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在“道”上 虽缓则必达——诵读经典《道德经》随笔之四十四

志循

<p class="ql-block"><b>尊敬的舒然老师:感恩您的赋能与滋养!</b></p><p class="ql-block"><b> 您真不愧为咨询师、测评师、导师。您面对面,心贴心,手把手,像中医那样,“望、闻、问、切”,把脉问诊,一招一式,一人一策,切中要害,药到病除。</b></p> <p class="ql-block"><b>  那就让我从当初和您讨论普通话说起吧!当时我说,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主席以他那浓厚的湖南口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没有用普通话,殊不知那时还没有国家语委规范;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任洪恩《倒霉大叔的婚事》“月下相会”一折,唱的是豫剧,用的是方言,也没有用普通话,全国巡演6000多场,经久不衰,殊不知那是在特定的语境下。说是讨论,实质是在争!为自己不会说普通话,在找借口和理由,虚荣心,私心杂念在作怪,自己不在“道”儿。我为自己的无知不尊表示道歉!现在看来,在公众场合就要说普通话,讲普通话,推广普通话。现在不管是“河普”(河南话),还是“许普”(许昌话),总是“普”上了。</b></p> <p class="ql-block"><b>  《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6个字,至少有三个层级:初级的“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说,能够用语言表达的“道”,并非永恒不变的终极之道;中级的“道可,道非,常道”,即说好,说不好,符合常理,只要去说,去做就行;高级的“道,可道,非常道”,既承认语言的必要性(可道),又警示其局限性(非常道),引导我们在“说与做”、“知与行”之间保持张力,在玄变中追寻本质。言者不智,智者不言;言传不如身教,行不言之教。三个层级,断句不同,境界不同,有点儿“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味道。真正的“道”体现在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偏执的生活状态中,从“道”的“自然无为”中寻找平衡,不是消极的“躺平”,而是不违背规律地主动适应。</b></p> <p class="ql-block"><b>  最近在读《道德经》的时候,我总感觉:念的是字儿,读的是书,诵的是韵,悟的是道,修的是身心!就像茶道,倒的是水,喝的是茶,品的是味儿,重要的是洗心,活的是人生。生活最美好的样子大概就是脸上有微笑,心中有阳光,人生有追求目标,努力过好自己的日子。不管生活会不会变好,你都要自己变得更好,好不好靠自己,余生很长,活好当下,就像您说的那样:只要都在道上,虽缓则必达。老子曰“夫为不争,故无忧”!肤浅之言,敬请舒然老师点评指教!诚谢书友们!</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