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什么?他在《出师表》中说得很明白:“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当时蜀国是三国中地盘最小,力量最弱的,所以兴复汉室,只能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口号,其实蜀国能保住自己就不错了,能否兴复汉室,也许诸葛亮自己都没有把握。北伐中原,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打仗就是烧钱,诸葛亮六出祁山,加上后来的姜维九伐中原,劳而无功。但消耗了蜀国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有很多名将战死沙场。以至于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假如诸葛亮没有北伐,蜀国一定会结盟东吴,和东吴关系修好。有人说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消耗魏国,可蜀国是弱国,和强国拼消耗,能拼得过吗?。 </p><p class="ql-block"> 如果诸葛亮没有北伐,蜀国和魏国都可以修养生息,至于那国经济发展得更好,除了看地盘,还要看人。陈寿的《三国志》这样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整个三国几乎没有人的内政超过诸葛亮。诸葛亮在蜀国积极改革后,蜀国的经济会较快地发展,而当时的四川是天府之国,是比较富裕的地方。如果诸葛亮没有北伐,诸葛亮会成为管仲那样的经济学家。管仲治理的齐国地盘很小,但齐国不是照样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吗?</p><p class="ql-block"> 假如诸葛亮没有北伐,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富国强兵上,在军事上实现富国强兵,积极防御的政策,魏国想攻破蜀国,也不是容易的。即使敌人今日进入蜀国,蜀国军队也可以利用多山的地形,和敌人周旋,把敌人消耗,然后消灭。国家富强了,人民安居乐业。那么,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大清朝后期,政府腐败,人民贫困。八国联军攻进来,普通百姓表情麻木,无动于衷。老百姓的爱国热情也是国家的软实力。</p><p class="ql-block"> 蜀国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后来,邓艾攻入蜀国的时候,蜀国的军事防备十分松懈。就是这样,邓艾的军队是裹着毛毯滚下悬崖,伤亡十分惨重。这个例子也从反面说明了,蜀国要是实行富国强兵,积极防御的策略,在可能的情况下,向周边发展。如果这样,保住自己的国家还是有可能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政治口号,保住自己才是最现实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