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谷雨落春池,檐角垂珠帘。<br>几人邀约前往北京</h3> <h3>终于踏上了这场期盼已久的北京之旅。</h3> <h3>当我终于站在熙熙攘攘的北京街头,望着CBD玻璃幕墙折射的璀璨日光,转头又见故宫角楼在静默矗立——这古今交融的繁华盛景,便是祖国繁荣昌盛最鲜活的注脚。</h3> <h3>原来有些打卡,不是为了证明来过,<br>而是想让未来的自己记得——<br>曾在理想的坐标前,认真接过一束光。</h3> <h3>最高学府门前<br>朱漆门檐挑破云端,「北京大学」四字在鎏金里生长着百年风骨。门柱上的纹路是思想的年轮,石阶间的苔痕藏着无数学子叩问真理的回响。站在这里,风都带着未名湖的哲思,博雅塔的剪影正为每个仰望者丈量天空的高度——这不是终点,而是所有文明追光者的起点。</h3> <h3>站在朱漆门前,风里有百年书墨的香。<br>匾额上的鎏金小字,每一笔都刻着“敢为天下先”的重量。</h3> <h3>凌晨的北京城还沉浸在静谧之中,我却已随着涌动的人流,怀着满心的期待与崇敬,向着天安门广场走去。周围的人们都很安静,偶尔的低声交谈也充满了对即将到来的升旗仪式的期待。</h3> <h3>终于,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广场上早已聚集了许多人,他们或站或坐,脸上都洋溢着激动的神情。我找了个合适的位置站定,静静地等待着那庄严时刻的到来。<br></h3> <h3>当军乐团的号声划破天际,整齐划一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想起课本里“开国大典”的插图,再看看眼前真实的五星红旗---这面象征着革命先烈的热血与牺牲的旗帜!</h3> <h3>随着东方渐渐泛起鱼肚白,天安门城楼前的金水桥畔,出现了一支整齐的队伍。他们身着军装,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向着旗杆处走来。那整齐划一的步伐,如同鼓点般敲击着我的心。<br>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广场上时,国歌奏响,升旗手将国旗高高扬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缓缓升起。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广场上所有人都自发地肃立,面向国旗行注目礼。我也挺直了身躯,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激动与自豪。<br>看着国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一点点地上升,我的思绪不禁飘远。这面国旗,承载着无数先辈的热血与牺牲,见证了新中国的崛起与辉煌。每一次的升起,都是对历史的铭记,对未来的期许。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骄傲!</h3> <h3>到此一游各种打卡拍拍拍</h3> <h3>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镜头前的精心定格似乎是镌刻在女性基因里的浪漫仪式。从晨光中捕捉锁骨间的光斑,到暮色里寻找发丝的金边;从对镜试衣时的灵动转身,到精心妆造后的氛围感抓拍——每一次踮脚、歪头与眨眼,都是向世界展示独特魅力的温柔宣言。这些藏在九宫格里的明媚瞬间,不仅是对生活美学的极致追求,更是用镜头书写自我、珍藏时光的诗意表达。</h3> <h3>不厌其烦的各种摆拍</h3> <h3>离开天安门广场我的心中依然久久不能平静。那升起国旗的一刻,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h3> <h3>走向故宫……</h3> <h3>站在午门下仰望,朱红色城墙上的鎏金匾额灼人眼目。跨越汉白玉桥时,鞋底与石板相叩,恍惚间叩响了六百年前的晨昏——那些被岁月封存在宫墙里的故事,正随着青砖缝隙里的苔痕,一点点漫上心头。</h3> <h3>平面图是用砖石木瓦写成的哲学书——它让皇权的庄重与生活的烟火同框,让礼制的森严与审美的诗意共舞,每一处院落的朝向、每一道门扉的间距,都在诉说着中国人对"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终极想象。若把紫禁城比作一首磅礴的交响曲,平面图便是最精妙的总谱,让历史的音符在时空里永恒奏响。</h3> <h3>太和殿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殿宇,也是中国现存规制最高的古代宫殿建筑。它矗立在紫禁城中央,京城的中轴线沿着龙纹石雕御路升上三台,从天子宝座下穿过。<br> 这里是皇帝举行重大朝典之地,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每当大典之际,鸣钟击鼓,礼乐齐奏,帝王御殿升座,君临天下,接受王公和百官的朝贺,极显其尊贵和威严。</h3> <h3>中和殿位处太和殿与保和殿之间,四面门窗的形制取自古代的“明堂”,四面开门,平面呈正方形,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顶,殿顶上的金球如同一颗火球给人一种既庄重又精巧的感觉。 <br> 皇帝在升太和殿举行大典前,会先在此暂憩,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此外,皇帝在亲祭等大礼前也会在此检阅祝文、奏书之类的准备工作。</h3> <h3>保和殿是紫禁城乃至我国最大的一块石雕。<br>明代举行朝典前,皇帝从乾清宫升至此殿更衣。清初,后三宫修复前,顺治帝、康熙帝曾在此居住,顺治帝的大婚也在此举行。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在此赐藩国、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以后,皇帝主持的殿试也改在这里举行。</h3> <h3>延禧宫的西洋烂尾楼最是妙趣,钢筋水泥混搭琉璃花窗,像极了穿越剧的片场。永和宫的甄嬛主题展里,银炭火盆与翡翠护甲静默陈列,那些被史书简写的"某某氏",曾在这样的宫灯下描过眉、叹过五更寒。<br>暮色漫过角楼时,护城河泛起细碎金光。回望神武门,门钉上的包浆比任何文物都更鲜活——六百年间,有多少双眼睛曾和我一样,在这朱漆黄瓦间寻找光阴的答案?风掠过螭首,带走了王朝的叹息,却把山河的故事,永远留在了这片恢弘的宫墙里。</h3> <h3>明清时期无现代消防设施,大缸内盛满水,遇火灾时可快速取水灭火,是古代宫廷防火关键设施</h3> <h3>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国富民强随从国库里拿出一批金子准备做18口纯金的金缸。这样的金缸明朝一共有四口,等到清朝一共要做出18口金缸来。把这件事交给了和珅来造,结果和珅把这批金子吞了,秘密打造了18口纯铜的铜缸,每一口铜缸上面用150两到200两黄金溜制而成(也就是现在人说的镀金一层),乾隆皇帝来验收的时候居然也没看出来是铜制。以为是纯金的呢。一直放到了今天。时过境迁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到故宫紫禁城。他们把故宫紫禁城前朝三大殿里边所有的珍贵文物全部都抢走了。后来再进来的侵略者们没啥抢的了,就想分这几口黄金做的大缸。结果一刀砍下去没砍动,第2刀下去发现里面是铜。才知道这是铜缸。侵略者们用刺刀把铜缸表面上的金子全部刮下来<br>如今看到的铜缸表面的斑斑痕痕便是当年留下的痕迹就成了今天的这个样子。</h3> <h3>太和殿的震撼.鎏金铜狮怒目圆睁,守护着九龙御道。仰头望去,十瑞兽列于檐角,琉璃瓦陇如浪排空。殿内"建极绥猷"匾额高悬,6根贴金巨柱撑起穹顶,盘龙藻井倒映着帝王权柄的光影,恍惚间似闻钟磬齐鸣,群臣山呼。</h3> <h3>御花园的静美<br>堆秀山巅的御景亭截留了春风,古柏蟠曲如虬,梨花落在千秋亭的鎏金宝顶。石子路上"五谷丰登"的拼花被岁月磨得温润,倚着万春亭的朱栏,看蝴蝶穿过太湖石的孔洞,忽然懂得古人"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的巧思。</h3> <h3>走出神武门,暮色给角楼镀上暖金。护城河的水纹里,现代的车灯与古代的月光交叠。忽然懂得,故宫从来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一条流动的河——它收纳了王朝的背影,却在今人的目光里重新焕发生机。当我们为某片琉璃瓦的色泽惊叹,为某座宫苑的故事动容时,其实也在续写着它的传奇。<br>这人间烟火与帝王气象的相遇,大概就是故宫最动人的隐喻:历史从未远去,它早已化作我们呼吸的空气,在血脉里代代相传。</h3> <h3>不到长城非好汉---毛泽东</h3> <h3>走进长城仿佛翻开一卷沧桑的历史长轴。青灰色的砖石叠刻着岁月的斑驳,沟壑间填满了千年的风烟。指尖轻触粗糙的墙面,似能触到古代工匠掌心的温度,耳边恍惚响起夯土筑城的号子,在山峦间荡起悠远的回响。</h3> <h3>长城留影·京华拾忆</h3> <h3>青砖叠刻千年风,垛口衔住万里云。</h3> <h3>扶墙处,指尖触过岁月的褶皱</h3> <h3>快门开合间,烽火台收进行囊,城砖缝里的野菊,正替我藏好一段与巨龙共舞的时光。</h3> <h3>——北京·长城,一步一叩皆是心尖的诗行。</h3> <h3>群山为骨,砖石作筋,千年前的工匠以血肉为墨,在天地间挥毫出巨龙的脊梁。没有精密仪器,却能让方砖咬合千年不倒,让烽火台与山势共生如脉络;无需现代机械,却以双手堆垒出海拔的传奇,让蜿蜒的城堞成为抵御时光的盾。每道砖缝里藏着榫卯的巧思,每处垛口都刻着防御的智慧,这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文明用智慧与血汗浇筑的立体史诗。</h3> <h3>走进圆明园,残垣断壁在斜阳里静默成历史的注脚。汉白玉柱础上凝结着岁月的霜痕,破碎的雕花窗棂间仿佛还回荡着往昔的笙歌。漫步西洋楼遗址,巴洛克雕花与荒草共生,大水法的残垣下,苔藓正沿着石缝攀爬成时光的密码。风掠过福海湖面,涟漪里晃碎了九州清晏的旧梦,而每一块青砖都在诉说着文明劫火中沉淀的重量——那是繁华落尽后的沧桑凝视,亦是民族记忆里永不褪色的觉醒之光。</h3> <h3>八国联军的铁蹄踏碎了圆明园的晨钟,那场持续三天三夜的大火,将东方文明的瑰宝煅烧成痛彻心扉的烙印。浓烟遮蔽了北平的天空,烈焰舔舐着雕梁画栋,鎏金的瓦当在火中熔成血泪,翡翠屏风化作齑粉飞扬。侵略者的火把点燃的不仅是亭台楼阁,更是一个民族的尊严与记忆——汉白玉柱在高温中迸裂,断裂声里混着文物被劫掠的喧嚣;大水法的喷泉池成了火海,倒映着强盗们贪婪的面孔。三天三夜的焚掠,让“万园之园”化作焦土,让历史的书页上永远烙下一道深可见骨的伤痕,那是文明史上最野蛮的暴行,亦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起点。</h3> <h3>踏入颐和园,昆明湖的波光便漫上了衣襟。<br>画舫划过琉璃万顷,桨声惊起白鹭,将蓝天白云揉成碎银撒在湖面。循长廊西行,枋梁上的彩绘正讲述着千年故事——三国的烽烟在廊柱间流转,红楼的梦影在雕花里沉浮,连檐角的铜铃都系着旧时光的平仄,风过时叮咚作响,似有宫女的裙裾掠过回廊。最妙是登“画中游”楼阁,凭栏远眺,万寿山叠翠如屏,佛香阁鎏金宝顶刺破云霭,恍惚间竟不知自己是在画中漫步,还是在人间望穿了仙境。夕阳给十七孔桥镀上金边,桥洞倒映成圆月,湖面上漂着的残荷,都成了水墨长卷里最诗意的留白。</h3> <h3>六桥连缀的长堤上,新柳垂下水绿色的丝绦,拂过“镜桥”的汉白玉栏杆,将影子投在如镜的湖面。桃花在“练桥”畔开得癫狂,粉白的花瓣落在游人肩头,像极了《红楼梦》里的葬花场景。最妙是“玉带桥”拱起的弧线,桥洞里框住一痕青山,桥堍的山桃正开成绯云,与碧水相映成“半壕春水一城花”的画境。忽然有细雨飘落,廊如琴键,雨珠在琉璃瓦上敲出叮咚韵律,西堤的柳烟里,撑伞的游人走过,便成了水墨画中流动的留白——这哪里是园林,分明是春天蘸着湖光写下的十四行诗,每片柳叶都泛着鹅黄的韵脚,每朵花开都是平仄相宜的惊叹。</h3> <h3>祈年殿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路,是天坛的主体建筑这里是明清帝王祭天的圣境,<br>一砖一瓦都刻着对五谷丰登的祈愿,<br>一柱一枋都藏着与天地对话的虔诚。</h3> <h3>王府井大街,北起灯市口,南抵东长安街,从元代的“丁字街”,历经明清的变革,到如今成为蜚声中外的商业地标,承载着悠悠岁月沉淀的底蕴。街边的老建筑,古朴的砖瓦见证了朝代更迭,诉说着往昔京城的烟火日常 ,而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则用玻璃幕墙和璀璨霓虹,展示着前沿潮流,奏响时代的激昂旋律。</h3> <h3>王府井大街,古老与现代交织,传统与时尚碰撞,是北京的缩影,也是来京必逛的宝藏之地</h3> <h3>到了北京,总该去趟天津——这对“孪生兄弟”城市,藏着北方最鲜活的烟火与传奇,古文化街的青石板上,泥人张的彩塑睁着灵动的眼睛,耳朵眼炸糕的甜香勾着馋虫,相声茶馆的竹帘一挑,便能听见逗哏的快板声撞在砖墙上,溅起满室笑声。五大道的洋楼群里,梧桐叶在百年窗棂上摇晃出斑驳光影,少帅府的汉卿杯里,仿佛还盛着未饮尽的月光。登天津之眼俯瞰,海河如银链穿城而过,将古刹钟声、租界遗韵、煎饼果子的烟火气,全都揉进这座“九河下梢”的城。若说北京是浓墨重彩的历史长卷,天津便是蘸着市井烟火的速写。</h3> <h3>---鸟巢,这座屹立于北京的宏伟建筑,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城市的天际线。远远望去,它独特的鸟巢造型,仿佛是大自然中鸟儿精心构筑的巢穴,充满了生命的灵动与张力,又似一座钢铁铸就的梦幻城堡,承载着无数的梦想与荣耀。走近它,那巨大的钢结构框架让人惊叹不已,每一根钢梁都像是在诉说着建筑者们的智慧和汗水,它们相互交织、支撑,构成了这一震撼世界的建筑奇迹。</h3> <h3>北京旅程在暮色中画下句点。从故宫红墙到颐和园的湖光塔影,从胡同里的鸽哨声到五大道的洋楼斜阳,双城记里写满了历史的厚重与市井的鲜活。登长城时触摸过的青砖还带着春日的余温,听相声时爆发出的笑声仍在耳畔回响,狗不理包子的鲜香与豆汁焦圈的独特韵味,早已在舌尖酿成了关于北方的记忆。这一路,看尽王朝兴衰与时代变迁,也尝遍人间烟火与岁月温柔——京韵津味,终成心间永不褪色的风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