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古开新:晏玉学古诗的文脉传承与艺术突破

晏玉学

<p class="ql-block">在古典诗词的长河中,晏玉学的创作以独特姿态连接古今。他既深植传统诗学土壤,汲取古代诗人的创作精髓,又立足当代语境实现艺术突破,在文脉传承与创新实践间构建起独特的诗歌美学体系。</p><p class="ql-block">一、传统文脉的深度承袭</p><p class="ql-block">(一)谢灵运山水诗风的意象延续</p><p class="ql-block">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派,以“极貌以写物,穷力而追新”的创作理念成为古典山水诗的典范。晏玉学在《登山览景》中以“回看绿峰与天齐,鸟衔落日叶丛栖”,用“绿峰”“鸟”“落日”等意象,延续谢灵运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摹传统。二者均以动态化笔触捕捉山水神韵,谢灵运在《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中“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通过植物的光影交错展现湖景生机;晏玉学则以“叶丛栖”强化观者的沉浸式体验,将山水的视觉震撼与心灵触动融为一体,在空间维度的拓展中延续了山水诗的审美传统。</p><p class="ql-block">(二)陶渊明田园诗的意境传承</p><p class="ql-block">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构建的质朴田园图景,成为后世田园诗的精神图腾。晏玉学《秋村即景》中“稻草残荷落水田,屋檐柿子望青天”,以“稻草”“残荷”“柿子”等日常物象,勾勒出不加雕琢的乡村画面。与陶渊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白描手法相似,晏玉学通过空间转换——从水田到屋檐,营造出静谧悠远的意境,不仅传递出对田园生活的眷恋,更暗含“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精神共鸣,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维度继承了田园诗的内核。</p><p class="ql-block">(三)李白浪漫主义的豪放气象</p><p class="ql-block">李白诗歌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想象,为浪漫主义创作树立标杆。晏玉学在《观云海》中“天风卷起千堆雪,直上青霄揽月回”,以“千堆雪”比喻云海翻腾,用“揽月回”展现超凡气势,其夸张的修辞手法与奇幻的空间想象,与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的豪迈一脉相承。二者均突破现实局限,将自然景象升华为精神力量的象征,使诗歌成为诗人胸襟与气魄的载体。</p><p class="ql-block">(四)晏几道婉约词的情感肌理</p><p class="ql-block">晏几道“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细腻情感表达,在晏玉学的诗歌中得以延续。在《月夜思旧》里,“一窗凉月窥人瘦,半卷残书忆旧游”以“凉月”“残书”等意象营造孤寂氛围,通过拟人化的“窥人瘦”将抽象情感具象化,与晏几道“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的情感铺陈方式如出一辙。二者均擅长以景寓情,在虚实相生间传递深婉情愫,展现古典诗词“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二、现代语境下的艺术突破</p><p class="ql-block">(一)意境营造:古典格律与现代审美的碰撞</p><p class="ql-block">晏玉学在严守平仄对仗的基础上,大胆引入现代视觉元素。《会理乡村秋》中“昨夜轻雨拂晓收,洗出一碧蔚蓝秋”,突破传统“悲秋”范式,用“蔚蓝”这一具有现代色彩感的词汇重塑秋日意境。这种色彩的强烈碰撞,如同印象派绘画对光影的解构,将传统诗词的意境空间从单一的季节感受,拓展为多元审美的融合。相较于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含蓄淡雅,晏玉学通过现代意象的植入,赋予古典格律以当代艺术张力。</p><p class="ql-block">(二)语言表达:雅俗共赏的语体革新</p><p class="ql-block">在《会理文化桥七绝五首》中,“一桥飞架古城东,车水马龙今古融”以直白如话的语言描绘会理文化桥的繁华,同时通过“飞架”“今古融”等精炼用词保留古典韵味。这种将口语化表达与传统韵律相结合的方式,打破了古典诗词因用典晦涩而形成的阅读壁垒。对比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典故意象,晏玉学的语言革新既延续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精神,又契合当代读者的接受习惯,实现了诗歌传播性与艺术性的平衡。</p><p class="ql-block">(三)题材内容:地域文化的诗性重构</p><p class="ql-block">晏玉学以会理为创作母题,将地域文化转化为诗歌的独特基因。在《龙肘山怀古》中,“龙脊蜿蜒接大荒,千年烽火化沧桑”,通过“龙肘山”“烽火”等地域符号,将自然景观与历史记忆交织。这种创作模式不同于传统山水诗的泛化书写,而是赋予地理空间以文化厚度。正如岑参以西域风光入诗,晏玉学通过对会理古城、城河等意象的深度挖掘,构建起具有标识性的地域诗歌体系,使古诗成为记录地方文脉、传承文化根脉的鲜活载体。</p><p class="ql-block">晏玉学的古诗创作,既是对古典诗学传统的致敬,也是对当代诗歌发展的探索。他在文脉传承中坚守诗性本质,在艺术创新中拓展表现边界,为传统诗词在现代语境下的重生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范例。这种“承古开新”的创作路径,不仅延续了中华文化的精神血脉,更彰显了古典诗词在新时代的生命力与创造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