p class="ql-block">虽然说有些摄友可能以前见过或拍过,但是相信大多数摄友还是第一次见到菲氏叶猴小猴的真容。</p><p class="ql-block">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按住相机快门不松手,完美记录下这难得一见的精彩瞬间。</p><p class="ql-block">在短短两个小时的拍摄中,感觉大的菲氏叶猴还是比较好拍,小猴子拍摄难度较大。</p><p class="ql-block">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一是小猴子数量较少,大约看到了四五只,且藏在母猴怀中。</p><p class="ql-block">二是猴子活动区域树叶茂密,且猴子大多在林叶之中活动,不易观察和发现。</p><p class="ql-block">三是带宝猴妈胆子相对要小,隐蔽在树中的时间较多。</p><p class="ql-block">四是偶尔帶小猴出现在突出的枝杆上,由于拍摄地限制,不是小猴不给正脸,就是大、小猴被杂树枝遮挡。</p><p class="ql-block">拍摄到17时,由于猴子们进山了,现场工作人员说:猴子回山,今天不会再回来了。</p><p class="ql-block">于是我们决定收工继续前行,去往盈江,为明天盈江犀鸟谷拍摄双角犀鸟做准备。</p><p class="ql-block">19时30分抵达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太平镇芒允村欣源公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菲氏叶猴,是猴科、乌叶猴属的物种。别名:灰猴、长尾猴。</p><p class="ql-block">体长55-71厘米,尾长60-80厘米,体重7.2-0.5千克。</p><p class="ql-block">身披银灰色毛,脸部黑色,眼、嘴周围的皮肤由于缺乏色素而显得苍白。四肢细长,臀胝部不发达。头顶的毛浅银灰色,有时较长呈冠状。</p><p class="ql-block">腹面淡灰色或浅白色。幼体金黄色。眉额之间有较长的黑毛向前伸出,似黑色长眉。</p><p class="ql-block">菲氏叶猴是比较典型的东南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树栖叶猴。</p><p class="ql-block">主要栖息于江河两岸和低山沟谷地带海拔1500m以下的热带雨林、季雨林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p><p class="ql-block">树栖。性喜群居,每群10-30 只不等。</p><p class="ql-block">食物主要以植物的花、果、叶为食,也食小鸟和鸟卵。</p><p class="ql-block">善攀缘跳跃,于树、岩石间活动,有一定的活动路线。</p><p class="ql-block">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25日版一级。</p> <p class="ql-block">④17时前往盈江芒允乡欣源公寓住宿,途中124km,19时30分抵盈江芒允乡晚餐住宿,为第二天犀鸟谷拍双角犀鸟做准备。</p> <p class="ql-block">二.云南两周行第二天,盈江犀鸟谷拍鸟,双角犀鸟表现很好</p><p class="ql-block">2025.2.16,星期天,小雨转晴,9/22℃,西风2级。</p><p class="ql-block">由于这两天双角犀鸟随时可能再进洞,所以盈江犀鸟谷的8号塘可以说是一票难求。</p><p class="ql-block">陈金安老师好不容易协调定下了今天和明天两天8号塘,拍双角犀鸟的第二排站票。</p><p class="ql-block">由于鸟塘第一排是有座号的,但是第二排没有号的,所以是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排位。</p><p class="ql-block">于是决定早晨早点前往,争分夺秒尽可能先到,占领有利机位。</p><p class="ql-block">但是快到鸟塘时,谁知道汽车有一个轮胎突发漏气,勉强到达鸟塘。</p><p class="ql-block">我们果然是第一波到达8号鸟塘的,进场后看到昨晚就有人把三角架留在位置上了。 </p><p class="ql-block">不过还是站到了合适的位置,只是双角犀鸟今天上午不太给力,只有一只雄鸟来此活动了一下。</p><p class="ql-block">下午三点左右也是雄鸟一只出现了一会儿,还以为机会不会太多了。</p><p class="ql-block">17时35分左右,正在大部分摄影师们都快失去信心的时候,谁知道突然两只双角犀鸟出现在面前树上。</p><p class="ql-block">现场顿时沸腾了,原本嘈杂的鸟棚,刹那间变的安静下来,只听到各种相机的快门声不断。</p><p class="ql-block">两只双角犀鸟,先是一起站枝上,一会儿雄犀鸟下到巢穴口,做出各种想让雌鸟从巢的动作。</p><p class="ql-block">一会儿又上到树枝上与雌性犀鸟秀恩爱,并反复对雌鸟进行追逐,仍然未能让雌犀鸟进巢。</p><p class="ql-block">最后估计是雄鸟生气了,直接飞走了。不久后雌犀鸟也跟着飞走了。</p><p class="ql-block">看时间差不多了,由于车辆轮胎故障,必须更换。于是决定结束今天拍摄,处理车辆故障。</p><p class="ql-block">谁知道由于当地不知道什么原因,最近断网了,没有移动信号,加之随车没有更换轮胎的工具,使的更换轮胎成了复杂问题。</p><p class="ql-block">只能通过鸟导请拖车拖至盈江县城更换,由于拖车途中时间较长,当晚一直到凌晨1时才返回住地休息。</p><p class="ql-block">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通过此事也叫我们这一行,学到了如何处理租用车发生故障的处理程序和方法。也算是吃一堑长一智吧。</p><p class="ql-block">今天双角犀同框互动的片子拍了不少,整理分享如下:</p> <p class="ql-block">双角犀鸟,是犀鸟目犀鸟科犀鸟属的鸟类。犀鸟科体型较大的成员。</p> <p class="ql-block">体长95-130厘米,翼展约152厘米,体重2-4千克,是亚洲最重的犀鸟。雌雄异色,雄鸟较大,雌鸟眼睛周围皮肤呈粉红色,眼睛蓝色。最具特色的是其头部的大型黄色和黑色的盔突,形状类似U字,顶部凹陷,前缘有两个角状突起,赋予其独特外观。喙部边缘呈黑色,有锯齿状,随着年龄增长会磨损。</p> <p class="ql-block">中国已将其保护级别由二级调整为一级(2021年2月5日)。</p> <p class="ql-block">三.云南两周行第三天,继续盈江犀鸟谷拍鸟,收获双角犀鸟进巢 </p><p class="ql-block">2025.1.17,星期一,晴,11/23℃,西南风2级。</p><p class="ql-block">今天继续到盈江犀鸟谷18号鸟塘拍摄双角犀鸟。</p><p class="ql-block">依然是披星戴月前往鸟塘,约6时30分抵达拍摄点,进入鸟塘占领有利机位,静候佳音。</p><p class="ql-block">上午约9时30分左右两只双角犀鸟飞到塘中大树上,依然是雄鸟先到巢穴口做出各种姿势,邀请雌鸟进巢。</p><p class="ql-block">雌鸟开始还是没有什么反应,雄鸟再次飞到雌鸟附近,对嘴交流。</p><p class="ql-block">一会儿雌鸟主动飞到巢穴,并将头伸进巢穴内,检查巢穴内是否舒适。</p><p class="ql-block">雄鸟也立即飞到巢穴上方陪同,似乎是询问:雌鸟对巢穴内的物质还有什么需要增减的。</p><p class="ql-block">只见雌鸟把头伸入巢穴内嘴上刁出一根细枝,丢出巢外。</p><p class="ql-block">看来这次雌鸟检查验收巢穴有些不满意,还不愿意进巢待产,并飞到对枝上生气。</p><p class="ql-block">雄鸟也随之飞到雌鸟身边,展开交流攻势,似乎是雌鸟有些理解和谅解了,不过还是没有完全同意进巢,反而飞走了,雄鸟也随之追逐而去。</p><p class="ql-block">鸟飞走了,鸟塘内又恢复了喧嚣,对犀鸟的表现进行评价,一致认为表现不错,表演充分。</p><p class="ql-block">之后又进入了一段长时间沉寂难耐的守候期。</p><p class="ql-block">约12时30分,正当盒饭送达,准备吃饭时,突然有人说犀鸟来了。</p><p class="ql-block">此时鸟塘内的人们迅速安静了下来,此时听到的只有相机快门发出的“咔咔咔、咔咔咔”的声音。</p><p class="ql-block">这次再出现的两只双角犀鸟,似乎感觉发生了些许变化。</p><p class="ql-block">首先雄鸟还是上到巢穴的上方,仍然做出邀请雌鸟进巢的动作,雌鸟仍然没有回应。</p><p class="ql-block">此时的雄鸟没有再次飞到雌鸟身边秀恩爱,而是飞到旁边的树枝上,自己理毛梳妆,似乎有点生气的样子。</p><p class="ql-block">谁知道此时雌鸟似乎是感觉到了什么不太对劲,突然飞到了巢穴口,好像是准备进巢,雄鸟此时也飞到巢穴口上方再次辅助。</p><p class="ql-block">在这种情况下,雌鸟坚定了信心,直接进入了巢穴,正式开启了三个月的封闭育雏之路,也让我们今年拍摄双角犀鸟同框入巢,完美收官。</p><p class="ql-block">下次想在8号塘再拍到双角犀鸟雌雄同框的情况,至少要等三个月了。</p> <p class="ql-block">每年1月至4月间繁殖,双角犀鸟选择自然树洞筑巢,高度8-35米,通常在大型森林树木中,如Dipterocarpus或Syzygium属树种。</p> <p class="ql-block">雌鸟在孵化期间会被雄鸟喂养,通过巢穴裂缝传递食物,雌鸟会在巢内完成换羽。每窝产卵1-4枚,间隔4-5天下一枚,孵化期38-40天。雏鸟孵化后,雌鸟和雏鸟会被雄鸟持续喂养,直到雏鸟成长至一定程度,雌鸟才会离开巢穴。</p> <p class="ql-block">四.云南两周行第四天,继续盈江犀鸟谷拍鸟,收获花冠皱盔犀鸟踩背</p><p class="ql-block">2025.2.18,星期二,晴,8/25℃,西南风2级。</p><p class="ql-block">今天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原本计划6点半出发。一激动起早了,6点10分就出发了。</p><p class="ql-block">到了盈江犀鸟谷10号鸟塘,坐下后发现走错鸟塘。</p><p class="ql-block">赶紧纠正错误,继续前行到今天的目的地12号鸟塘。</p><p class="ql-block">好在到了12号鸟塘,没有耽误拍鸟,据说只是在早上七点多,光线不好时来过一次。</p><p class="ql-block">中午十二点左右两只冠皱盔犀鸟飞来停在塘前树上,一会儿雌鸟飞到洞口整理巢穴。</p><p class="ql-block">然后两只冠皱盔犀鸟飞到突出的一支枝干上,开始互动并开始踩背,哇塞,大给力了,想什么就来什么,踩完背后,两只冠皱盔犀鸟飞走了。</p><p class="ql-block">下午15时左右两只冠皱盔犀鸟又再次飞回,再次在树干上踩背,且是背对着我们踩背。</p><p class="ql-block">太好了,一天拍到冠皱盔犀鸟两次踩背,实属不易,也是鸟运爆棚了。</p><p class="ql-block">截止目前我们来云南拍鸟三天,天天都新收获,新感觉,鸟运连连,希望明天更好。</p> <p class="ql-block">花冠皱盔犀鸟,是犀鸟目犀鸟科花冠皱盔犀鸟属的鸟类。属于犀鸟科。</p> <p class="ql-block">体长75至85厘米,体重雄鸟1680至3650克,雌鸟1360至2685克。全身黑色,尾部白色,雄鸟头部和颈部上半部奶油白色,嘴基部黄色,上喙前部有显著的橙棕色脊状突起,冠状盔黑色和黄色相间。雌鸟较小,头部至胸部全黑,喉部蓝色带深色条纹。幼鸟类似成年雄鸟,但体型较小,无冠状盔。</p> <p class="ql-block">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级(2021.02.05)。</p> <p class="ql-block">五.云南两周行第五天,盈江犀鸟谷拍鸟,收获花冠皱盔犀鸟劝进巢无果</p><p class="ql-block">2025.2.19,星期三,多云转晴,10/23℃,西南风2级。</p><p class="ql-block">今天继续在盈江犀鸟谷10号点拍花冠皱盔犀鸟,由于没有订到前排机位,只有后排机动机位。</p><p class="ql-block">于是决定早点出发,争取能有好的视野拍到更好的画面。</p><p class="ql-block">5时出发,6时抵达10号点,真的是第一个到达,现场伸手不见五指,不能准确确定到底那个位置最佳。</p><p class="ql-block">只能凭感觉确定大概较好的机位,其实凡事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p><p class="ql-block">今天花冠皱盔犀鸟况实在太差,直到16时42分两只花冠皱盔犀鸟才“千呼万唤始出来”。</p><p class="ql-block">17时两只花冠皱盔犀鸟飞走后再没回来,不过虽然它们只在此活动了不到二十分钟时间,但是总体表现还是可圈可点。</p><p class="ql-block">两只花冠皱盔犀鸟飞来后,首先在树上秀恩爱,相互亲吻互动。</p><p class="ql-block">然后雌花冠皱盔犀鸟跳到巢穴边检查巢穴,雄花冠皱盔犀鸟也赶到巢穴旁,反复做出进巢示意,但是雌花冠皱盔犀鸟经过反复思想斗争,最终也没有进巢,最后飞走了,雄花冠皱盔犀鸟最后也无奈的飞离去追寻雌鸟了。</p><p class="ql-block">我们一直守候到19时,花冠皱盔犀鸟再没有出现,我们也只好收工结束一天的拍摄。</p> <p class="ql-block">六.云南两周行第六天,盈江犀鸟谷拍鸟,收获纹胸啄木鸟等</p><p class="ql-block">2025.2.20,星期四,多云,11/25℃,西南风2级。</p><p class="ql-block">今天继续在云南盈江犀鸟谷拍鸟,上午拍石梯21号点,下午拍5号点。</p><p class="ql-block">依然是披星戴月前往犀鸟谷,7时10分左右抵达石梯村,麻导带我们前往21号点拍鸟。</p><p class="ql-block"> 21点在石梯村最深处,目前道路还没有硬化,不过车辆晴天还是可以开到这里。</p><p class="ql-block"> 这里主要是拍摄纹胸啄木鸟、栗背奇鹛、绒额䴓三种明星鸟,今天鸟况不错,运气很好,很快就收获到目标鸟。</p><p class="ql-block">12时返回到石梯村午餐后,下山到5号点拍摄大黄冠啄木鸟、黄冠啄木鸟、灰腹地莺、黑鹇、孔雀雉等。</p><p class="ql-block">目标鸟均如愿收入相机之中,今天表现最好的是孔雀雉,两次开屏翻花,只差踩背一步了。</p><p class="ql-block">这还是第一次看到和拍到孔雀雉开屏翻花,也算是运气不错,希望明天继续。</p> <p class="ql-block">纹胸啄木鸟,是䴕形目啄木鸟科啄木鸟属的鸟类。</p> <p class="ql-block">体长21-22厘米,体重42-52克。雄鸟具有白色鼻羽簇,鲜红额顶至颈背,黑色颈后,头部和颈部其余部分白色,带有少许细黑条纹,黑色颊纹扩展至颈侧和上胸侧,灰黄下体,腹部较黄,全身布满粗大的黑色条纹直至下腹,下体侧面略带斑点,翼覆羽具大白色亚端斑点。雌鸟头部无红色,全黑冠和颈背。</p> <p class="ql-block">绒额䴓(shī),是雀形目䴓科䴓属的鸟类。</p> <p class="ql-block">绒额䴓身长约12.5厘米,头部特征鲜明,拥有鲜红的喙、黄色的眼睛和眼圈,以及黑色的额斑和眉纹。背部呈亮蓝紫色,脸颊为淡紫蓝色,下体颜色较浅,偏黄褐色。雄鸟的黑色眉纹延伸至后颈,而雌鸟缺乏这一特征,且下体色调更暖。幼鸟的喙色较暗,下体色彩更偏向肉桂橙色。</p> <p class="ql-block">绒额䴓主要栖息在各种类型的森林中,包括热带雨林、沼泽森林、半常绿森林、山地常绿森林、混合落叶林、干性龙脑香林等。它们在树干和树枝上寻找昆虫和蜘蛛为食,经常加入混合物种觅食群。在低海拔区域较为常见,高度可达1500米以上。</p> <p class="ql-block">栗背奇鹛(méi),是雀形目噪鹛科Leioptila的鸟类。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越南中南部的山地常绿森林。体长18.5-20厘米,以其独特的‘乌龟壳’外观著称,头部漆黑,喉咙雪白,背部与尾上覆羽呈现混杂的明亮橙色和黑色,形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灰孔雀雉,是鸡形目雉科孔雀雉属的鸟类。又名: 孔雀雉、诺光贵,大型亚洲雉科鸟类,分布于孟加拉国、印度东北部和东南亚部分地区,排除了大部分印度支那和马来半岛。雄鸟体长可达76厘米,雌鸟略小。全身灰褐,点缀有绿色虹彩的眼状斑点,拥有独特的前倾冠羽,面部皮肤粉或黄色,喉部白色。该物种面临栖息地破坏的威胁,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灰腹地莺,是雀形目树莺科地莺属的鸟类。体长约9.5厘米,姿态直立,上体橄榄绿色,头冠略淡,眼上具明显的浅色眉纹,下体呈灰色,喉部及腹部中央几乎白色。</p> <p class="ql-block">大黄冠啄木鸟,是䴕形目啄木鸟科大黄冠啄木鸟属的大型绿色啄木鸟。具有鲜明的黄色喉部和羽冠,尾部呈黑色。</p><p class="ql-block">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部、东南亚及苏门答腊岛,常见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中、低山常绿阔叶林内。</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自2021年2月5日起)。</p> <p class="ql-block">黄冠啄木鸟,是䴕形目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的鸟类。</p><p class="ql-block">体长约27厘米,雄鸟头部绿色,喉部白色,具红眼纹与红色颊纹,雌鸟仅耳羽上方有红斑。</p><p class="ql-block">其显著特征为上体亮绿色,下体带有黑白相间的横纹,头部具有醒目的黄色冠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广泛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亚洲的啄木鸟,主要栖息于印度次大陆与东南亚地区。</span></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南方的西藏、云南、福建、海南等地均有分布。</p><p class="ql-block">中国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1年2月5日新增)。</p> <p class="ql-block">七.云南两周行第七天,盈江犀鸟谷拍鸟,收获四种啄木鸟、蓝枕八色鸫等</p><p class="ql-block">2025.2.21,星期五,多云转晴,9/24℃,西南风2级。</p><p class="ql-block">今天继续盈江犀鸟谷拍鸟,早晨大约6点半抵达35号点,上午在这个点主要是拍大金背、大黄冠、黄冠、灰头绿四种啄木鸟。</p><p class="ql-block">这里的鸟况相当好,不到九时四种啄木已经全部露面,且表现很好。</p><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还拍了蓝喉拟啄木鸟、和平鸟。</p><p class="ql-block">于是果断决定午餐后转到17号点,这个点主要是拍红原鸡和蓝枕八色鸫。</p><p class="ql-block">这里的鸟况也非常好,不久红原鸡首先入场,安静的觅食。</p><p class="ql-block">15时左右蓝八色鸫悄悄的从山上下到塘间,并边走边在地上找食。一般平时17时才会出现,今天下午三点和五点蓝八色鸫出现了两次。</p><p class="ql-block">16时几只蓝翅叶鹎突然闯入塘中,在水边准备饮水沐浴,赶紧抓住机会抓拍了一组。</p><p class="ql-block">今天最让人惊喜的地方,发生在上下午各一次鸟雀表演。</p><p class="ql-block">上午是和平鸟的雄鸟,在树上跳舞以此来吸引雌鸟注意,这种表演只在媒体中见过,现场亲眼目睹还是第一次。</p><p class="ql-block">下午是一对大盘尾不知道是打情骂俏,还是真的打斗,上下翻飞,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今天是在盈江犀鸟谷拍鸟的最后一天,用圆满来形容此次盈江犀鸟谷拍鸟之行,完全不为过。</p><p class="ql-block">小结,此次盈江犀鸟谷拍鸟共计五天:</p><p class="ql-block">第一天拍到双角犀鸟同框对嘴秀恩爱。</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拍到双角犀鸟雌鸟入巢。</p><p class="ql-block">第三天拍到花冠皱盔犀鸟两次踩背。</p><p class="ql-block">第四天拍到花冠皱盔犀鸟雄鸟劝进雌鸟进洞无果。</p><p class="ql-block">第五天收获五种啄木鸟和蓝枕八色鸫,以及和平鸟、大盘尾表演。</p><p class="ql-block">可以说天天有收获,天天有惊喜,鸟况空前,运气爆棚。</p><p class="ql-block">今晚赶到盈江那邦,开启第二阶段拍鸟行。明天准备拍摄鹳嘴翡翠,但愿好运连连,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蓝翅叶鹎(bēi),是雀形目叶鹎科叶鹎属的鸟类。</p><p class="ql-block">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包括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的云南等地。</p><p class="ql-block">该鸟以森林和次生林为栖息地,常见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次生林和林缘疏林灌丛中。</p><p class="ql-block">雄鸟头部略带黄色,面部和喉部为黑色,具有一条蓝色的髭纹;雌鸟头绿色,喉部蓝色,年轻个体类似雌鸟但缺乏蓝色喉斑。种群总体上被认为是近危状态。</p> <p class="ql-block">大金背啄木鸟,是䴕形目啄木鸟科大金背啄木鸟属的鸟类。属于啄木鸟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嘴长且直,鼻孔显著且扩张,脚力强大,大趾发达,爪长而强劲,外侧尾羽略长于尾上覆羽。羽毛色彩鲜艳,具金色橄榄背部,无斑点,有羽冠,颈后白,腰红。雌鸟顶冠黑,有白色点斑。</span></p><p class="ql-block">分布广泛,自北印度次大陆至南中国、马来半岛、苏门答腊、西及中爪哇、北婆罗洲等地可见。</p> <p class="ql-block">蓝喉拟啄木鸟</p> <p class="ql-block">大黄冠啄木鸟</p> <p class="ql-block">和平鸟(雌)与黄冠啄木鸟(雄)同框。</p> <p class="ql-block">和平鸟,是雀形目和平鸟科和平鸟属的鸟类。亦称: 仙蓝雀,中等体型的树栖雀形目鸟类,亦称仙蓝雀。</p> <p class="ql-block">和平鸟长约24至27厘米。雄鸟上体呈现光泽的蓝紫色,翅膀和尾巴为深黑色,下体全黑;雌鸟及幼鸟全身蓝绿色,较为暗淡。雄鸟的上体、翼覆羽及下尾覆羽为亮丽的蓝色,侧面头部和整个下体为深黑色;雌鸟上体和翼覆羽为棕色带蓝色边缘,下体蓝色,与上体相似。</p> <p class="ql-block">和平鸟求偶表演。</p> <p class="ql-block">和平鸟通常成小群或成对出现,生活在森林树冠层,偶尔出现在园林中。它们主要以果实和花蜜为食,在某些季节也会食用昆虫。</p> <p class="ql-block">和平鸟被塔加洛格人视为神圣的鸟类,被视为预兆的tigmamanukan。</p> <p class="ql-block">红原鸡</p> <p class="ql-block">红原鸡,是鸡形目雉科原鸡属的鸟类。原生于南亚和东南亚,广泛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包括印度、东南亚诸国。</p><p class="ql-block">是现代家鸡的祖先,拥有橙色、棕色、红色、金色、灰色、白色、橄榄色甚至金属绿色的羽毛组合,雄鸟个体尾羽可长达28厘米,整体长度可达70厘米。</p><p class="ql-block">红原鸡适应性强,能在多种环境中生存,包括森林、农田、灌丛、草坡、荒地和防护林带。</p> <p class="ql-block">蓝枕八色鸫</p> <p class="ql-block">蓝枕八色鸫,是雀形目八色鸫科蓝八色鸫属的鸟类。体长约22-25厘米。雄鸟拥有明亮的天蓝色头冠和后颈,雌鸟头部为棕褐色,后颈暗绿色。广泛分布于尼泊尔至缅甸、中国南部和越南北部,是留鸟,且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八.云南两周行第八天,盈江那邦拍鸟,收获鹳嘴翡翠</p><p class="ql-block">2025.2.22,星期六,晴转多云,11/21℃,西北风1级。</p><p class="ql-block">今天在盈江那拍拍鸟,7时在那邦镇过早,然后前往一号点拍鹳嘴翡翠。</p><p class="ql-block">它今天表现差强人意,9时38分鹳嘴翡翠出现,跳一次水,抓了一条鱼吃,活动约5分钟后飞走。</p><p class="ql-block">16时25分第二次出现,再次跳水,抓了一条鱼食后,直接飞到附近高树上休息。</p><p class="ql-block">此树是拍摄死角,只能看到,拍不了,只有静候它再次出现。</p><p class="ql-block">16时45分鹳嘴翡翠从高树上飞到首次出现的位置,依然是重复之前的动作,跳水抓鱼一次,16时50分飞离。</p><p class="ql-block">之后待到19时我们离开,就再没有出现。由于鹳嘴翡翠刚来此时间不长,活动还算比较稳定。</p><p class="ql-block">今天全天在此活动三次,全过程加一起约十五分钟,虽然说活动次数不算多,但也算可以了。</p><p class="ql-block">呆版应该是今天在场的摄影师都拍好了,至于飞版是否拍到、拍全、拍好,那就不好说了。</p><p class="ql-block">此点除了鹳嘴翡翠外,还有一些林鸟、水鸟和红原鸡,在拍鹳嘴翡翠之余可以拍些,不至于闲来犯困难受,不过大多是本地的菜鸟而已。</p><p class="ql-block">有兴趣拍摄鹳嘴翡翠的朋友,可以抓紧时间来此碰碰运气。</p> <p class="ql-block">鹳嘴翡翠 ,是佛法僧目翠鸟科鹳嘴翡翠属的鸟类。</p><p class="ql-block">鹳嘴翡翠长度可达35至41厘米,体重在143至225克之间。</p><p class="ql-block">其特征为拥有硕大的红色喙,头顶、脸侧及颈背呈灰棕色,上背有一宽阔的亮棕黄色环带融入下体,上体大都蓝绿色。</p> <p class="ql-block">在多种生境中皆可见其身影,包括湖泊、河流和海岸附近的森林地带。</p><p class="ql-block">广泛分布于印度次大陆至东南亚,从印度延伸至印尼。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p><p class="ql-block">中国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九.云南两周行第九天,盈江香额湖上午拍铜翅水雉,兼收黄嘴河燕鸥、黑颈鸬鹚等,中午到保山百花岭,下午拍摄小雀</p><p class="ql-block">2025.2.23,星期天,多云转晴,9/25℃,西南风2级。</p><p class="ql-block">今天上午与船工相约8时到盈江县香额湖,乘船到湖中拍摄铜翅水雉。</p><p class="ql-block">按时抵达香额湖游船码头,船工已经在此等候了,于是登船,开始水上泛舟拍摄。</p><p class="ql-block">这里的船有两种,一种是竹排船(50元/小时船费),还有一种两人脚蹬船(40元/小时船费)。</p><p class="ql-block">一般来此拍水雉的人,都是选择两人一个竹排船,由船工划船(人工费50元/小时),这样船相对平稳,易拍摄。</p><p class="ql-block">约8时30分船划到铜翅水雉觅食的浮萍附近,它正在此处觅食。</p><p class="ql-block">赶紧抓拍,可惜此时光线不行,拍到的都是记录片,且大部分无用。</p><p class="ql-block">之后随着光线转好,才算把铜翅水雉身上的金属光打了出来。</p><p class="ql-block">但是由于水雉专注觅食,没有太多姿态,最后迎面起飞,飞到远处了。</p><p class="ql-block">此时黄嘴河燕鸥也飞临香额湖,并在一根竹杆上驻停,后被一个脚蹬船惊起飞走了。</p><p class="ql-block">于是又划着船去拍黑颈鸬鹚,还没靠近,它就飞远了。</p><p class="ql-block">一看时间10点半,感觉再没有什么好拍的了,于是决定继续前行去到保山百花岭,争取可以拍一个小鸟塘。</p><p class="ql-block">13时30分抵达保山百花岭,开启百花岭的拍鸟行。</p><p class="ql-block">其实在盈江犀鸟谷拍了,百花岭的鸟品种大同小异,这里主要是拍血雀,其他小鸟都是开喂菜,没有什么好拍的。</p><p class="ql-block">下午拍摄0号塘,主要是金色林鸲、黑胸太阳鸟、斑背捕蛛鸟,我和老郑去年都拍过,这次主要是陪陈和刘两位老师,他们是第一次来此拍摄。</p><p class="ql-block">拍到了这三种小林鸟,同时还第一次拍到白喉扇尾鹟,也算没有白陪。</p> <p class="ql-block">铜翅水雉,是鸻形目水雉科铜翅水雉属的鸟类。具有明显的性别角色反转现象。头部、颈部和下体为黑色,带有金属光泽,眼至颈间有一条醒目的白色条纹,背部和内侧初级飞羽呈现橄榄铜绿色,尾下覆羽为栗色。广泛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自印度内陆至越南和马来半岛北部,偶尔出现在爪哇岛(罕见)。在中国,仅偶见于云南西南部的西双版纳地区,数量稀少。</p> <p class="ql-block">铜翅水雉拥有光泽黑羽,背部、肩羽和上翼覆羽绿中带光,尾羽和腹面为赤褐色;喙绿黄相间,尖端黄,基部红,额顶盾状结构蓝转红,繁殖期间尤为鲜艳。眼至颈间的白色条纹显眼,腕部有角质瘤状突起。雌鸟较雄鸟大,体重可达雄鸟的60%以上,尤其在体重、喙长、翼展、跗蹠长和额顶盾高上更为明显。幼鸟头冠赤褐色,眼纹白,前颈浅黄,其余下体白色,上体深色。</p> <p class="ql-block">铜翅水雉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某些地区可能面临栖息地丧失和狩猎威胁。</p> <p class="ql-block">黑颈鸬(lú)鹚(cí),是鲣鸟目鸬鹚科小鸬鹚属的鸟类。分布广泛水鸟,常见于印度次大陆至爪哇岛的淡水环境中。其显著特征是扁平头部与尖钩状喙,繁殖期成鸟头部两侧有白色羽毛。通常单独或小群体活动于低地淡水区域。</p> <p class="ql-block">成鸟体长51-56厘米,体重360-525克,翼展90厘米。繁殖期成鸟全身黑色或棕黑色,头顶有细小的扁平冠羽,眼周和喉部可见白色斑点。非繁殖期色泽较暗,头颈呈褐色,喉部有明显白色。雄雌外观相似,幼鸟主要为黑褐色,喉部白色,喙肉粉色带灰色痕迹。</p> <p class="ql-block">黄嘴河燕鸥,是鸻形目鸥科燕鸥属的鸟类。直译: 河燕鸥,中型燕鸥,以其独特的黄嘴和红色腿著称。</p> <p class="ql-block">成鸟具有黑色冠羽和深叉状尾巴,暗灰色背部,腹部白色。喙粗壮,亮黄色,虹膜深棕色,腿红色。非繁殖期成鸟额头和前冠白色,眼周有黑色斑点;喙呈暗黄色,尖端灰暗。幼鸟背部灰色,斑驳的白色斑点,头部和背部有明显的黑色箭头标记;额头和宽眼线白色;喙淡赭色。首次换羽的个体与成鸟相似,但冠部有少量白色羽毛,尾流稍短。</p> <p class="ql-block">主要栖息于淡水湖泊和河流中的沙岛,偶尔出现在河口,避免大陆地点。主要食物为鱼、小甲壳类和昆虫,通过俯冲潜水捕食。在兴奋时,会发出一系列的叫声以示警。</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黄嘴河燕鸥的保护级别由Ⅱ级调整为I级(2021.02.05)。全球数量估计在50,000至100,000之间,主要集中在印度。</p> <p class="ql-block">血雀(雌)</p> <p class="ql-block">金色林鸲,是雀形目鹟科鸲属的鸟类。由英国自然学家Brian Houghton Hodgson于1845年首次发现,体小(约14厘米)而优雅的林鸲,以鲜艳的金黄色著称。</p> <p class="ql-block">主要栖息于喜马拉雅山森林地带,偏好温带森林、竹林、草地和灌木丛环境。它们以昆虫为主食,常在地面或低矮灌木中觅食,偶尔会空中捕捉飞行中的猎物。</p> <p class="ql-block">大仙鹟,是雀形目鹟科仙鹟属的鸟类。雄鸟通体呈现鲜艳的电蓝色,脸部、喉部及胸部为深蓝色,雌鸟为暗褐色,颈侧有一闪亮的蓝色斑块。</p> <p class="ql-block">雄鸟体长约20-22厘米,重约25-40克,为亚洲最大的仙鹟。</p><p class="ql-block">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新增,保护级别:Ⅱ级(2021.02.05)。</p> <p class="ql-block">白喉扇尾鹟,是雀形目扇尾鹟科扇尾鹟属的鸟类。小型雀形目鸟类,广泛分布于南亚热带森林、灌木丛和农田,从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中部,印度、孟加拉国向东直至印尼的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其显著特征是全身深灰色,喉部和眉纹白色,尾端带有白色斑点。</p> <p class="ql-block">斑胸钩嘴鹛,是雀形目鹛科 Erythrogenys 属的鸟类。中等体型的钩嘴鹛,上体橄榄褐色,下体白色,两侧有橙色条纹从脸部延伸至腹部。</p><p class="ql-block">典型的灌丛栖息钩嘴鹛,生活在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森林和山地森林中。</p> <p class="ql-block">十.云南两行第十天,保山百花岭拍鸟,收获血雀等</p><p class="ql-block">2025.2.23,星期一,晴,4/20℃,西南风4级。</p><p class="ql-block">今天按计划在云南保山百花岭61号点拍鸟。</p><p class="ql-block">这个点主要是血雀和大拟啄木鸟、蓝喉拟啄木鸟。</p><p class="ql-block">今天血雀主要来了两次,一次雄鸟来了几只,三只雄鸟和一只雌鸟同框。第二次雌鸟来了一群,四只雌鸟同框。</p><p class="ql-block">另外一对大拟啄木鸟和一只蓝喉拟啄木鸟多次出现,表现很好。</p><p class="ql-block">今天的意外收获,应该是一只橙腹叶鹎出现在鸟塘,而且停留了不短的时间。</p><p class="ql-block">由于明天起开始此行第三段,在丽江和剑湖拍鸟,当晚要住到大理剑川县。</p><p class="ql-block">于是决定16时离开,圆满结束第二段保山百花岭的拍鸟活动,前往大理剑川。</p><p class="ql-block">21时15分,抵达大理剑川县入住,休息,准备明天丽江老君山九十九龙潭的拍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血雀,是雀形目燕雀科朱雀属的小型鸣禽。雄鸟以醒目的猩红色羽毛著称,雌鸟和幼鸟则呈现腰黄色调。</p> <p class="ql-block">雄性血雀全长18-19厘米,体重38-42.5克,拥有亮红色的头部、背部和腹部,前额底部和眼周略显暗色;尾羽黑色,边缘饰以鲜红。雌鸟和幼鸟的额头至头顶为暗橄榄黄,带斑点或条纹,上体为暗橄榄色,带有细黑纹和淡绿色边缘,形成鳞片状外观,臀部鲜黄。喙部颜色随性别而异,雄鸟上喙粉红至深红,下喙黄或浅黄;</p> <p class="ql-block">雌鸟喙部色彩接近雄鸟。幼鸟和首年雌鸟与成年雌鸟相似,首夏雄鸟则呈现橙色冠、喉和胸,橙色臀部,橙色边缘的飞羽。</p> <p class="ql-block">血雀偏好针叶林或亚热带山地林,常活动于林间空地或林缘。它们可以单独、成对或组成多达40只的小群,冬季则常见单性群体。食物来源包括各种种子、芽、浆果及偶尔的小昆虫。取食时,它们会在高树上显眼地停驻在枯枝末端,也会在低矮的灌木丛或地面觅食。</p> <p class="ql-block">大拟啄木鸟,是䴕形目拟啄木鸟科火簇拟䴕属的大型鸟类,广泛分布在印度次大陆至东南亚的森林地带,最高可达3,000米海拔。其显著特征为蓝头、大黄喙、棕绿条纹体及红尾下覆羽。数量虽不多,但已被纳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大拟啄木鸟体长32–35厘米,重164–295克,为最大型的拟啄木鸟,具有庞大的黄喙。成鸟头色暗蓝带绿,身披棕色与绿色条纹,下腹黄斑点缀,尾下覆羽鲜红。幼鸟相似但色彩较暗,尾下覆羽粉红。存在一些黄色调变异个体。</p> <p class="ql-block">栖息于落叶与常绿森林,海拔800至2400米间,冬季会迁往低地。以多样水果为主食,如无花果、浆果等,也摄食花蜜与昆虫。</p> <p class="ql-block">蓝喉拟啄木鸟是䴕形目拟啄木鸟科火簇拟䴕属的鸟类。中型拟啄木鸟,分布于喜马拉雅山麓至东南亚。其头部特征显著,前额至头顶为鲜红色,中间有一黑色横带,头侧、颏、喉为蓝色,下喉两侧各有红色点斑。</p> <p class="ql-block">体长约22-23厘米,体重61-103克。具有短尾,全身绿色,喉部和面部为蓝色。雄鸟的红色帽状顶部边缘为黑色,额部被黄色和黑色或蓝色的带状条纹中断;雌鸟可能缺乏红色侧胸斑。幼鸟颜色较暗淡,头部图案不鲜明,红色部分呈橙色,蓝色和黑色部分较暗,背部和腹部的绿色较暗淡。</p> <p class="ql-block">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热带森林,常见于低地和山脚地带。</p><p class="ql-block">主要以榕树果和其他水果、浆果为食,也食用花朵、昆虫幼虫、螳螂、蟋蟀和蜈蚣。</p> <p class="ql-block">栗腹矶(jī)鸫(dōng),是雀形目鹟科矶鸫属的鸟类。俗名: 栗色胸石鸫、栗胸矶鸫,体型较大、色彩鲜明。雄鸟头部和背部呈深蓝色,脸部为黑色,腹部为醒目的栗色,雌鸟则为灰棕色,腹部带有明显的鳞状花纹和白色耳后月牙形斑。</p> <p class="ql-block">体长约21-23厘米,体重48-61克。雄鸟具有灰色蓝冠和上体,脸部和耳羽为黑色,延伸至肩膀,与深蓝色喉咙形成鲜明对比,胸部以下为深栗色。非繁殖季节时,背部和肩羽有白色斑点,翼上有白色条纹。</p> <p class="ql-block">雌鸟上体为灰棕色,下体为鳞片状的灰石色和淡黄色,眼圈和眉纹为白色。幼鸟类似雌鸟,但背部有斑点和条纹,翅膀边缘为淡黄色。</p> <p class="ql-block">主要栖息于温带森林,常成对出现,静止地站立在岩石或树冠高度的裸露枝干上。主要食物为昆虫,如长脚蚊、蝉等大型昆虫,也会吃软体动物、小型蜥蜴和偶尔的浆果。 </p> <p class="ql-block">栗臀(tún)䴓(shī),是雀形目䴓科䴓属的鸟类。小型到中型的鸟类。其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头部楔形,上部灰蓝,下部淡灰色至淡黄色,两颊砖红色,尾巴下方有白底红边的斑纹。</p> <p class="ql-block">体型中等偏小,长度12.5-14厘米,重量12-22克。头部呈楔形,上部灰蓝色,有明显的黑色眼纹延伸至肩部。翅膀暗灰色,背部有蓝灰色边缘。下部淡灰色,可能微带淡黄色,后侧砖红色明显。尾巴下方白色,有红边,尾羽尖端有白色三角形标记和锈色尖端。虹膜棕色至深棕色,喙灰黑至黑色,腿绿色至红褐色,爪角黑色。雌雄相似,雌鸟后侧较红,幼鸟下部稍带淡黄色。</p> <p class="ql-block">栖息于山地和亚山地的阔叶林和针叶林,高度从915米至4570米。冬季可能下降到较低海拔。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加入混合物种觅食群。</p> <p class="ql-block">棕腹仙鹟</p> <p class="ql-block">纹背捕蛛鸟,是雀形目太阳鸟科捕蛛鸟属的鸟类。俗名:芭蕉鸟,又被称为芭蕉鸟,大型且声音响亮的热带和亚热带山林居民。体型与麻雀相近,橄榄黄色调,遍布深色条纹,拥有长而弯曲的黑色喙和黄色腿脚。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越南南部,中国可见于西藏、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常栖息于芭蕉树或乔木树冠。</p> <p class="ql-block">橙斑翅柳莺,是雀形目柳莺科柳莺属的鸟类。以其鲜明的黄色眉纹和淡色臀部为显著特征。整体呈黄橄榄色,双翼上有两条色差明显的翼斑,其中一条尤为突出。</p> <p class="ql-block">体长10-11厘米,体重5.5-7.5克。头部具长眉纹,翼部有两条翼斑,臀部淡黄色,尾羽外侧白色。雄雌相似,幼鸟色彩略暗淡。</p><p class="ql-block">栖息于海拔2100米至4300米的亚高山带,常见于桦树、杜松、橡树和杜鹃花林,冬季降至较低海拔,通常低于2800米,甚至低至1000米,在常绿落叶林中活动。以昆虫为主食,偶尔吸食开花树木的花蜜和橡树的树液。</p> <p class="ql-block">十一.云南行第十一天,丽江老君山九十九龙潭景区拍鸟,收获红腹角雉和血雉</p><p class="ql-block">2025.2.25,星期二,多云,0/15℃,西南风4级。</p><p class="ql-block">7时从剑川县出发,8时抵丽江老君山九十九龙潭景区门口与鸟导汇合,今天在这里拍摄红腹角雉和血雉。</p><p class="ql-block">九十九龙潭景区位于云南丽东县城西南老君山北侧的主峰脚下,距县城80千米,属老君山林区16林班。海拔4247米,有近百个清澈如镜的大大小小的水塘, 连缀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格的景区,故称九十九龙潭。</p><p class="ql-block">拍摄主要有两个点,一个是位于海拔3500多米,主要是拍红腹角雉。一个位于海拔3800米处,主要是拍血雉。</p><p class="ql-block">8时30分抵海拔3500米拍摄红腹角雉觅食处,从路边下到鸟塘,一只红腹角雉雄鸟已在此觅食,似乎是不太怕人。</p><p class="ql-block">9时鸟导说可以去看看血雉,于是继续前行到海拔3800米拍摄血雉处。</p><p class="ql-block">途中路上积雪,车辆打滑,只能下车推,好不容易才将车推出,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到了此处鸟塘,血雉已经离开了。一直到12时10分才第一次出现,活动约十分钟,之后到15时30分再没有见到。</p><p class="ql-block">鸟导说已经不会再来了,只好再次转到红腹角雉处拍摄,途中下山至积雪路段,又一次打滑,好在已到鸟点附近,鸟导说先拍鸟,一会儿再说。</p><p class="ql-block">于是赶紧进棚拍鸟,此时红腹角雉已经在觅食,架好设备再一次拍摄。</p><p class="ql-block">此时这里是顺光,阳光从树叶间的缝隙中穿过,照在雪白的大地上格外的漂亮。</p><p class="ql-block">多想此时的红腹角雉,能够出现在这光斑之下,那该是多么美丽的一道风景线呀。</p><p class="ql-block">可惜没有如愿,不过一只体型较大的雌性角雉出现在雪地之中,还是第一次见到和拍到。</p><p class="ql-block">一会儿,两只角雉分别走了,我们也只好收工,结束今天九十九龙潭拍摄活动。</p><p class="ql-block">本想再返回山上拍顺光的血雉,奈何鸟导在接侍新客人,没有时间前往,只好做吧。</p><p class="ql-block">到这里拍摄总体感觉鸟导对这两种鸟雀较熟悉,只要是鸟在附近,他一吹口哨,鸟雀都会进塘觅食。</p><p class="ql-block">但是即便鸟在附近,没有他口哨的呼唤,鸟也不会进塘。</p><p class="ql-block">个人感觉来此地拍鸟,拍的好坏,完全取决于鸟导的尽力与否。</p><p class="ql-block">否则靠守株待兔的死守,只能是望断秋水,一无所获。</p><p class="ql-block">另想一次性拍到理想的两种鸟雀的照片,基本上是一种奢望。因为那样就没有人会再来此拍鸟了。</p><p class="ql-block">其实鸟导好的名声,比想着法子玩拍鸟人和想方设法多挣他们钱更重要。</p><p class="ql-block">否则没有了好名声,可能一时不会损失什么,但是长远看一定会得不偿失,损失惨重。</p> <p class="ql-block">九十九龙潭位于云南丽东县城西南老君山北侧的主峰脚下,距县城80千米,属老君山林区16林班。海拔4247米,有近百个清澈如镜的大大小小的水塘, 连缀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格的景区,故称九十九龙潭。九十九龙潭三潭互依,所以它又被称为“三眼潭”。</p> <p class="ql-block">红腹角雉,是鸡形目雉科角雉属的鸟类。又称: 寿鸡,中等体型,体长约64厘米,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至中国中南部的原始森林中著称。雄鸟拥有醒目的火焰橙色羽毛,点缀以白色斑点,面部为黑色,具有蓝紫色的可膨胀面部皮肤,在求偶期间展示出迷人的红蓝相间的翻领状装饰。雌鸟为暗褐色,覆盖以白色斑点。红腹角雉在多个地区有分布,包括远东北印度、中国中部、北部缅甸至西北越南,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雄性红腹角雉体长约64厘米,尾长18.5-23厘米,体重980-1600克,全身明亮的火焰橙色,遍布白色斑点,脸部黑色,具有电蓝色面部皮肤,求偶时膨胀成肝形的红蓝相间翻领。雌鸟体长约58厘米,尾长16-17.5厘米,体重907-1100克,整体暗褐色,覆盖以白色斑点和条纹。眼睛棕色,喙黑色(雄鸟尖端粉红色),腿粉色。幼鸟外观与雌鸟相似,第一年雄鸟颜色类似成年雌鸟,但带有黑色和红色,体型更大,腿更长。</p> <p class="ql-block">血雉,是鸡形目雉科血雉属的鸟类。别名: 血鸡、松花鸡、绿鸡、柳鸡、松鸡子、红脚鸡,在中国西部和西南部广泛分布的留鸟,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雄鸟的特征是大覆羽、尾下覆羽、尾上覆羽、脚、头侧、腊膜呈鲜艳的红色,因此得名血雉。在甘肃等地,因羽毛沾绿,又有‘绿鸡’、‘柳鸡’之称,由于栖息于松林和云杉林,食松(杉)叶和种子,亦被称为‘松鸡子’。血雉体型类似小型的鸡,长度约43厘米,拥有短尾和小而多彩的羽冠。</p> <p class="ql-block">血雉的雄鸟体型较粗壮,体长约44至48厘米,尾长16.5至18厘米,体重410至655克。全身覆盖着银灰色羽毛,带有广泛的淡色条纹,面部、尾部、胸部和尾羽上呈现醒目的猩红色,这是该物种的标志性特征。雌鸟颜色较为柔和,主要为温暖的棕色,面部橙色,有时带有微弱的红色调。幼鸟相比成鸟更为暗淡,雄鸟幼鸟在约三周大时,明显比雌鸟更灰。</p> <p class="ql-block">十二.云南两周行第十二天,香格里拉纳帕海观景游拍,收获美景和黑颈鹤等鸟雀</p><p class="ql-block">2025.2.26,星期三,多云转晴,0/17℃,西北风3级。</p><p class="ql-block">清晨六时出发,前往香格里拉纳帕海寻觅唯一的高源鹤黑颈鹤。</p><p class="ql-block">途中178Km,时间2小时,8时抵达香格里拉纳帕海。</p><p class="ql-block">纳帕海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县,海拔3266米,湖泊积水面积660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纳帕海,藏语意为“森林背后的湖泊”,是香格里拉的城市绿肺,主要保护对象为内陆高原断陷湖泊及湖滨沼泽、草甸湿地生态系统、黑颈鹤、黑鹳等珍稀濒危越冬候鸟及其栖息地。</p><p class="ql-block">到了香格里拉一片银装素裹,整个那帕海被白雪覆盖,雪山、蓝天、白云相互呼应,悠如仙境。</p><p class="ql-block">由于是第一次来纳帕海,不知道黑颈鹤会在那里出现,于是决定开车绕湖一周看看黑颈鹤在那里。</p><p class="ql-block">当车开到环湖路中独若时,发现一群黑颈鹤和灰鹤群在田间觅食,而后飞了。</p><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在环湖路一转弯处,发现车左前轮胎没气了, 好在有上次的经验,很快就更换了备胎前行。</p><p class="ql-block">在环湖路布伦附近看到几辆车停路边,几位老师架着长枪短炮在拍鸟,于是也停车了解情况。</p><p class="ql-block">原来这里有黑颈鹤一家三口在附近活动,另外不远处还有白尾海雕活动。</p><p class="ql-block">于是赶紧架好设备,先是拍下黑颈鹤一家三口,而后再拍白尾海雕,有两只雕在附近,且一只抓了一只黑水鸡啄食。</p><p class="ql-block">拍完后赶紧进城找个修理厂补胎,由于是轮胎内侧被损,不能补,只能更换新胎。</p><p class="ql-block">好在当时租车时购买了轮胎等保险,一嗨租车平台处理很快,按照平台的要求手续办理好相关票据和拍照留证,午餐后继续到纳帕海拍鸟。</p><p class="ql-block">纳帕海的天气可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刚才还是阳光明媚,蓝天白云。忽然就乌云密布,小雪加冰雹飘了下来,让人不知所措。</p><p class="ql-block">好在这种天气只持续了不长时间,又是云开雾散,睛空万里,阳光明媚。</p><p class="ql-block">午间拍片绕流较大,效果不好,雪过天晴后,好了许多。</p><p class="ql-block">拍到17时30分,觉得差不多了,于是决定结束今天香格里拉纳帕海的拍摄之行,返回住地大理剑川。</p><p class="ql-block">19时15分抵剑川住地,晚餐后休息,为明天剑湖拍彩鹮做准备。</p> <p class="ql-block">黑颈鹤,是鹤形目鹤科鹤属的鸟类。是鹤科鹤属中唯一的高原鹤类。其特征为头部和上颈部2/3为黑色,眼后和眼下方有一小块白色或灰白色斑。</p><p class="ql-block">广泛分布于西藏高原及中国中西部,夏季栖息于高海拔湿地,冬季迁至较低海拔地区。</p><p class="ql-block">在全球鹤类中最后被发现,于1876年由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在中国青海湖首次记录。</p> <p class="ql-block">成年黑颈鹤身长约139厘米,翼展可达235厘米,体重约为5.5千克。全身羽毛呈灰白色,头部、上颈部黑色,腿部黑色,眼后方有白色斑块,头顶裸露部分呈红色。尾部羽毛黑色,与灰鹤等其他鹤类有显著区别。幼鸟羽毛呈灰黄色,颈部长有黑白相间的羽毛。</p> <p class="ql-block">国家一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斑头雁,是雁形目鸭科雁属的鸟类。又名: 白头雁、黑纹头雁,独特显眼的雁类,原生于东亚和南亚。其头部和颈部的黑白色花纹使其区别于其他雁类,喙和腿为橘黄色。</p> <p class="ql-block">斑头雁体长71-76厘米,体重2000-3000克,翼展可达140-160厘米。拥有非常独特的黑白相间的头部和颈部图案,橙色的喙和腿。飞行时,身体主要呈现淡灰色,翅膀后缘有宽阔的黑色边缘。雄鸟略大于雌鸟,幼鸟头部和颈部为淡灰色,眼线和头顶有深棕色条纹,喙、腿和脚为黄绿色。</p> <p class="ql-block">白尾海雕,是鹰形目鹰科海雕属的鸟类。大型猛禽,体长74-92厘米,体重2800-6900克。体羽多为暗褐色,头部、颈部羽色较淡,呈沙褐色或淡黄褐色,尾羽纯白色,形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主要栖息于沿海、河流及淡水湖泊的广阔沼泽地区。繁殖期偏好有高大树木的水域或森林地区的开阔湖泊与河流地带。以鱼类为食,也捕食鸟类和中小型哺乳动物,有时吃腐肉和动物尸体。</p> <p class="ql-block">国家一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草原雕,是鹰形目鹰科雕属的鸟类。俗名: 草原鹰、大花雕、角鹰,藏名扎唐无巴,大型猛禽。其特征为深褐色的羽毛,宽阔的翅膀,以及翼尖七个明显的‘手指’。成鸟全身深褐色,幼鸟和亚成鸟在休息时翅膀上有明显的黑色边缘白色宽带。</p> <p class="ql-block">栖息于开阔的草原,常停息在地面或高崖及枯树。飞翔时较低,遇见猎物会猛扑下去捕捉,有时守候在鼠洞口。以啮齿动物为主食,如各种鼠类、兔类、貂类等。</p><p class="ql-block">国家一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大麻鳽(jiān),是鹈形目鹭科麻鳽属的鸟类。俗名: 大麻鹭、蒲鸡、大水骆驼,属于大型鹭类,体长64-80厘米。全身呈麻褐色,头部黑褐色,具黑色纵纹,翼展时可见黑色横纹。</p> <p class="ql-block">大麻鳽偏好栖息于芦苇床和沼泽,主要在夜间和黄昏活动,白天常隐藏于芦苇或草丛中。它以鱼类、小哺乳动物、鸟类幼雏、两栖动物、甲壳类和昆虫为食。</p> <p class="ql-block">十三.云南行第十三天,大理剑湖拍彩鹮、乌雕等</p><p class="ql-block">2025.2.27,星期四,晴,-3/20℃,西南风3级。</p><p class="ql-block">今天与剑湖的船老大老张约定7时50分在剑湖湿地公园停车场见面,接上我们一行四人去到临时码头。</p><p class="ql-block">两人一条船,先带我们到彩鹮所在的地方,这里约有十只彩鹮。</p><p class="ql-block">由于时间太早,阳光还不行,正在考虑是录视频还是拍照片时,突然彩鹮惊飞了。</p><p class="ql-block">原来在不远处驶来了五六条装着长枪短炮老师的船,由于没有统一行动,走的快的船惊扰了彩鹮,致使其飞走了。。于是只能登岸寻找它的踪迹,找到后再行拍摄。</p><p class="ql-block">终于在一个大塘中发现了它们的踪影,只可惜是逆光,无法拍摄。</p><p class="ql-block">于是决定先去湖中拍摄乌雕,刚走到彩翾常出现的水塘附近时,突然几只彩鹮飞到了这个塘中。</p><p class="ql-block">真的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赶紧架好相机继续拍摄彩鹮。</p><p class="ql-block">拍到10时,感觉估彩鹮一时半会也不会有太多的动作,于是决定趁拍摄大军还在拍摄彩鹮时,赶紧进湖寻找乌雕,否则这么多的人和船一起行动,怕是会把乌雕吓跑的。</p><p class="ql-block">果不其然,由于今日拍摄的人和船多较多,湖中转了一圈也没有看到乌雕的踪迹。</p><p class="ql-block">于是决定再次返回彩鹮所在的水塘拍摄彩鹮,功夫不负有心人,彩鹮果然还在那里觅食。</p><p class="ql-block"> 于是再次架好相机拍摄彩鹮,这次距离比上午时近了一些,位置也较好一些。</p><p class="ql-block">最后彩鹮飞走了,由于没有太注意,飞版没有拍好,此许有点遗憾。</p><p class="ql-block">不过可以了,一次拍到十余只彩鹮已经不错了,好的画面不可能全都拍到,否则,以后不会再来了,给自己下次再来时多一个理由,或许不是坏事。</p><p class="ql-block">拍完了彩鹮,准备坐船返回,刚驶离岸边就在一棵树尖上发现了乌雕。</p><p class="ql-block">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拍到了树尖上的乌雕呆版和飞版(以后有时间整理出照片后,再分享给大家)。</p><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又在一棵树上看到了白头鹞,于是赶紧叫船家慢慢划船,从侧面尽可能靠近它。</p><p class="ql-block">白头鹞还是比较怕人的,没能靠近就飞走了。不过还是收获了白头鹞的呆版和飞版照片。</p><p class="ql-block">经过一上午的坚守和寻觅,不仅收获了彩鹮、乌雕,还顺便捡了一只白头鹞和一些水鸟。</p><p class="ql-block">可谓是收获满满,可以打道回府了,非常好的完成了这次云南拍鸟行最后一站的收关之战。</p><p class="ql-block">明天上午将从丽江机场乘机返汉,圆满结束此次云南拍鸟行。</p> <p class="ql-block">彩鹮(huán),是鹈形目鹮科彩鹮属的鸟类。以其弯曲的长喙著称,被称为'黑鹬'。其羽毛在良好光照下呈现出金属铜绿色调。</p> <p class="ql-block">彩鹮体长48-66厘米,翼展80-95厘米,体重350-840克。成鸟在繁殖季节头部、颈部、背部上部和下腹呈现深栗色,背部下部、翅膀和尾巴则为金属光泽的青铜、紫和绿色。非繁殖季节的羽毛较为暗淡,头部和颈部有细密的白色条纹。繁殖季节面部皮肤从喙基到眼变为深灰色至蓝黑色,边缘有淡蓝色皮肤环绕,但不延伸至眼周。喙和腿的颜色从深棕色到橄榄灰色不等,性别上外观相似,但雌鸟体型较小。幼鸟与非繁殖成鸟相似,但头部和颈部为油绿色,且头部、喉咙和前颈有不同程度的白色。</p> <p class="ql-block">彩鹮偏爱浅水湿地,如咸水沼泽和淡水湿地,也可见于沿海泻湖和河口。它们全年群居,繁殖时会在多种涉禽中集体筑巢。繁殖后广泛分散,部分区域表现为半游荡状态。彩鹮通过触觉觅食,用其长曲喙探测底质,主要摄食昆虫和甲壳类动物,但在某些季节,栽培的水稻等植物可能成为其主要食物源。</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保护级别由II级调整为I级(2021.02.05)。</p> <p class="ql-block">紫水鸡,是鹤形目秧鸡科青水鸡属的鸟类。但自2015年起,被提升为独立物种。</p> <p class="ql-block">成年紫水鸡体型庞大,长度可达38至50厘米,翼展90至100厘米,体重在505至850克之间。头部、颈部及身体呈紫色或蓝紫色,背部和翅膀上部略带绿色。尾巴经常上翘,露出白色的尾下覆羽。腿和脚为红色至粉红色,眼睛橙色至红色。雌雄略有差异,雌鸟头部更偏蓝色,雄鸟头部更偏向灰色。幼鸟颜色较暗淡,缺乏红色的喙和额盾。</p> <p class="ql-block">栖息于芦苇沼泽和水生植物丰富的环境,如湖泊、河流、稻田等。它们通常成对或家族群活动,胆小而温顺,多在晨昏活动。善于在地面奔跑和攀爬植物,偶尔会在水面短暂飞行。以植物为主食,包括水生植物的嫩枝、叶、根、茎、花和种子,也会捕食小型动物。</p> <p class="ql-block">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绿翅鸭,是雁形目鸭科鸭属的鸟类。又名: 小凫、小水鸭、小麻鸭、巴鸭、小蚬鸭,常见的小型鸭科鸟类。其翼镜亮绿色,雄鸟头部具粗大的绿色贯眼纹。分布广泛,主要繁殖于欧亚大陆的温带区域,冬季南迁至较暖地区。绿翅鸭是东亚地区水鸭中的优势种之一,数量众多,分布范围广阔。</p> <p class="ql-block">乌雕,是鹰形目鹰科乌雕属的鸟类。别名: 花雕、小花皂雕、大斑雕,中大型猛禽,体型略小于草原雕。</p> <p class="ql-block">乌雕为大型雕类,成鸟呈深褐色,翼宽,尾短,翼下有逗号形白班。幼鸟羽毛斑驳,背部及翼上有明显污白色斑点。雌雄外观相似,但雌鸟通常比雄鸟大20%,重50%。喙黑色,蜡膜和脚黄色,虹膜深褐色。</p> <p class="ql-block">国家一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白头鹞(yào),是鹰形目鹰科鹞属的大型猛禽,广泛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的西欧、亚洲和邻近非洲地区。体长介于48至56厘米,翼展可达115至130厘米,体重雄鸟约400至650克,雌鸟约550至800克。雄鸟头部和肩部呈淡灰黄色,背部具黄褐色条纹,雌鸟全身巧克力棕色,头部顶部、喉部和肩部有鲜明的黄褐色。分布范围从欧洲、北非到中亚和中东北部。</p> <p class="ql-block">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蓝额红尾鸲(qú),是雀形目鹟科红尾鸲属的鸟类。以其独特的橙色胸部、腹部和尾巴以及超蓝宝石般的头部和背部而著称。雄鸟色彩鲜艳,雌鸟则呈棕色,尾部和下腹部橙色,尾羽上的黑色‘T’字标记独一无二。</p> <p class="ql-block">十四.云南两周行第十四天,丽江机场还车乘机返汉,圆满结束云南拍鸟行</p><p class="ql-block">2025.2.28,星期五,丽江:多云转晴,2/20℃,西风2级;武汉:多云,12/24℃,东南风2级。</p><p class="ql-block">今晨6时大理剑川早餐,餐后前往丽江三义国际机场。</p><p class="ql-block">从剑川高速公路收费站上G5611大丽高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转G4216华丽高速,丽江高速公路收费站下高速。</p><p class="ql-block">走G348,上S221丽江机场高速,8时抵丽江三义图际机场停车场,一嗨租车点。</p><p class="ql-block">老郑与一嗨租车员现场交车,简单便捷。</p><p class="ql-block">由于租车产生了车损费用,故互留微信,并将此次租车中产生的相关车损费用和手续留给租车员,通过它其上报平台。</p><p class="ql-block">平台确认后,会将处理结果相关费用反馈给老郑,期待有好的结果。</p><p class="ql-block">从机场候车楼到达厅2号门进入机场办理乘机和托运行李手续后,过安检到7号登机口候机区休息。</p><p class="ql-block"> 乘坐海航旗下首都航空JD5861航班,9时45分登机,10时15分起飞,12时11分提前30分钟,安全抵达武汉天河国际机场。</p><p class="ql-block">至此一行四人,圆满结束此次云南拍鸟两周行全部里程,各自回家,回归正常生活。</p><p class="ql-block"> 简单总结一下此次旅行:一计划周密,思想统一;二时间紧绸,安排合理;三有惊无险、安全顺利;四鸟运爆棚,收获满满;五预想实现、还有新斩。</p><p class="ql-block">感谢同行的陈金安、刘自环、郑中平三位老师,感谢你们一路的相互关心、关照、理解和辛苦付出,期待下次同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