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4月28日下午,2025年洛阳市“市培计划”人工智能专项能力提升培训深度学习中,按照项目组安排,卜彩丽教授组织所有参训人员分组研磨,聚焦教育教学的痛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交流,智慧碰撞,破界共生,在实践应用方面创造性发挥,呈现了不同学科别具一格的精彩。</p> 话题研讨 随机发言 <p class="ql-block"> 卜教授给老师们提出4个问题,让老师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各个小组在10分钟之后提交了自己讨论的结果。卜教授使用DeepSeek制作了随机点名的网页,抽取了4个小组分享。小组代表的分享非常精彩,赢得卜教授的点赞。</p> 讲师点拨 答疑解惑 <p class="ql-block"> 对于老师来说,AI不是新鲜事物。但在实际的教学使用过程中,确实也存在大量自己难以解决的困惑和问题。老师们在讨论群里提出自己的问题,卜教授逐一解答,老师们使用笔记本电脑实战操作,提升了AI素养。</p> 实践操作 修改优化 <p class="ql-block"> 最后,各个小组的成员以作业为载体,开始进行实战操作,思考设计自己使用AI进行教学的方法,方式,有几位老师现场制作了课程小程序,非常有效。</p> 培训回响 学有所得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AI+教育教学”融合培训心得体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杨利锋)</b></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参与了“AI+教育教学”融合培训,收获颇丰,对AI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有了更全面的认知与实践感悟。</p><p class="ql-block"> 在【专题讲座】环节,河南师范大学卜彩丽专家以“案例剖析 + 要素提炼”为核心,系统展示了“AI+教学”创新案例。通过教学设计学习、课堂实录观摩及细致的案例剖析,我们清晰把握了AI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p><p class="ql-block"> 【对话专家】环节中,小组带着实践困惑积极提问,专家现场答疑,精准点拨,为我们突破认知瓶颈、拓宽教学创新思路提供了有力指导。</p><p class="ql-block"> 【分组研磨】以“任务驱动 + 分组研讨”展开,小组聚焦教育教学痛点、难点问题,成员各抒己见,围绕智能工具应用策略深入研讨,共同分析问题并修改优化。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小组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让我们对AI工具的实践应用有了更清晰的操作方向,深刻体会到集体智慧在教学创新中的关键作用。</p><p class="ql-block"> 此次培训,我们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均收获了AI+教育教学的融合方法,更在协作中凝聚了教育创新的共识。未来,我们将积极应用所学,借助AI技术提升教学质量,为I教育教学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AI助力课堂教学,开启教育新篇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汝阳县直属初级中学 曲光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分荣幸,能有机会参加此次培训,与人工智能(智慧教育)专项能力提升培训不期而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上午,认真聆听了河师大卜彩丽老师关于《教师如何用DeepSeek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讲座,如同一缕春风拂过课堂教学的园圃,让我在AI与教育的交融中,看到了课堂教学焕发生机的无限可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午的实操课,让我们在反复讨论和练习中掌握技术,当指尖划过DeepSeek的交互界面,那些曾经抽象的教育构想,在AI技术的润泽下化作灵动的课堂星火。屏幕上绽放的思维导图,让我看见知识正沿着智慧的脉络生长。当古老的文字遇见智能的光芒,当传统的课堂融入科技的温度,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深刻变革正悄然发生——AI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助力课堂教学抵达更广阔天地的翅膀,它让我们在传承文化基因的同时,为学生的成长搭建起通向未来的桥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备课:从“伏案苦思”到“智慧共创”,让教学设计绽放人文光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经的备课时光,是对着教参逐字推敲的反复斟酌,是在学情与教材间寻找平衡点的殚精竭虑。而AI的介入,如同迎来一位“博古通今”的助手,让备课从机械的资料整合升华为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从“语言建构”“思维发展”“文化传承”,用多个维度构建起立体的教学框架,层次分明的问题链,每个环节都渗透着对学生认知规律的精准把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AI是人类文明的回声”——当我们用技术的力量让《论语》中的智慧以更贴近学生心灵的方式呈现,当我们借助AI的辅助让每一堂课都成为连接古今的精神对话,课堂教学便真正成为了文化传承与心灵滋养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课堂:从“单向传递”到“思维共振”,让课堂教学成为探究的舞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堂是思维碰撞的主阵地,AI的赋能让这里从“教师的讲台”转变为“学生的舞台”。卜老师展示的实时问答助手,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学习伙伴”,即时解答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困惑,让那些曾经因畏惧而沉默的孩子敢于举手提问;借助即梦AI制作的“杏坛讲学”动画,更让历史场景穿越千年,让学生在直观的视觉体验中感受孔子教育思想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令我震撼的是“问题链”设计的革新。AI生成的层层递进的问题,从“文本细读发现语言密码”到“历史语境解码文化隐喻”,再到“现实观照引发价值思考”,如同一条隐形的丝线,牵引着学生从知识的表层走向思维的深处。记得在模拟课堂中,当学生们围绕“曾皙的理想生活在当代有何启示”展开辩论时,AI实时捕捉并呈现的关键词云,让抽象的思维过程变得可见可感。这让我深刻意识到:AI不是替代教师的“标准答案库”,而是激活课堂生态的“催化剂”——它让每个学生的声音都被听见,让每一次思考都成为深度学习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课后:从“题海沉浮”到“个性成长”,让语文学习成为生命的滋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后环节曾是课堂教学中最容易陷入同质化的部分,而AI让这里成为因材施教的“试验田”。智能学伴的拍照答疑功能,如同一位24小时在线的“私教”,用生动的语音解析替代了冰冷的文字答案,让学生在理解错题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分层设计的测试题,从基础的文言翻译到高阶的现实迁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获得成就感;而AI辅助生成的写作思路,更像一位贴心的“笔友”,引导学生从模仿“浴沂咏归”的诗意表达,到创作属于自己的“现代版侍坐”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反思:在技术浪潮中守护教育的初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AI能够生成优美的教案、精准的问题、甚至富有文采的作文时,语文教师的价值究竟何在?讲座中关于“培养高阶思维”的追问,让我陷入深思。课件中“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文化认同”等关键词给出了答案:AI可以是高效的工具,但永远无法替代教师对文本的情感解读,无法复制师生间眼神交流的温度,无法传递蕴含在文字背后的精神力量。就像《侍坐》中孔子对弟子的点评,不是技术能给出的标准化答案,而是基于对人性的洞察、对理想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的本质,是用经典的智慧启迪人生。AI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有更多精力去守护这份本质——当技术帮我们减轻事务性工作的负荷,我们便能更专注地带领学生品读“关关雎鸠”的深情,领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感受“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诗意。在这个AI赋能的时代,教师的角色正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意义的建构者”,我们既要拥抱技术的红利,更要守住人文的根基,让课堂教学成为传承文化基因、培育核心素养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讲座和实操课虽已结束,屏幕上的AI应用案例仍在闪烁微光。这场关于教育与技术的对话,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有幸站在传统与未来的交汇处——当AI的翅膀托起课堂的重量,我们更要以人文的情怀握住教育的方向盘,让每个学生在语言的浸润中成为“能思考、会表达、有温度”的人。因为我们深知:最好的教育,永远是技术与心灵的共振,是知识传承与生命成长的同频。在AI助力的新征程上,让我们带着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的敬畏,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教育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培训心得体会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新安县教师发展中心贾艳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下午的课程令人获益良多,现将几点深刻感悟总结如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知行合一的实践突破:通过实操环节,曾经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知识终于得以落地。那些萦绕在脑海中的模糊设想,甚至略带奇思妙想的创意,都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验证,让我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团队协作的温暖力量:卜教授全程耐心细致的指导,同学们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让我真切感受到团队协作的温暖。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彼此赋能、共同成长,充分体会到了集体智慧的强大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教育革新的深度思考:围绕《AI的“能”与“不能”》这一专题展开的深入探讨,让我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有了全新认识。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合理运用AI技术提升教学质量,这些问题在研讨中逐渐明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次培训不仅让我收获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开拓了思维视野,更新了教育理念,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b>学员心得体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新安县教师发展中心范联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下午,我们听了卜教授以“AI+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案例设计与指导”为主题的讲座。讲座分两部分,在第一部分,老师抛出两个问题供大家讨论,一是在教学中AI的“能”与“不能”,二是结合赋能点,如何创新性地让AI融入学科教学?请举例说明。在讨论中,学员们认为AI擅长数据处理、智能辅导和特殊教育辅助,但缺乏情感与创造力,难应对课堂突发状况。我们还可以利用AI进行作文智能批改、朗读训练;数学构建虚拟实验、生成个性化习题;开展英语语音对话练习、推送学习资源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部分现场答疑环节,学员提出AI工具选择、数据安全及教学方式平衡等实际问题,老师结合理论与经验,建议按需选工具、遵守法规保证数据安全,并强调教师主导、有机融合AI与传统教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讲座通过研讨、展示与答疑,帮助学员明晰AI在教育中的应用边界与实践路径,为后续开展AI+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提供思路。学员们表示将积极尝试,推动教育教学创新发展 。</p> <p class="ql-block"> AI赋能教学实践,分组研磨碰撞智慧。下午的培训是学以致用的回响,小组的发言是初见成效的共享。当AI遇上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变得更加有趣奇妙,技术的变革正在助推教育的深刻变革,相信借助这次培训洛阳教育将与时俱进大步向前!</p> <p class="ql-block">编辑:王会娟</p><p class="ql-block">撰稿:韩仁英 </p><p class="ql-block">审核:黄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