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历史,放眼世界——教师发展中心退教协温州一日游

楠溪江

<p class="ql-block">  为重拾教育情怀,探寻教育发展,促进人文交流,永嘉县教师发展中心退教协组织30多位退休老教师,于2025年4月23日赴温州瓯海区,进行考察研学旅行活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站 永嘉祖庭头陀寺(永嘉中学创始地)</p> <p class="ql-block">  头陀寺,旧称密印寺,位于温州市瓯海区南白象镇头陀山麓,傍山而建,“山锐而顶圆,下瞰诸山,如老僧趺坐说法,”故号。头陀寺傍翼吹台,右眺大罗,峰峦遥挹海国之风,岭村近称云霓之润,林无猛兽,谷有鸣禽,景色幽绝。</p> <p class="ql-block">  寺院有1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唐代高僧玄觉( 665 -713 )曾栖迟于此。于后汉乾佑( 948 - 950 )年间正式建寺。历经宋元至明重建。清代有谛闲、晓柔诸法师,先后于寺中建树法幢。头陀寺被尊为佛教禅宗永嘉玄觉大师的祖庭,影响深远。1997 年底,从斯里兰卡请得佛陀舍利,创佛舍利自锡兰东传中国第一例,并建造舍利殿供奉之。</p> <p class="ql-block">  头陀寺寺宇宏敞巍峨,“地广数十亩” (约5.2万平方米)。全寺为五进合院式木构建筑,总建筑面积达 6000 平方米 。头陀寺被列为温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开放寺院。</p> <p class="ql-block">  下车走向寺院,首先是一组建筑在牌楼外面的一组照壁,它面对寺院,起到屏障的作用。进牌楼,见到的是放生池,形状如弯月,故池名宝月池。池水引自山上的泉水,水源不断,寓意佛法久住法水长流。走过放生池,就来到头陀寺正门。</p> <p class="ql-block">  第一进山门,门上的头陀寺匾是前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所题。山门内即为天王殿,天王殿左右为慧聚楼和五观堂。</p> <p class="ql-block">  第二进前殿即为祖殿,祖殿内供奉的是永嘉大师,又称玄觉大师,后世有称其为元觉乃因避清圣祖康熙皇帝之名讳(帝名玄烨)故称师为元觉。祖殿殿门的对联,是清代钱伯吹撰写:偈说无生,问门外流水知否;花拈微笑,参西来大意何如?前殿左畔有碑亭一座,为方形歇山顶式,内立清顺治十七年(1660)《重修头陀密印禅寺碑记》。祖殿后两侧厢房为云水楼和雨花堂。</p> <p class="ql-block">  第三进正殿为大雄宝殿,正殿内正中间供奉着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两旁立着的分别是阿难尊者和迦叶尊者。佛像是由印尼的香樟木雕刻而成,香味清远,也代表了佛法中的戒定慧真香。大雄宝殿左右两侧分别是客堂心印楼、行愿楼药师坛城。</p> <p class="ql-block">  第四进首先是“五根五力桥”(在佛学中,五根是指信根、念根、精进根、定根和慧根,而五力则指信力、念力、精进力、定力和慧力)。左右两侧分别是伽蓝殿和三圣殿。</p> <p class="ql-block">  第五进后殿万佛楼。万佛楼共有三层,第一层是三昧书屋,以现代禅意风格为主,内设书吧、茶吧以供来往信徒朝圣之后休憩之所,信徒义工可以在此品尝论道阅读经典开启人生智慧;第二层为妙智讲堂,每月有法师或者老师在此开设讲座,弘扬佛法经典以及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信众义工综合文化素质,以更好的文化品质服务来往的十分善信;第三层为藏经楼,涵藏了佛教三藏十二部的经典,为僧众及对佛法深入者提供阅藏的平台。</p> <p class="ql-block">  万佛楼的侧后方,还有禅堂。禅堂是明代建筑风格,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使用面积约350平方米。禅堂是木质材料为主,是由印尼的菠萝格和黄花梨构成。可惜没有开放,我们无缘参观。</p> <p class="ql-block">  走遍了寺院,我们还是没有看到学校的痕迹。我们在卢松凤老先生的带领下,在山门外的左侧,终于找到一幢掩藏在角落里的教学楼。据介绍,这里曾是浙江省永嘉中学的始创地,也曾是温州警校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别小看这不起眼的地方,曾经的永嘉中学,其教学质量名列温州榜首,办学经验被《人民教育》刊文介绍,引起了全国轰动。附原永嘉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徐耘天先生撰写的文章,供参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新中国成立后永嘉县办的第一所公立中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徐耘天</p><p class="ql-block">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因行政区域变迁,永嘉仅留1所私立济时初级中学,在校生95人,教职员10人。1952年秋,中共永嘉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梧埏白象乡头陀寺古刹创立一所公办中学,定名永嘉中学。永嘉中学首任校长由时任永嘉县人民政府县长谢用佐兼任,主持日常校务工作的副校长是毕业于厦门大学的教育名家陈求学。他们敢于担当,务实做事,在县委的领导下,白手起家,把学校办得朝气蓬勃,蒸蒸日上。</p><p class="ql-block"> 据《永嘉县教育志》载:“1952年秋,县财政拨款40.1万元,占当年县财政支出的63.9%,为历史最高点。”学校用这笔钱,兴建了一幢有20个教室的教学楼,并把寺院僧房等改建成寝室及其他辅助用房(与温州工农干校合用)。当年春秋两季,学校招收了13个班级,共727个学生。其中工农子弟约占70%,城市贫民约占20%。这些学生家庭经济都较为困难。第一学期如期入学的学生仅半数,有的学生只带二三元钱来校注册。学校根据学生实际困难,同意部分学生可以分期交费,伙食自理。这样700多个学生才陆续到校,开学一周后才开班上课。由于学生全部住宿,开始时有300名学生自理伙食,每逢周六要请假回家挑粮取菜,因而学生的缺课现象很严重;伙食自理的学生,一般吃得很差,造成营养不良,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学生也无心学习,第一次月考,不及格的竟占半数之多。学校领导和教师也都为此焦虑。于是,学校教师和工农干校学员主动筹款600元及一批衣物赠送给困难的学生;同时向温州专署、永嘉县委和县政府汇报。地、县领导当即指示学校组织学生从事课余劳动生产以解决困难,并批准就近拨给学校40多亩田。从此以后,“一面读书、一面劳动”就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辛勤劳动,勤奋学习,艰苦朴素”,成了这所学校的校风。</p><p class="ql-block"> 1952年秋到1953年暑假,学校13个班级,平均每班种田2亩左右。学校安排学生每周课余参加二、三节课的劳动课。这一年,共收入稻谷3万余斤,每亩平均产量达800余斤。到了1954年夏收时,平均亩产超过900斤,较当地农田亩产约多200斤。他们种的萝卜有七斤重一个,马铃薯有半斤以上的。这些收入,除缴农业税扣除生产成本及再生产的资金外,其余全部分配给学生。从1953年开始,学校还办起了养猪场,一般养30—50头,最多时曾养过60余头。养猪所得,以20%作为奖励养猪小组的同学,其余全部用作改进学生伙食。据当时的学生回忆,那时每天只需八分钱的菜金,不但可吃到新鲜的蔬菜,每周还能吃上一、二次肉。</p><p class="ql-block"> 1953年暑期,永嘉县委将学校附近的20亩机动田拨给学校,学校发动全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力更生,建造运动场。1954年暑期,位于学校前面的温州农校迁往台州黄岩,县委又批示将农校校舍,共计有20个教室、10个教师宿舍、1个篮球场等划归永嘉中学,并将50多亩校田亦归该校,供学生课余劳动之用。这一来,学校劳动生产的规模更大了,可耕种土地达80余亩。学校建立了粮食作物区、果园区、蔬菜区、经济作物区、苗圃区等,从事多样化的生产劳动,从播种到收获,全由学生自己动手。除了校内田间劳动外,同学们还经常组织义务劳动,如花了一万多工把20亩梯田辟成操场,筑成了一条100多米长的“共青团路”,他们还和白象第一农业社建立了联系,帮助农民改进生产技术。</p><p class="ql-block"> 自1956年起,为使课余劳动更好地和教学结合起来,学校专门成立了园地管理小组,由教导主任和生物教研组长负责,根据教学需要,制订了全年生产实践计划,统一安排各班级的生产实践时间;同时指定几名专职教师注意将科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p><p class="ql-block"> 经过几年的勤工俭学活动,永嘉中学得到了发展。1956年增办高中,招收4个班224名学生,学校成为拥有26个班级1400多名学生,91名教工的完全中学。学生在长期的劳动中,养成了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好品质,学到了生产技术和劳动本领。学校也摸索出一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路子。《人民教育》(1957年第9期)发表《一面劳动,一面读书——永嘉中学几年来组织学生课余劳动的经验》的长篇通讯报道。《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予以转载,并组织专题评论。1958年3月7日,《浙江日报》发表《走永嘉中学的路》的社论,号召全省学校向永嘉中学学习。《社论》指出:“这所学校的路完全走对了。是教育和生产相结合的典范,是办好社会主义学校的榜样。全省各地学校应该以永嘉中学为师,走它所走的道路。”同月,共青团浙江省委在永嘉中学召开勤工俭学现场会。永嘉中学一时名闻天下,来校参观的络绎不绝,越南和朝鲜的一些学校亦来信要求介绍经验并赠送礼物,并与校中的一些班级结为“友好班级”。这一切,都给全校师生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坚定了他们走勤工俭学之路。</p><p class="ql-block"> 在抓好勤工俭学的同时,学校致力于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带领师生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各科均根据各自的特点,结合实际,确定专题,进行研究探讨,并开展“一条龙”竞赛。同时,学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总结推广教学经验,还与温州一中开展挂钩竞赛,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1959年,首届高中毕业生186人参加高考,95%以上被大专院校录取,其中不少学生考取全国重点大学。1960年,第二届高中毕业生86人参加高考,亦有95%被高等院校录取,高考成绩超过温州一中,为温州市榜首。1961年,第三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名次仍列温一中之前,为全市之冠。因此,来校取经学习的更为频繁,群众反映“永嘉中学出来的学生在学习上是模范,在工作上也是骨干,在劳动上是能手。”</p><p class="ql-block"> 1958年8月,永嘉县县址从温州九山迁到上塘,永嘉县瓯江以南的梧埏等四个区,划归温州市管辖,永嘉中学随之改为温州十中;次年2月,因“勤工俭学”闻名全国而改名为“温州市勤俭中学”。1969年9月,学校被温州市革委会撤消,校舍改为医院,教师全部下伸到公社中学任教。全国勤工俭学的一面红旗,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消逝了。对此,国内外校友无不痛心疾首,教育界同仁无不扼腕叹息。但勤中精神,千古不泯;永中业绩,史上留痕。1958年毕业于该校的现军旅作家陈惠方,曾饱含激情地写道:“勤中,你是我精神上的圣殿,心目中的净界,力量的源泉,指路的明灯!啊,勤中,我真的好想你!” </p><p class="ql-block"> “永中”自创办至“勤中”被撤消,历时十八年,高初中毕业生达4051人,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中不少人成为党政军领导干部,科技教育界专家、教授和工商巨子。中国科学院院士金振民、发明家叶挺镐、解放军画报社社长林庭松、法国著名眼科专家张剑博士、全国劳动模范“养猪大王”朱明春、医学科学家方福德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二站 国际教育特色温州肯恩大学</p> <p class="ql-block">  温州肯恩大学,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由温州大学与美国肯恩大学合作创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大学,是中外合作大学联盟成员。</p> <p class="ql-block">  温州肯恩大学后勤部魏立涛副主任的热情接待,并亲自全程带领我们参观考察。</p> <p class="ql-block">  温州肯恩大学,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由温州大学与美国肯恩大学合作创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大学,是中外合作大学联盟成员。</p> <p class="ql-block">  温州肯恩大学位于瓯海区丽岙街道,由吹台山三面环绕,校门向南敞开,丽塘河自西向东流淌于校园南侧,校园背山面水,风景优美。校园规划用地3000亩,校园规划设计结合山水温州的地貌,融入中国园林的意境。其中,一期建设用地1056亩, 校园一期建设用地整体规划,以“人车分流,步行优先”为设计原则,引入海绵城市的生态概念,将校园、公园、家园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  校园建筑体现“中式布局,西派建筑”的设计理念,融合东西方文化理念,打造生态化、智能化、开放式校园。各项目的建筑设计分别通过国际招标的方式,委托国内外知名建筑师设计,建筑风格强调多样性与创新性,建筑形态充分反映各建筑的不同功能和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多元化的氛围中成长;除建筑本身,建筑之间形成各类不同层次的户外公共空间,例如:景观庭院、硬质广场、休闲绿地等,为学生提供除教学楼和宿舍以外可供学习交流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温州肯恩大学办学历史不长,2006年5月,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关心推动下,温州大学和美国肯恩大学正式签约,决定合作创办温州肯恩大学;2011年11月16日,国家教育部批准温州大学与肯恩大学合作筹备设立温州肯恩大学;2014年3月31日,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温州肯恩大学。但十年内,发展快速,学校设有5个学院,开设经济学、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和艺术学等7个学科门类18个本科专业、8个硕士专业、1个博士专业,本硕博在校生4500余人。学校有中外教职员工约520名,其中专任教师222名,来自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0%为外籍人士。此外,学校引进长江学者讲席教授(B类人才)1人,“西湖友谊奖”获得者(C类人才)2人,D类人才7人。</p> <p class="ql-block">  温州肯恩大学,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中外合作高校之一,为温州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三站 温州山根艺术村</p> <p class="ql-block">  山根音乐艺术小村位于温州市瓯海区茶山街道,是典型的江南古村落,总面积613亩,核心区174亩,总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山根村2016年被纳入瓯海区城中村改造,但因山根村保留较多明清时期的建筑,不像温州其他城中村改造那样全部推倒重建,而是通过“旅村融合”、“拆整融合”的改造新方式,以文化旅游、商业休闲、音乐艺术、创业办公和设计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设计创意民宿、精品酒店、音乐艺术街区、大学生创业联盟、设计联盟五大区块及其它公共设施,成为温州“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都市休闲文旅标志性小村,一个没有围墙的“世外桃源”。山根音乐艺术小村入选2021年度浙江省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最佳实践案例,被评为2021浙江最具人气夜间文旅消费目的地,入选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成为全省单项试点,被省文旅厅认定为创建级文旅融合IP,作为实例在人民日报刊登。</p> <p class="ql-block">  山根村由温瑞塘河分为南北两部分,东部为村落主体,呈现出浙南村镇特色;西部面向外河道,水域宽阔;南部背靠帆游山和茶山。山根音乐艺术小村保留着美学价值较高的建筑,多数为浙南50年代和70-80年代风格,有部分百年老建筑,如清末的老屋和残破的砖石门,具有当地建构特色的蛮石墙砌小屋和教堂。河水绕进村落中,村口、水头、巷口的村落体验,呈现典型江南水乡的灵秀之气。</p> <p class="ql-block">  山根音乐艺术小村临近温州主城区,毗邻温州高教园区和温州乐园,紧靠沈海高速温州南出口,景区主入口与西入口配置多个停车场。景区虽有检票入口,但没有收取门票费用。</p> <p class="ql-block">  山根艺术村,曾经火了温州,老幼妇孺纷至沓来。三年疫情后,目前比较寂静。然,闹中取静,更是休闲康养的理想所在。山根欢迎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