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笛长鸣,南森号邮轮离开码头,缓缓驶出比格尔海峡,朝着大洋深处驶去。夜幕渐渐落下,乌斯怀亚的灯火越来越远,最后完全隐没在黑暗里。太平洋和大西洋手携着手,不知疲倦地拍打着轮船的身体,将人们推入梦乡。<div><br>不知何时驶入了德雷克海峡,令人闻之色变的南半球“咆哮的西风带”似乎正在休息。洋面上虽然也能见到翻卷的白头浪,却不足以撼动这艘3万吨级巨轮的稳定性。人们在酒吧谈笑自若、在餐厅品尝美食,轻松愉快地享受着海上的休闲时光。</div><div><br>船首左前方海面上出现了一个白色庞然大物,南极洲派出的第一位冰山使者到了,她在此迎候远道而来的探访者。不久又见到了第二个、第三个,她们大小不同、形状各异,发出的是相同的信息:南极洲不远了。</div> 德雷克海峡风平浪静 南极使者 <b> 一、第一次海上巡游</b><div><b><br></b>经过两天航行,终于来到了南极半岛附近海域。海面上的岛屿冰雪覆盖,海水缺了光照而呈现深灰一片,与灰蒙蒙的天空一起构成了一个灰白色混沌世界。穿上防水裤、冲锋衣和高筒防水靴,登上冲锋舟,开始第一次海上巡游。冲锋舟在冰堡(Icebergs)间穿行,虽说此时正值南极夏季,掠过冰面吹来的风打在脸上,依然寒气逼人。驾驶员熟练地操纵着冲锋舟,时而破浪疾驶,时而静声缓行,像个猎人一般追寻鲸鱼的踪迹。当不远处的海面上突然升起一道黑色的背鳍时,兴奋的温度驱走了寒风,目不转睛盯着大须鲸在水面上时隐时现,不一会儿就消失在了不知处。</div><div><br>在一个裸露着黄褐色岩石的岛礁上聚集着一大群企鹅,旁边不远处还躺着几头懒洋洋的南极毛皮海狮(也叫南极海狗),棕色皮毛与岩石颜色几乎浑然一体。它们的主要食物是南极磷虾,也会吃企鹅。可今天它们似乎对近在咫尺的企鹅肉毫无兴趣。也许海狮吃企鹅只是偶尔为之,因此企鹅对它们也毫无戒心,各自相安无事。</div><div><br>见到两只离群的企鹅在雪地上摇摇摆摆行走,在相机上放大细看,白色的脸颊上有一条细长的黑色条纹从脖子底下一直延伸到头顶,就像是海军军官的帽带,因而得名帽带企鹅(Chinstrap Penguin)。名字形象好记。据说它们胆大且有侵略性,还不喜欢和其他种类的企鹅杂居。在我眼里都差不多的企鹅,原来还分不同的种群。<br></div> 海上迅游 驾驶员很威风 鲸鱼只肯露背脊 帽带企鹅 懒洋洋的南极毛皮海狮 鲸鱼甩了甩尾 <p class="ql-block"><b>二、第一次登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次登上冲锋舟,剪开冰冷的海面,驶向库弗维尔岛(Cuverville Island)。冲锋舟停在碎石密布的浅滩。涉水登陆,双手紧握雪仗,踏雪而行,去拜访岛上的主人、南极的精灵:企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身穿大红冲锋衣的我们,走在白茫茫的岛上很扎眼。可企鹅似乎视而不见,既不躲避,也不搭理,自顾自在它们用双脚踏出的企鹅公路上用企鹅特有的摇摆姿态来来回回行走,有的走向大海,有的从海上回来;海里有企鹅爱吃的磷虾,岛上有它们的小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登岛前被告知,必须与企鹅保持5米以上的安全距离。在这个范围观赏企鹅已经算是近距离了。细看发现库弗维尔岛上的企鹅与刚见过不久的帽带企鹅头部相貌不同,首先是没有那条帽带,却有好看的细长红嘴;头部乌黑,却在眼角上方呈现了一块醒目的三角形白色,像是白色眉毛,于是有了白眉企鹅的雅号。它们还有别的名字,巴布亚企鹅、金图企鹅(Gentoo Penguin)都是它们的名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准备离岛时见到两只从海里觅食归来的白眉企鹅从身旁经过,海水将它们的皮毛冲洗得干干净净、黑白分明。它们走走跳跳登上斜坡,往高处的家走去。它们大概是一对夫妻吧。 </p><p class="ql-block">轮船不紧不慢在冰冷的南大洋航行。在冷飕飕的甲板上望着白茫茫、灰蒙蒙的极地景色,会联想到神话里混沌初开的样子。一群在海里嬉戏的白眉企鹅在枯燥乏味的画面里添加了一抹灵动的趣味。四五只站在一块浮冰上,其它的都在水里。与陆地上左右摇摆的萌态相比,海里的企鹅不断腾跃出水面向前冲,身形矫健潇洒,仿佛又回到了亿万年前身为飞鸟时的翱翔状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船经过一个小岛,蓦然发现岛上有几栋黑色平房,人类建筑在这里是稀罕之物。细看还发现其中一栋房子的墙上画着一面智利国旗,蓝白红的色彩非常醒目。可就是看不见人,房前屋后站满了密密麻麻的企鹅。在南极这片人迹罕至的原始蛮荒之地,只有企鹅无处不在。说它们是南极的主人,大概也不过分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晚上八点多,天色近黄昏。夜幕拉动,暮色渐重。西边雪山后面的厚云突然被即将落下的太阳撕开了一道口子,虽然太阳最终没能露脸,但金红色的光芒还是冲破了云层,在天边画上了一道浓浓的温暖色彩。南极洲不常见的阳光,终于在夜幕拉上之前露了一会儿脸。</p> 冲锋舟驶向库弗维尔岛 白眉企鹅 茫茫回家路 冰堡很漂亮 上岸回家 冰上海狮 海上嬉戏 被企鹅占领的智利科考站 黄昏时分 <b>三、第一次踏上南极大陆</b><div><b><br></b>南极半岛有一处天然港湾。二十世纪初挪威尼科号(Neko)捕鲸船曾在此海域作业,由此得名尼科港。乘冲锋舟登陆尼科港,真正踏上了南极大陆。虽然景致与库弗维尔岛差异不大,心理上却有极大的满足感。</div><div><br>尼科港周围有活跃冰川,冰崩是常事。船上配有专业观察员监视冰崩,以保证船只和游人安全。跟随观察员的目光,看到了一次小型冰崩。冰块从悬崖母体上掉落海中,随着一声轰隆隆巨响腾起一团白茫茫水雾。海面上随洋流漂浮的漂亮冰堡,都是冰崩的产品。</div><div><br>在尼科港栖居的也是白眉企鹅,数量似乎更多,排泄物的臭味也更重。在一处没有积雪覆盖的小山包上,聚集着数不清的白眉企鹅,时不时会伸长脖子仰天大吼。你方唱罢我登场,传来阵阵吵吵声。饿了就沿着企鹅公路下山,去海里饱餐一顿。企鹅翅膀已退化成了前鳍,用它划水游泳,时速可达30公里以上,每天可游100多公里。吃饱了就回到安全的陆地上发呆唱歌睡觉。每天的日子简单快乐。</div><div><br>在企鹅公路旁偶然看到一只满脸乌黑、眼角上没有白色色块的企鹅蹒跚走来,那是一只阿德利企鹅(Adelie Penguin)。不知何故,它竟然闯入了白眉企鹅的栖息地。白眉企鹅并不在乎这个不速之客,既不理睬,也不驱逐,任由它自由活动。</div><div><br>在企鹅聚集地附近,常见到一种黑色的海鸟叫贼鸥,它们成双成对在企鹅头顶上盘旋,伺机叼食企鹅蛋和雏企鹅,是企鹅在陆地上的大敌。</div><div><br>站在高处环视,白色是主基调,点缀一些灰黑的裸露山体。黑白分明是南极洲的风格,也是企鹅的颜色。科学家说南极半岛与南美洲曾经有陆地相连,直到八百万年前才被德雷克海峡切断。<br></div> 登上南极大陆 企鹅唱歌 观察冰崩 裸露的山体像只狗 伺机偷蛋的贼鸥 相遇 打招呼 各奔东西 一只孤单的阿德利企鹅 <b>四、穿过利马水道</b><div><b><br></b>轮船渐渐驶近南极大陆与布斯岛(Booth Island)之间的狭长海域——11公里长的利马水道(Lemaire Channel,也称雷麦瑞海峡)。入口处布斯岛上的Una峰双峰高耸,守候在峡口迎客。一直阴沉的天空突然有了些亮色,峡口的劲风扯开了云层,露出了一小片难得一见的蓝天,将Una峰的黑色岩体和白色积雪映照得分外鲜明,海拔只有640米的Una峰有了蓝天和飞云的衬托,看上去更加硬朗,双峰如剑、直刺蓝天。过了Una峰后水道渐窄,平均约1600米宽,最窄处只有800米。两岸山峰逼仄,水面冰堡漂浮,仿佛在童话里穿越。南森号缓慢前行,船后方水面上隐约见到船桅杆,一艘机动小帆船出现在了视野里。小船很快就追了上来,从我们的船舷旁快速掠过。船上数人与我们互相微笑对视,在罕有人迹的利马水道相遇,缘分不浅呵。</div><div><br>过了利马水道后来到普莱诺岛(Pleneau Island),那里也是白眉企鹅的家园。看到也是用双腿直立行走的人类到访,企鹅已习以为常。由于洋流走向的缘故,此处海域聚集了大量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Icebergs(冰堡),而且进来之后就出不去了,因而被戏称为浮冰的坟场(Ice grave yard)。也有人称其为冰山的后花园(Garden of icebergs)。坟场很贴切,后花园更诱人。</div><div><br>乘坐冲锋舟穿行在冰山后花园,犹如徜徉在水晶宫殿。一座座天然冰雕洁白中透着幽蓝,一副冷艳傲然、超然世外的样子。<br>一只豹海豹懒洋洋躺在浮冰上,享受着属于它的闲暇时光。它的嘴巴能160度张开,是南极海域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凶猛食肉动物,企鹅的天敌。</div><div><br>一头座头鲸在稍远处喷出高高的水柱,又做了个招牌的甩尾表演,然后深潜入水,无影无踪。<br></div> 驶入利马水道 Una峰 <p class="ql-block">冰舰</p> 驶来一艘小船 遇见另一艘邮轮 登上普莱诺岛 豹海豹 冰山后花园 对望 鲸鱼转身露出鳍 鲸鱼甩尾说再见 <p class="ql-block"><b>五、进入欺骗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南极洲的南设得兰群岛,有一个可以开船进入的火山岛,名字很有意思,叫欺骗岛(Deception Island)。</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轮船驶向欺骗岛。从远处看,很普通一座岛屿。当逐渐靠近时才发现,原来有一个豁口,3万吨的大船可以长驱直入,里面是内海,或者叫港湾。200年前最先发现它的英国猎捕海豹船队觉得这个岛具有欺骗性,不绕岛一周很难发现岛内还有一个天然良港。因而得名欺骗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森号驶入名叫海神的风箱(Neptune’s Bellows)的狭窄入口,进入欺骗岛。一万年前海底火山喷发,火山口塌陷,形成破火山口,海水涌入,就变成了今天的环状海岛样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乘舟登岸,踩着山坡上的火山碎石向山顶走去。越往上风越强劲,吹得人步履艰难,真担心稍微重心不稳就会被吹落山下。还好小山包不高,很快就登顶。俯瞰脚下的捕鲸者湾,水平波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岸边的黑沙滩上立着几个橙色大油罐,还有废弃的厂房和炼油设备,见证了一百年前一些国家在这里疯狂捕杀鲸鱼炼制鲸油的历史。英国人留下的记录说他们在此炼制了360万桶鲸油。十九世纪初猎捕海豹的船只曾有100艘,将欺骗岛一带的海豹几乎捕杀殆尽;二十世纪初更大规模的捕鲸船队对这片海域鲸鱼进行了持续不断捕杀,直到1931年才结束。鲸鱼因此几近灭绝,时至今日仍远远没有恢复到之前的种群数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战后英国、阿根廷和智利曾在岛上建立科考站,它们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火山喷发中损毁而废弃,只留下几间残破的房屋立在海边,与那些油罐、炼油设备和厂房一起默默叙述着南极大陆的开拓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即将离开欺骗岛时,久违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向沙滩和海洋,海水顿时就变幻出靓丽的蔚蓝,沙滩上的油罐也在瞬间被涂了一层悦目的金黄。轮船驶出欺骗岛的豁口,前方天空飘来一大片金红绚烂的云彩。那是南设得兰岛金灿灿的晚霞在为我们送行。</p> 驶向欺骗岛 留在岛上的油罐 南极毛皮海狮 捕鲸者湾 <div>夕阳照油罐</div> 欺骗岛内还有个半岛 进出欺骗岛的豁口 一家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