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的朝阳为这座海滨前的小山镀上一层琥珀色的光芒,这座并不伟岸的山岗正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它的名字唤作"炮台山",炮台山炮台,始建于清。旧址现存炮位8个,兵舍6栋,弹药库1个,高射机枪位2个。</p><p class="ql-block">我们这次来游览炮台遗址,决定放弃大路,改走捷径~从山野小路登上山顶,和这里百年的遗迹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些埋藏在地底下的枪炮、弹片和残垣断壁,在此刻正等待着与我重逢。</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阶攀登约莫十几分钟后,进入崎岖的山径,山道两旁的树木葱郁,间或有不知名的野花点缀其间。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香。若不是知道这座山的过往,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宁静祥和的地方,曾经是硝烟弥漫的战场。1887年,清政府为筹建北洋海军,在大连修筑海防工程,这座不起眼的小山被选中成为陆防炮台之一。从那时起,它的命运便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p> <p class="ql-block">爬上山顶,一片开阔地上几处残存的防御工事映入眼帘。青灰色的砖石上爬满了藤蔓植物,仿佛大自然正试图抚平历史的伤痕。我蹲下身,用手指轻触那些斑驳的砖石,冰凉坚硬的触感让我恍惚间似乎听到了百年前的炮声。1894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金州城后,试图攻占通往和尚岛炮台的交通要道,正是守卫这座炮台的清兵将其击退。那时的清军将士们,是否也曾像我一样,在这片山坡上眺望远方?他们眼中的大海,是否也如我今天所见般平静?</p> <p class="ql-block">山顶视野豁然开朗。向东望去,东港的轮廓清晰可见,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与碧蓝的海水相映成趣;转向西侧,中山区的城市景观尽收眼底。这座城市的繁华与这座小山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我钻进一座防御工事,想象着1895年的情景,清政府赎回辽东半岛后,清军重新接管炮台时的复杂心情。那短暂的回归喜悦很快又被1898年沙俄军队的占领所打破。历史在这里仿佛陷入了一个怪圈,占领与被占领,成为这座小山无法摆脱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1887年的夏天,直隶总督李鸿章亲赴旅顺口勘察地形,将包括炮台山在内的十几处战略要点列为优先建设目标。彼时的炮台山不过是一座无名的小山丘,却被赋予了守卫京津门户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1904年的夏日暴雨中,沙俄工兵在仓皇撤离前引爆了所有炸药,将刚刚加固过的混凝土工事化为齑粉。据说当时的爆破威力极大,连山脚下的渔船都受到了波及。此刻站在半山腰一处凹陷处,依稀可见当年爆炸形成的深坑轮廓。坑底布满裂纹的基石上爬满了藤蔓植物,一株野生的木槿倔强地从缝隙中探出头来,粉紫色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重生与遗忘。</p> <p class="ql-block">我弯腰低头进入了半截嵌在岩壁中的堡垒,堡垒有上下两层,它的上半部分已经坍塌,但基座仍顽固地矗立原地,仿佛一条巨兽断裂的脊骨。抚摸着粗粝的砖石表面,指尖传来的冰冷触感令我心头一颤;仔细看去,那些深浅不一的凹痕并非岁月侵蚀所致,而是子弹和弹片留下的弹痕。</p> <p class="ql-block">树木从小苗长成参天大树,而人类建造的防御工事却从崭新变为废墟,最终被草木覆盖。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历史在此形成奇妙的对话。此刻的炮台山宁静美好,让人难以想象它曾经的血雨腥风。我忽然明白,这座山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它见证了历史,更在于它超越了历史。那些争夺它的人来了又走,而山始终在那里,默默记录,静静生长。</p> <p class="ql-block">山风吹拂,带来远处海的气息。我沿着山顶的小径漫步,发现了几处被炸毁的炮台遗址。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日军再次占领炮台,而撤退的沙俄军队将炮台炸毁。那些散落的石块,像是被时间凝固的泪滴,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屈辱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我来到山腰处一块较为平坦的空地。这里有六栋兵舍,据说这里也曾经是清军操练的场所。我闭上眼睛,仿佛能听到百年前的口令声、脚步声、金属碰撞声。我拾级而上,脚下的石阶已被岁月磨得光滑,不知有多少人曾走过这条路,又有多少故事被这座山默默见证。</p> <p class="ql-block">作为历史遗迹,炮台山遗址保存了完整的防御工事,山并不高,却自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这座小山丘,在历史的洪流中被反复冲刷,成为一部微缩的中国近代史。回望炮台山,它安静地矗立在那里,不悲不喜。百年的孤独,百年的守望,百年的沉默。这座小山教会我的,或许正是那种历经沧桑后依然挺立的坚韧,以及将历史化为养分的智慧。明天太阳升起时,它又将迎接新的访客,继续讲述那些永远讲不完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