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友华丨第十八章 三元非遗前瞻丨第陆单元“文笔山下的文化热土”(《这块土地的灵魂》)

邓友华

<h3><b><br /></b></h3><h3><u><b>陆、文笔山下的文化热土</b></u></h3><h3><b>&nbsp;</b></h3><h3><b>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文化是需要累积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年古镇,万年土地!三元城关是一块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其后山会被命名为"文笔山",足见古代先民对文化的尊崇。</b></h3><h3><b> 教师队伍是藏龙卧虎的,教师的后代对文化特别亲近。在文笔山下的这块文化热土上,40年代的那批教育工作者们,在课堂里能教育出陈景润这样为国争光的学生,在家门中亦能培养出让这块土地引以为自豪的才俊。</b></h3><h3><b> 这块土地,从万寿岩算来是18万年,自成古镇算来也至少有1000多岁了!靠的是什么?就是锲而不舍、不屈不挠的精神,靠的是生生不息的文化传代!</b></h3><h3><b>&nbsp;</b></h3><h3><b>第十八章 三元非遗前瞻</b></h3><h3><b>&nbsp;</b></h3><h3><b> 2015年1月30日晚9点多,邓衍燮老师打来电话说,他刚从黄松涛那里移交过来,看到理事名单上有我的名字,就问李显淮会长,这个友华是不是三元那个?李显淮说是。这下是要开年会,明天下午三点,放在城东村三楼三元分会的地点开,市里的去十几个人,加上三元的有几个人。听衍燮这么一说,我明白了,他是以市非遗学会秘书长的身份通知开会的。</b></h3><h3><b> 在那次年会上,名誉会长杨庆桢告诉我,《三明侨报》近期将发我2014年8月写的《三元非遗前瞻》,因报纸版面有限,只发前两节。</b></h3><h3><b><br /></b></h3><h3><b> 一,要做有拳头性、标志性的大文章</b></h3><h3><b>&nbsp;</b></h3><h3><b> 1,这方面要先充分利用已有的成果。杨庆桢先生提出的《三明有三宝:万寿岩龙船歌格氏栲》在邓衍淼的举荐和三元区政府的采纳下,已被央视接受并拍摄和播出了,其实这三宝都在三元,实际上是三元有三宝。把这三宝的文章继续做大来,是三元分会的重要亮相。</b></h3><h3><b> 甲,万寿岩受到保护的事迹已在那里了,岩前应该是三元分会的重点宣传的典型,出人手帮忙整理出非遗、乡史等书,再重点编写一本万寿岩受到保护的事迹的单行本,让各方人士知道:文化(自然包括非遗)是需要这样保护才会往下传承的!</b></h3><h3><b> 乙,龙船歌要最大声势地在本地人甚而是居民们中学唱开来,以各种形式。并向区和市一级政府发文倡议,根据三明一河两岸的地形,三明最适合举办龙舟比赛,若举办客家文化圈一年一度的龙船比赛,三明能藉此成为国际间小有名气的城市,摄像机能把一河两岸的美丽景观传遍海内外,又能让这一活动成为一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含量又有无限商机的文化品牌!即便条件所限不能做国际化(客家文化圈)的,也应该接续传统,做本土化的龙舟竞赛。在现代社会有了保险制度的时代,因有意外赔偿而停止了竞赛,是因噎废食。三元龙船歌是一个唱响全国甚至世界的品牌,但在当地却不举办龙舟竞赛,三元分会有责任提醒政府改变这种鱼水分离的现状。</b></h3><h3><b><br /></b></h3><h3><b>(↓1979年三明市城区龙舟落成活动留影。邓衍益提供)</b></h3> <h3><b>  丙,格氏栲已将城南超美公大厝的门口移到它那去了,分会还可制作出原来三元城关的微缩景观沙盘和原来古建筑群落的模型也放到那去,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看看原来三元古镇是怎样的一种美……</b></h3> <h3><b>  2,三元迎仙已恢复旧制十坊堡轮值,分会应该和三元文化理事会商议,以后每年放在榕树下举办,为期一周或十天,分会专业指导,力求将原来的庙会改革成一场文化嘉年华、原住民的狂欢节、非遗的展示会以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各坊堡不至贴钱的活动。</b></h3><h3><b><br /></b></h3><h3><b>(↓2014年凤岗堡迎仙盛况)</b></h3> <h3><b>  3,旧有的贤祠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图书馆,分会应当利用少儿图书馆的场地,定期举办目标对象是少儿和青年的学说本地话、学唱本地歌、猜谜、学画本地风土人情等有非遗内容的活动。</b></h3><h3><b> 4,如今的老人活动室和庙宇取代了以前集体化时代的队间、大队,成为公共的休闲娱乐场所,而新建的楼盘则有社区活动中心,应号召和提倡进行一些有非遗内涵的活动,分会则派人分别去进行不定期的指导。</b></h3><h3><b> 5,最大限度地利用榕树下的广场,把它变成展示非遗的一个平台,在周末举行不同主题和形式的展示。</b></h3><h3><b> 6,最大程度地利用原住民已有的艺术成果。原三元城关凤岗堡的邓跃华现为旅欧游子,是欧洲华人文学促进会会员,他在用文字创作文学作品之余,还用口头创作歌曲,其中的三明民歌影响甚大。特别是本地歌《人心不敢隔条溪》被市非遗协会认为是"三明民歌中的奇芭"。黄松涛当年将这歌拿去梅列非遗文保成立大会上循环播放,与会的各乡镇的本地干部们听了个个手舞足蹈,如遇本地人的狂欢节!而杨庆桢则自己掏腰包剪了个片子,里面就有邓跃华这歌的头一段。杨庆桢后面又再写了《乡情如歌歌如酒》,除了在《三明侨报》上发表以外,《三明文艺》和《福建侨报》也转载了。《三明侨报》出版《海角天涯三明人》(上)[1]时,收入四十二位华人的事迹,邓跃华一介寒士能跻身于那些华人富商之中,凭借的就是这首歌,是文化和艺术的力量。2014年,三明市人民广播电台专门为邓跃华的三明民歌制作了一期《艺海泛舟》,该节目获得"福建省广播电视文艺奖"三等奖。还有林正棠,2012年被三明市评为三明市级三元"龙船歌"传承人,其歌声通过今年央视4套《远方的家》传遍全世界。不要以为本地话人们听不懂,很难学,当一种语言(哪怕是方言),能以艺术的形式出现的时候,她就在顽强地散发出其生命力了。要借助艺术的力量。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更没有语言的障碍,可以直达人心!邓跃华将歌唱给老外听的时候,曾问过她们听得懂吗?她们回答:听不懂在唱什么,但听得懂是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一个上海音乐教授也听不懂本地话,但听得懂歌声里面所蕴含着的中华民族共有的那种生生不息的精神。闽南文化圈中有《爱拼才会赢》,闽南人自豪地说,那是他们的"国歌"。三明民歌中的《人心不敢隔条溪》就是这个级别的民歌。做为这首民歌作者原乡的三元,应该顺理成章地做好这首歌的文章,把她设为会歌,并大力推广,在各种场合播放原唱带,并可让林正棠学唱邓跃华的民歌,利用已制作出的音乐带,像唱卡拉OK一样演唱,两强联合,定能出彩。再注意发掘年轻人中会唱歌的男女歌手,将本地歌好好地唱起来。只要本地歌大面积地唱起来了,本地话就不愁会消亡了!</b></h3><h3><b> 在现代化、全球化风行世界已有好一段时日的如今,世界各地已出现了"在地化"。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越有个性才越是吸引眼球;越遥远才越有美感;越古老才越有人喜欢。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非遗的文章正逢其时,大有作头。</b></h3><h3><b><br /></b></h3><h3><b> 二,必须去抢救的</b></h3><h3><b>&nbsp;</b></h3><h3><b> 1.历史面貌。星移斗转,岁月如流,当时间在弹指一挥间中逝去时,历史似乎迅速地一闪而过,让没有记录的人们都记不住它的面貌。</b></h3><h3><b> 甲,老照片。因着上世纪上半叶三元与沙县、永安在建制上的不同,三元的老照片是非常少的。沙县因为有了周正东这个民间摄影家,他一个人就能出本沙县老照片集(《新光旧影》)。三明也有摄影家,像马耳,但他的兴趣不在老城区上,故只在1979年拍了三明市区全景图。三元靠个人的力量已经出不了老照片集了,只有调动分会的力量向全区征集。</b></h3><h3><b> 乙,全景图,模型。三元城关那个曾经存在过近千年的古朴美丽的江南水边古镇就这样被历史吞没是很可惜的,起码应该留下她的面貌。应该乘如今七八十岁的老人还健在时,将各坊堡直至全城关的模型和全景图做出来。10年代初邓氏族谱画了张图,那是做了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但还太简略了些,应该有更大张的像清明上河图那样的长卷,希望本地子民中有美术天分的中青年才俊来做这件事。各坊堡的模型可以放在各坊堡的庙宇或老人活动室中,全城关的可放在格氏栲或飞凤殿或其它更有人流的地方……</b></h3><h3><b> 2,乡史春秋。中华民族是个源远流长的最尊崇和敬畏历史的民族。国有史,邑有志,族有谱,人有传。真是史不绝书!因此,乡应有乡史。在这点上,三元又落后于沙县。沙县村一级的村志都出来了。古县村的《古县春秋》书名上的"古县"两个字就是袁启彤题写的。垅东村也出了《垅东佳话》。三元各乡村未见有此举。像岩前乡,是三元的文化重镇,分会理应倡议并协助其完成乡史的工作。以此来带动各乡村。</b></h3><h3><b> 甲,各历史时期的演变,这是乡史要记录的重点。历史的构成就是"源"和"流",有了 "流"的过程,后人才知为什么会演变成眼前的样子。</b></h3><h3><b> 乙,各类人等的命运,也是题中应有之义。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是对每个个体生命的尊重。</b></h3><h3><b> 3,艺术种类。三元辖区内的乡下会有些珍稀的艺术种类,理应记录。小的由乡史,大的由分会。</b></h3><h3><b> 4,生活器皿,生产工具。随着都市化的进程加快,也随着乡村也跟着城市化,旧有的生活器皿和生产工具差不多已经退出日常的生活与生产,在城区几乎已经绝迹,在乡村还能偶尔露面。这是必需抢救收藏的,否则,将来的人们就永远不知以前的人是怎么生活、生产的了。</b></h3><h3><b> 5,风俗习惯。旧有的风俗习惯在新时代会怎么演变和存在下去是一回事,但将其记录下来汇编成书进入图书馆却是必须要做的。</b></h3><h3><b> 6,聆听老人,抢救历史。老人是宝,他(她)的记忆是宝藏。现在,手机和录音笔已经成为年轻人的生活必需品,理应开展一个"聆听老人,抢救历史"的运动,号召他们去记录老人的口述。老人胸中的宝藏,才不会随着死神的降临而彻底带走!</b></h3><h3><b>&nbsp;</b></h3><h3><b> 三,要创建的必备条件</b></h3><h3><b>&nbsp;</b></h3><h3><b> 1,队伍。这是成事业的基本要素。而且还需要多层次、老中青的结合。不仅要有热心非遗的,还要有能拉赞助的。</b></h3><h3><b> 甲,宣教队。能拉出去到各个点上进行比较专业的辅导的。</b></h3><h3><b> 乙,演唱队。能把本地歌和将来肯定会有的节目演唱好的队伍。</b></h3><h3><b> 丙,龙船歌表演队。这是由中老年男性组成的,是协会的招牌保留节目。</b></h3><h3><b> 2,宣传阵地。这也是必备的。</b></h3><h3><b> 甲,报刊。可以出不定期的报和刊。</b></h3><h3><b> 乙,网站。独立的暂时还做不到的话,可以挂在哪,但不能没有。</b></h3><h3><b> 丙,书。根据选题和需要出书,或帮助乡村出书。出的书本身就是宣传非遗的载体。只要肯为赞助方做宣传广告,自然找得到出资的人。可放松尺度,互助性的。</b></h3><h3><b> 3,能够市场化生存的机制。这是是否能有生命力地发展的要素。只有市场化生存,放松,弹性,单独的个别项目可承包,自负盈亏。</b></h3><h3><b>&nbsp;</b></h3><h3><b> 四,远景</b></h3><h3><b>&nbsp;</b></h3><h3><b> 1,引导庙宇文化走向良性的方向。八、九十年代兴起的复古风让各地重建庙宇,这也是城区生活的一大景观。分会可与各庙宇一起协商探讨,如何加入非遗的元素。庙宇是老人的休闲去处,也是记录和展示历史的好场所。</b></h3><h3><br /></h3> <h3><b>  2,借助姓氏文化扩大海内外的影响。因为三元辖区这块土地的历史悠久,各姓氏特别是几大姓源远流长。有的繁衍出去的现有人口,甚至比三元区的总人口还要多!大多姓氏的后裔都是遍布海内外的。姓氏文化也是非遗之一脉,可以借此管道扩大非遗的影响。</b></h3> <h3><b>  3,打造属于非遗自己的固定平台。</b></h3><h3><b> 甲,争取促成政府和城市规划部门在沙溪河城关段的上游,约在城南一带、台江大桥边上的河岸上建个仿古建筑,与下洋啤酒厂的河滩公园首尾呼应,并与河对面的正顺庙遥遥相对,既在城市景观上融入饮水思源的元素,又能成为三元分会的办公场所和展示平台。</b></h3><h3><b> 乙,争取找一块也是一河两岸的地方,哪怕是小几号的,复原老三元古镇的样子,作为一个影视基地和旅游景点,规模要比月亮湾大好几倍,配得上当年的古镇。让已经逝去的历史再直观地复活起来,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在其中……</b></h3><h3><b><br /></b></h3><h3> </h3><h3>注释</h3> <h3>[1]陈志忠主编:《海角天涯三明人》(上),《三明侨报》荣誉出品,2012年1月,第268-271页。</h3><h3><b><br /></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