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时代洪流下纺织女工的悲欢人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读长篇小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郭家大院的姑娘们》随感 </b></p><p class="ql-block"> 文/翟红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红利的长篇小说《郭家大院的姑娘们》,由阳春白雪团队在喜马拉雅平台倾情演播以来,短短两个多月,播放量就达60多万。纺织城人听到了自己父母辈开荒拓野,建设祖国的往事,心潮澎湃;纺织城周围的人听到了新中国纺织业发展史在小说中再现,倍感亲切。这部以纺织工业为题材的作品,通过郭家七个姑娘悲欢离合的人生故事,生动地再现了时代洪流中普通百姓的奋斗和挣扎、辛酸和坎坷。杨红利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丰富的社会图景、丰满的人物形象、震撼的悲剧力量,给人以强烈的心灵冲击,将听众的心牢牢抓住。</p><p class="ql-block"><b> 一、独特的女性视角《郭家大院的姑娘们》最显著的特色之一是其独特的女性视角。</b></p><p class="ql-block"> 作者杨红利作为女性作家,对女性的心理、情感和命运有着天然的敏感与深刻的理解。在书中,她以细腻温婉的笔触,勾勒出郭家七个姑娘的个性与命运,使她们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 普通女性的生活无非围绕着工作、婚恋、饮食男女、生儿育女等,作者就是在这些生活的琐碎中,对郭家大院的七个姑娘的情感、心理进行着真实而细腻的描写,使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也使生活的沉重感让听众感同身受。</p><p class="ql-block"> 郭慧珍与伊万诺维奇异国恋的甜蜜浪漫,因中苏交恶而被迫分割两地的刻骨思念;郭慧川孩子无人照管的心酸,孩子挨个生病的一地鸡毛,丈夫重病后独立支撑的艰辛困苦;郭慧月因为住房紧张,不能有正常夫妻生活导致的家庭悲剧;郭慧云独生子插队意外死亡的致命打击;郭慧玲因生了两个痴傻儿,被生活重担压垮的悲惨结局;郭慧利因丈夫在“五七干校”被冤自尽的孤苦无依;郭慧煜和丈夫因爱成恨,杀夫毙命的凄惨命运。这些基于女性情感生活、家庭生活的故事,叙写得细腻婉转、扣人心弦,让听众唏嘘感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这种女性视角的运用,不仅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女性在工业社会中的生存状态,也打破了传统工业题材作品中男性主导的叙事模式,为女性在历史与社会中的地位与价值提供了新的诠释。</p><p class="ql-block"><b> 二、丰富的社会图景</b></p><p class="ql-block"> 《郭家大院的姑娘们》以郭家大院七个姐妹的人生轨迹为线索,勾勒了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纪末,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与普通百姓命运的跌宕起伏。小说中的人物被时代的洪流冲刷,摔打、毁灭、新生,展现了丰富的社会图景和百姓生活,既具有文学的想象力与艺术感染力,又不失历史的真实感与厚重感。</p><p class="ql-block"> 开明乡绅郭昆仑,德高望重,在建国初支持纺织厂建设,把自家的一口井和数亩地无偿捐献给厂区,但是在文革中却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批斗致死,恓惶埋葬;建国初苏联专家帮助我国建设纺织厂,伊万诺维奇与郭慧珍产生恋情并在组织撮合下结婚,后又因中苏交恶被迫分隔两地,郭慧珍还背上了“里通外国”的罪名;郭省五是建设纺织厂的功臣,一直任厂长,当轰轰烈烈的文革运动开始,却被造反派赶下台,在“五七”干校挨批斗,劳动改造;郭慧利的丈夫王毅,在阶级斗争疯狂的年代,因畏罪自杀姨妈的一封没写完的信,在“五七”干校蒙冤自杀;揭发成风,人人自危的年代,郭慧煜被丈夫建民告发“资产阶级生活作风”,进了“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夫妻信任崩塌,埋下仇恨;郭家大院姑娘们的孩子“上山下乡”插队,郭慧云的儿子许思远中毒身亡;郭慧川的儿子卓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郭慧川千里寻子;改革开放后,郭慧月的女儿郭新红下海经商;九十年代,纺织厂破产倒闭、工人下岗风潮等等,每一个故事都是时代洪流翻卷的浪花,每一个人物的命运都与时代息息相关。 </p><p class="ql-block"> 《郭家大院的姑娘们》艺术地再现了时代洪流中的社会生活图景,让读者在欣赏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能对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变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p><p class="ql-block"><b> 三、丰满的人物形象</b></p><p class="ql-block"> 《郭家大院的姑娘们》人物形象丰满而立体,栩栩如生,不但让小说情节的发展合情合理,引人入胜,更能让人感觉贴近真实人性,可触可感,读者能从其复杂性格中找到共鸣。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为故事增添张力,也能引发读者对人性、社会等多层面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如:郭家的祖父郭昆仑是开明乡绅,支援国家建设慷慨大度,但却有着较为浓厚的小农经济意识,认为种地踏实;他丝毫没有男尊女卑思想,常教郭家七姐妹读书习字,对孙女疼爱备至,但在郭慧珍的婚变上,传统守旧,把尊严和面子看得很重,为此还打了郭慧珍。对郭慧珍的异国恋也持反对态度,总是担心孙女远嫁异国他乡。小说把一个思想进步但又苛守传统,一个深明大义又怕孙女受苦的老人塑造得真实生动、打动人心。再如:贯穿小说始终的人物郭慧川,童年期聪明倔强、少年期泼辣果敢、青年期好学上进,人到中年,历经社会浪潮的冲击,生活又一地鸡毛,磋磨得她郁闷抱怨,甚至变得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对女儿宁静的学习很不支持。小说把一个天真泼辣、心地善良、坚韧刚强、知恩图报,但却在生活泥淖里苦苦挣扎、疲惫不堪的人物丰富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是那样真实可感,让人产生共情。</p><p class="ql-block"> 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灵魂,杨红利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无疑是成功的,使故事有了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p><p class="ql-block"><b> 四、震撼的悲剧力量</b></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以悲剧在小说创作中具有独特的力量。其力量在于能强烈撼动人心,人物的苦难、挣扎与毁灭,引发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使读者在同情与愤怒中反思人性、命运与社会现实。</p><p class="ql-block"> 杨红利老师的作品大都是悲剧结局,尤其这部作品,更加震撼人心。从郭家祖父郭昆仑在文革中悲惨死去,父亲郭省五因子女们的困顿郁郁而终,郭慧月丈夫房润诚被批斗上吊,郭慧利丈夫王毅被冤枉自杀,郭慧云儿子许思远给棉花打药中毒而死,郭慧云疯疯癫癫溺水而亡,郭慧煜杀夫毙命,郭慧玲和痴女腐臭惨死,郭慧珍孤苦大半生,在参观“西北纺织工业展览馆”时,也油尽灯枯,离开人世。整部小说“悲、美、死”的基调震撼人心,让人在痛惜之余,对命运的无常唏嘘感叹,直面惨淡的现实,也多了深刻的思考。 </p><p class="ql-block"> 但我个人认为,过度的悲惨可能使读者陷入消极情绪,甚至产生麻木感,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生活本就不易,文学更应温暖灵魂。这也就是贾平凹小说《高兴》本是个悲剧,却被改编成贺岁片以喜剧的面目呈现于观众的原因。作家要心怀悲悯,更要留有希望的曙光。这是个人浅见,有待商榷。</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郭家大院的姑娘们》是一部兼具时代意义与文学价值的优秀作品。从这部小说里,听众感受到了人在社会洪流面前的挣扎和奋斗,责任和担当,困惑和无助。尤其是女性投身祖国建设后的坎坷和心酸、坚韧和顽强。在那个缺吃少穿、住房紧张、生存拮据的年代,人为了柴米油盐的奔波和打拼,回顾过去,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和岁月静好。从这个角度来看,《郭家大院的姑娘们》则具有史诗般的书写意义和价值。</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翟红芳,笔名碧云天,碑林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陕西省西安市人,从事教育工作。从小酷爱文学,一直笔耕不辍,写有散文、小说,童话等七十余万字,多篇作品在报刊杂志及文学网络平台发表,出版有散文集《两地书》《且行且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