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苍山一飞鹰<div>图片:苍山一飞鹰</div><div>视频:苍山一飞鹰</div><div>美篇号:1751699</div><div><br></div> <h5>达维镇</h5> 四川·达维 下行途中,随着海拔的降低,很快从云雾里驶出,眼前霍然出现的场景让我们大吃一惊,山体植被减少,大片大片的山岩裸露,色彩灰暗,满目苍凉,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山南山北完全两重天呀!<div><br> 没想到,在川西大地的褶皱深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跌落中,夹金山会以如此苍劲的笔触,将宝兴与小金两县分隔于雪线两侧,阳坡牧歌悠扬,草木葱茏,涌动着绿色波浪,阴坡万古玄冰,岩崖突兀,透射着月白冷光。</div><div><br> 拐下一个长长的坡,走到G351国道的尽头,达维小镇就坐落在夹金山北麓这片略显荒凉的峡谷中。<br></div><div><br></div> <h5>达维河</h5> 过桥至达维河(也有人称为沃日河)北岸,左转上G350国道 ,不远即可看见左侧路边平台上矗立着达维会师纪念碑。天突然下起雨来,我们运气不错,在狭窄的路边竟然找到一个停车位,停好车便冒雨兴致勃勃地游览起来。<div><br> 纪念碑似乎与我们在网上看到的不一样,原来的碑座是红色大理石,三面浮雕,高3米,碑身是白色棱柱形,高7米。现在的纪念碑高度差不多,碑体仍为四棱立柱式,但碑顶形状不同,碑身颜色为青色,碑座不是浮雕而是漆画,内容也改为“红军不怕远征难”、“攀越夹金山”和“达维会师”,明显不同。</div><div><br></div> <h5>红军达维会师纪念碑</h5> 庄严而厚重的达维会师纪念碑铭记着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红一、红四方面军在这里胜利会师!<div> <br> 1935年6月12日,红一军团二师师长陈光率领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和红四方面军派出的策应部队九军二十五师七十四团团长杨树华带领的三营,在达维木城沟意外相遇,会合是意料中的事,说意外是因为没想到这么快。</div><div><br></div> <h5>会师纪念碑—翻越夹金山</h5> 中央红军不顾一切地奔着红四方面军而去,在他们刚刚渡过大渡河的时候,红四方面军就派出了迎接部队。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率八十八师及九军二十五师七十四团和二十七师主力,迎着中央红军而来。1935年6月4日七十四团翻越虹桥雪山,占领懋功(今小金)两河口,5日与九军二十七师主力在两河口会合,继续沿抚边河向懋功攻击前进。8日凌晨攻占懋功县城,扫清了中央红军北上之路。8日晚七十四团占领懋功县城以东的达维,接近夹金山的三营官兵与川军遭遇,残酷的冲杀让三营损失惨重,营长陈玉清和64名官兵牺牲, 没能见到即将到来的会师。<div><br> 尽管对会合早有准备,突然相遇还是让两支转战千山万水经历重重困难苦苦寻觅对方的部队有些愣怔,这是狂喜前短暂的停顿,幸福来得太快反而产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平静。不过这种平静维持得很短,继之就以惊人的力量爆发,像洪水冲破堤坝。</div><div><br></div> <h5>会师纪念碑—达维会师</h5> 战士们叫喊着,欢呼着,山呼海啸般奔向对方。多年后杨成武写下回忆文章,发表在1956年的《星火燎原》上,题目叫《翻越夹金山,意外会亲人》,这不是煽情,就是当时最真最切的情感。我们可以跟着将军的文字,重温一下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br><br><h5> <i> 突然山脚下响起一阵枪声,战士们一个个警惕地注视前方,握紧手中武器,准备向前冲杀。<br> 山风送来一阵很微弱的呼声,这声音越来越大,仿佛听见是“我们是红军!红军!”真的是红军?我正在半信半疑,一个侦察员飞奔回来,他边跑边喊:“是红四方面军的同志呀!”“红四方面军的同志来了!”<br> 我们蜂拥而下,同四方面军的同志紧紧握手,热泪夺眶而出,长时间地沉醉在欢乐中。二百多天,一万多里的征战,我们遭遇到的是敌人的层层堵击和想象不到的重重困难。此刻突然和另一红军主力,最亲密的同志会合了,我们怎能不激动!怎能不欢欣若狂!</i><br></h5><br> 那天晚上,四团团长王开湘和政委杨成武躺在床上,兴奋得一夜未睡,他们谈了很多,回忆了过去所经历的战斗、现在的会师和未来的革命。王开湘在遵义会议时接替耿飚成为四团团长,作战勇猛,善使斧头,在飞夺泸定桥和后来的腊子口战斗中立下汗马功劳,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后染上伤寒,这位“斧头将军”在病痛带来的昏乱中开枪自杀,没能看到未来。<div><br></div> <h5>达维会师桥</h5> 站在纪念碑处向山坡下望去,达维河水碧波滚滚,一座小木桥安静地卧于水面之上。这座建于民国初年的伸臂式木桥,长度只有13.6米,宽2.8米,却承载着太多的倾诉,面对终日喋喋不休的河水,它依然保持沉默不语。<div><br> 人们在桥头立下石碑,上书“达维会师桥”。一条栈道从桥头弯曲向上,与翻越夹金山的小道相连,当年中央红军就是从那里飞奔而下,与跨过小桥的红四方面军会合,在漫长的征途中前方第一次出现的不是险山恶水,也不是重重围堵,而是自己的亲人。</div><div><br> 如今达维会师桥头广场建起会师纪念地,我们在这个叫做木城沟的地方漫步徜徉,反复走过狭小的达维会师桥,不知这里是否还留有红军战士欢快轻畅的脚步,达维河里是否还流淌着他们喜极而泣的泪水。</div><div><br></div> <h5>达维会师桥</h5> 1935年6月17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率中央纵队顺利翻越夹金山进入达维,二十五师师长韩东山率部列队欢迎。当晚在达维喇嘛寺前的开阔地上,举行了两军会师联欢会。<div><br> 联欢会由周恩来主持,毛泽东和朱德先后讲话。随后演出开始,庆祝会一直持续到深夜。听说已经会师的消息,时任中央宣传部长的陆定一兴奋不已,突击创作了《两大主力会合歌》,刊登在6月15日第二十一期红星报上,联欢会让这首歌从此唱响。<br><br><h5> <i>两大主力军邛崃山脉胜利会合了<br> 欢迎红四方面军百战百胜英勇弟兄<br> 团集中国苏维埃运动中心的力量,唉<br> 团集中国苏维埃运动中心的力量<br> 坚决赤化全四川<br><br> 万余里长征经历八省险阻与山河<br> 铁的意志血的牺牲换得伟大的会合<br> 为着奠定赤化全国牢固的基础,唉<br> 为着奠定赤化全国牢固的基础<br> 高举红旗往前进<br></i><i> </i></h5></div> 达维喇嘛寺,初为雍忠苯教寺庙,清乾隆年间改为格鲁派寺庙,寺庙为四合院布局,其中山门建筑为汉藏结合风格,两层平顶建筑,上为歇山顶,正殿为石木结构。毛泽东等领导人在达维曾居住于此,1935年被国民党烧毁,1938年重建。<div><br> 我们步行一公里多,来到山上的达维喇嘛寺,门前正在施工,庙门紧闭,只得遗憾离开。</div><div><br></div> <h5>夕照达维</h5> 四川·小金 沿G350国道向西到小金县城30公里,这段路也叫中国熊猫大道,离县城还有7公里的地方,是达维河和抚边河的交汇处,达维河由东向西,抚边河由北向南,两条河流汇合后为小金川,流入大金川,成为大渡河的上游。<div><br> 交汇口最明显的标志是一座白塔,经幡彩旗飘扬,典型的藏族风格。左手边的达维河上有座铁索桥叫“猛固桥”,以前没有公路桥,猛固桥就是进入懋功(今小金)的咽喉要道,1935年6月18日李先念率部在此迎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进入懋功县城。</div><div><br></div> <h5>白塔(两河交汇处路口)</h5> 我们绕着猛固桥转了一圈,10根铁索高高悬于河水之上,长25米多,宽不足2米。桥两头均有桥头堡,一边匾刻“猛固”二字,另一边刻有“长平”二字。整座桥看起来虽显陈旧和破败,但威势和气派不减。红军多次占领懋功,战斗的焦点都是这座桥。<div><br> 有趣的是,下了车就有一只流浪狗跟着我们,小狗体型不大,毛很长,看不清它的脸,不声不响只是默默地跟着,我们过马路它也过马路,我们上山它也上山,始终不离不弃。</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猛固桥</span></p> <p class="ql-block"> 登上白塔可以看见横跨抚边河的马安桥,同样为铁索桥,两头桥头堡,看上去几乎与猛固桥一样。桥头堡的匾刻分别为“马安”和“龙伏”,有人写成“马鞍桥”与此不符。原先这两座桥均为木桥,1932年由民众募捐集资建为铁索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过桥准备开车去小金县城,小狗仍在车外看着我们,我给了它一块面包,它嗅了嗅,没有吃,转身走了。它一定对我们很失望,我只能在心里告诉它:对不起,我们也在路上,离家很远,没有条件带着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马安桥</span></p> 小金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南端,因小金川得名,旧称懋功,所以历史上红一、红四两方面军会合也称为懋功会师。我们开着车,很快进入这个位于狭长河谷中的小城。<div><br> 红军会师广场处于城中心位置,广场雕塑为两根红色碑柱,柱前两位红军铜像,手拉手举拳挥枪庆祝的造型,碑座有胡耀邦题“懋功红军会师纪念地”,侧面为攀登雪山和藏族同胞欢迎红军的浮雕,碑后刻有杨成武的回忆文章《翻越夹金山,意外会亲人》。这座会师纪念碑与以前看到的不同,应是近年新建。</div><div><br></div> <h5>懋功红军会师纪念地</h5> 两位红军铜像应是分别代表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但无法分辨哪一位是红一方面军的,哪一位是红四方面军的?其实两支部队当时区别还是挺大,中央红军长途行军打仗,十分疲惫,武器简陋装容不整,连军帽都要小一些,不像红四方面军的大檐帽,所以官兵私下里称中央红军为“小脑袋”,红四方面军为“大脑袋”。<div><br> 尽管如此,两支部队会合十分融洽,像久别重逢的亲人一般。徐向前特地派出了一个炊事班,红四方面军拿出最好的食物招待中央红军,还准备了大量的礼物,如毯子、衣服、毛巾、鞋袜等,甚至还给中央红军补充了1000来人。中央红军也号召每个战士准备礼物,去会亲爱的弟兄,他们没有物品,就把钱拿出来作为礼物送给红四方面军。</div><div><br></div> <h5>懋功同乐会旧址</h5> 只有2万人的小县城,一下来了这么多红军,显得有些拥挤,红军与群众在营盘街校场坝、四方台子、城隍庙到处举行联欢,又让小城充满了欢笑。我们来到天主教堂,这里是中央领导居住办公的地方,也是红军懋功同乐会旧址。<div><br> 天主教堂紧挨红军广场,由法国传教士佘廉霭于民国8年(1919年)组织兴建。整座建筑用砖、石、木作原料,中式结构西式造型,坐西向东,四合院布局,保存完整。1935年6月21日红一、四方面军在这里举行团以上干部同乐会,到会者超过千人,盛况空前。</div><div><br></div> <h5>天主教堂</h5> 会上两方面军干部笑谈过往战绩,现场气氛欢快。博古和朱德代表中央和总政治部讲话,接着便是五大碗的会餐,会餐以后晚会开始。<div><br><div> “火线”剧社的小同志唱歌跳舞,接着与“太阳”纵队(中央军委纵队代号)的名角表演《十七个》,此剧讲述了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十七勇士的故事。边章五表演的京调和李伯钊表演的跳舞都博得了热烈掌声,最后“猛进”剧社表演《破草鞋》,这出由黄镇等人创作编排的独幕讽刺喜剧,反映红军巧渡金沙江,敌人追到江边只捡到几双红军留下的破草鞋,诙谐幽默令人捧腹,把晚会推向高潮。</div></div><div><br></div> <h5>教堂内</h5> <h5>同乐会</h5> 教堂内桌椅摆放整齐,贴着标语,拉着横幅,依稀还是当年的模样,很有代入感,让我们仿佛也听到了歌声掌声,像当年的小城一样陷入欢乐的海洋。<div><br></div> <h5>俯瞰小金县城</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达维会师</span></p> <h1><i><font color="#ff8a00">(未完待续......)</font></i></h1><div><i><font color="#ff8a00"><br></font></i></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4月</h3> <h1>附图:</h1> <h5>达维会师纪念地</h5> <h5>达维会师桥留影(1)</h5> <h5>达维会师桥留影(2)</h5> <h5>达维会师桥留影(3)</h5> <h5>达维烈士陵园</h5> <h5>小金县天主教堂</h5> <h5>天主堂领导人居住旧址</h5> <h5>天主教堂内景</h5> <h5>会师互赠</h5> <h5>小金红军会师广场一角</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