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法源寺始建于唐贞观十六年(645年),建成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是唐太宗李世民为追荐阵亡的爱国将士而建。《元一统志》载“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及高宗上元二年东征还,深悯忠义之士殁于戍事,卜斯地将建寺为之荐福。则天万岁通天元年,追感二帝先志,起是道场以悯忠为额”。</b></p> <p class="ql-block"><b> 法源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法源寺前街7号,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刹之一。“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1400多年来,随着历史的更迭,几度更名,初名悯忠寺后名开元寺、顺天寺、大悯忠寺、崇福寺等。法源寺为清雍正皇帝赐额,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整修法源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亲临并赐御书“法海真源”匾额。</b></p> <p class="ql-block"><b> “唐悯忠寺故址”石灯,立于法源寺寺前广场。以前法源寺前有低矮民居、杂乱棚户,2003年,宣武区(现为西城区)政府斥资搬迁整治,辟为园林绿地,并立石灯以标示大悯忠寺故址,既增景观,又续文脉。</b></p> <p class="ql-block"><b> 寺院山门对面建有一字影壁,壁题“南无阿弥陀佛”,为住持一诚长老所题。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阁、毗卢殿、观音殿、藏经楼等,均为清代古建筑。1956年,中国佛学院在法源寺成立;1963年作为“亚洲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佛教徒会议”会址;1980年鉴真大师像回国,在法源寺巡展10天;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佛教重点寺院;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山门,为三座门形式,中间为正门,歇山顶,筒瓦屋面,门前一对石狮。两侧门为悬山顶调大脊,筒瓦屋面。山门两侧建有八字影壁。</b></p> <p class="ql-block"><b> 山门内两侧建有钟鼓楼。</b></p> <p class="ql-block"><b> 钟楼前后,立有十余通历代石碑,另有一方信众捐赠的硕大的“天下至尊,招金金石”。</b></p> <p class="ql-block"><b> 天王殿右侧门,悬挂“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博物馆”标牌。</b></p> <p class="ql-block"><b> 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檩,硬山顶调大脊,筒瓦屋面。殿内正中供奉着弥勒菩萨化身的布袋和尚铜像,为明代制作,像高1.12米。两侧为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四大天王塑像。</b></p> <p class="ql-block"><b> 天王殿后是韦驼殿,内供明代所铸护法神韦陀铜制坐像,像高1.7米。韦陀坐像两侧有明代铜铸四大天王像,均高1.2米。两侧楹联为:“护法安僧亲受灵山嘱咐;降魔伏怨故现天将威风”。</b></p> <p class="ql-block"><b> 大雄宝殿,为第一进院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七檩,歇山顶,筒瓦屋面,前出抱厦三间,殿前有砖石月台。门前楹联为:“法海涵空普滋万类深见灵缘浩渺;源头玉宇统摄三千且瞻佛日辉煌”。</b></p> <p class="ql-block"><b> 殿内正中供奉着华严三圣,即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三圣造像为明代制作,木胎贴金罩漆。正中的毗卢遮那佛端坐在须弥座上,像高2米,后有光环,通高3.97米。文殊、普贤菩萨分立两旁,像高2.14米。大殿两侧为十八罗汉坐像,像高约1.35米,木胎贴金,为清代制作。</b></p> <p class="ql-block"><b> 乾隆皇帝于乾隆九年(1744年)为法源寺御书一部《心经》,镌刻成碑,立于大雄宝殿之前。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又拨帑大修,竣工后来寺中瞻礼,即兴赋诗:“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沧桑已阅久,因革率难穷”。并亲笔御书“法海真源”四字匾额,赐予法源寺。现匾额高悬于大雄宝殿(为文物保护不能拍照,借用寺内宣传橱窗中的一张图片)。</b></p> <p class="ql-block"><b> 大雄宝殿殿前砖石月台两侧立有石碑6通。东侧三通分别为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雍正帝亲自撰文的“御制法源寺碑”、明正统十年(1445年)的“颁崇福寺大藏经敕谕碑”、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的“重修崇福寺碑”。</b></p> <p class="ql-block"><b> 西侧三通分别为明正统七年(1442年)“敕赐崇福禅寺碑”、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的“敕赐崇福禅寺碑”、清乾隆九年(1774年)由乾隆帝亲自御书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碑”。</b></p> <p class="ql-block"><b> 悯忠阁,原为“观音殿”,为第二进院正殿,又称“悯忠台”,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呈方形。此殿台基较高,据传为悯忠寺正殿台基座,台基四周有砖砌护栏。外墙以十二柱为架,室内以十二柱支撑。门前楹联为:“悯公难忆神州昔日总尘劫;忠臣常颂华夏今朝尽和谐”。</b></p> <p class="ql-block"><b> 悯忠阁内,保存着法源寺历代石刻、经幢等,犹以《无垢净光宝塔颂》、《悯忠寺藏舍利记》、《承进为蔍福禅师造陀罗尼经幢》、《燕京大悯忠寺菩萨地宫舍利函记》较为珍贵。</b></p> <p class="ql-block"><b> 现悯忠阁正面供奉地藏菩萨,背面供奉观音菩萨,室内还有法源寺三绝之一的滴水观音铜像。</b></p> <p class="ql-block"><b> 悯忠阁殿外山墙嵌有清代翁方网复制的唐“云麾将军碑”残柱基,以及《法源八咏》、《心经》等碑刻,是研究佛学和法源寺历史的重要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毗卢殿,为第三进院正殿,又称“净业堂”,面阔三间,前出廊,硬山顶调大脊,筒瓦屋面。东西配殿各三间。</b></p> <p class="ql-block"><b> 毗卢殿内供奉以毗卢遮那佛为主的“五方佛像”。门前楹联为:“常清常净性海无波帆正满;不去不来心头有愿月已圆”。</b></p> <p class="ql-block"><b> 殿内供奉的毗卢遮那佛铜像为明代制作,是从他处移放至此。因殿堂高度不够,将地面下挖了几十公分才得以安放。五方佛共分三层,下层为千叶莲瓣巨座,每一莲瓣镂一佛像;中层为面向东、南、西、北的四方佛;毗卢佛位居最高层。据说毗卢佛是按照明万历帝的母亲李太后的形象所制作。</b></p> <p class="ql-block"><b> 观音殿,即原大悲殿,为第四进院的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七檩,硬山调顶大脊,筒瓦屋面,后接悬山卷棚顶抱厦一间。</b></p> <p class="ql-block"><b> 观音殿内供奉明代制作观音铜像,殿内悬挂“存诚”匾额,为清康熙帝御笔,落款为“康熙丁巳夏日书”,康熙丁巳即康熙十六年(1677年)。据说这块匾额是康熙帝赐给该寺第六代住持授玺法师的。</b></p> <p class="ql-block"><b> 藏经楼,位于第五进院,楼高二层,面阔五间,两卷勾连搭屋面。楼后部两侧建有转角楼与配殿相连。</b></p> <p class="ql-block"><b> 藏经楼现为“历代佛造像展室”,陈列自东汉至明清历代佛造像精品数十尊,各具神韵,尤其是明代木雕佛涅槃像,长约10米,是北京最大卧佛。现暂未开放。</b></p> <p class="ql-block"><b> 禅堂,是佛教寺院中专供僧人集体坐禅修行的场所,也称为僧堂或般若堂。其核心功能是通过止观禅修、参话头等方法帮助修行者断除烦恼、开悟见性。法源寺的禅修班即设在禅堂。禅堂的楹联为:“禅展宗风法门不二;堂开觉路妙谛宜参”。</b></p> <p class="ql-block"><b> 祇园,是“祇树给孤独园”的简称,梵文的意译。相传释迦牟尼成道后,乔萨罗国的“给孤独长者”用黄金购置舍卫城南祇陀太子园地,建筑精舍,请释迦说法。祇陀太子奉献园林内树木。后来“祇园”称为佛寺代称。祇园门前楹联为:接十方法炬选佛场中每结莲台之座;迎三界菩根散花室里常流福慧之泉”。</b></p> <p class="ql-block"><b> 五观堂,即斋堂、过堂饭,是吃饭用膳的地方。出家人吃饭有一定的规矩,过堂饭是中国汉传佛教寺院生活方式之一。上斋堂用餐,又称上堂、赴堂。依据常规,用餐时自方丈到沙弥,全体皆到斋堂用餐,即“过堂饭”。五观是佛教中的五种观,用膳时要想到“粒米大于山”。五观堂前楹联为:“粥去饭来莫把光阴遮面目;钟鸣板响常将生死挂心头”。</b></p> <p class="ql-block"><b> 石香炉, 位于悯忠阁前的石质香炉,造型大气,雕刻精美。据说是法华寺的住持僧送给法源寺的。</b></p> <p class="ql-block"><b> 渎山大玉海,此“渎山大玉海”是仿照北海琼华岛(现在团城)的渎山大玉海制作的石质大玉海。据说,乾隆皇帝发现元代渎山大玉海时,大玉海正被宦官们放在西华门外真武庙里用来腌咸菜。乾隆帝遂命将大玉海请回,又命工匠仿制了一尊石质大玉海,留给真武庙的道士们继续腌咸菜。后几经辗转,石质大玉海最终落户法源寺。</b></p> <p class="ql-block"><b> 法源寺内环境清幽,古建筑、古树木、古文物,无一不是国之瑰宝。行在寺中,禅意袭人。虽处闹市之中,却无一丝嘈杂,不愧为礼佛修行之胜地。</b></p> <p class="ql-block"><b> 本文图片拍摄于2025年3月10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