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登陸欺騙島

马湘衡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欺騙島(Deception Island)是南極洲南設得蘭群島中的火山島,以獨特的火山地貌和豐富的歷史人文活動聞名。其形成源於火山噴發後的塌陷,現為多國科考基地及旅遊目的地。以下從地理位置、地質特徵、歷史沿革、自然資源及現狀等方面展開說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欺騙島位於南緯62°58′37″、西經60°39′00″,面積約136.9平方公里,屬極地冰原氣候,年平均氣溫-25℃。島嶼呈環形破火山口結構,中心為天然避風港「福斯特港」,可通過一條狹窄水道「海神之風」進入。這一特殊地形使其成為南極洲少有的天然深水港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島嶼形成於約一萬年前的海底火山噴發,火山口塌陷後形成直徑約12公里的環形地貌。島上最高點海拔576米,至今仍活躍的火山使其地熱資源豐富,海岸線附近存在天然溫泉。1969年的火山噴發曾摧毀多國科考站,目前科學家持續監測其地質活動,研究南極火山與氣候變化的關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20年1月,英國航海家威廉·史密斯與愛德華·布蘭斯菲爾德首次發現該島。19世紀成為捕獵海豹和鯨魚的重要基地,1906年挪威與智利在此建立鯨脂加工廠。二戰期間,德國將其作為觀測站;戰後英國、阿根廷、智利設立科考站,但均毀於火山噴發。現存的阿根廷布朗基地和智利加布里埃爾·岡薩雷斯·維德拉站主要用於地質與生態研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島上擁有18種苔蘚和地衣,以及8種海鳥,包括南極半島最大的帽帶企鵝種群。火山灰覆蓋的黑色沙灘與地熱溫泉形成獨特景觀,吸引遊客體驗冰火交融的極地奇觀。國際南極旅遊組織協會(IAATO)將其列為重點環保區域,要求遊客遵守嚴格生態保護規定,以減少人類活動對脆弱生態的影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為南極條約體系管理區域,欺騙島兼具科研與環境保護雙重使命。火山活動數據為研究南極地質演化提供關鍵樣本,企鵝種群動態則成為監測氣候變化的指標。多國科考站合作開展極地微生物、冰川消融等課題,同時通過限制旅遊規模平衡開發與保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迪塞普申島(Deception Island)是一個位於南極洲的南設得蘭群島(South Shetland Islands)的火山島,又稱欺騙島、幽靈島、迷幻島,經緯度62°58′37″S,60°39′00″W,島上一半以上的地方都被冰川覆蓋。它是南極洲的活火山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20年1月,由威廉·史密斯(William Smith)和愛德華·布蘭斯菲爾德(Edward Bransfield)領導的一支英國捕海豹隊首次發現欺騙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20年11月15日的一個夏天,美國捕海豹者納撒尼爾·帕默(Nathaniel Palmer)搭乘 Sloop Hero 船登陸和探索該島。他待了兩天,探索中央海灣。帕爾默命名它為欺騙島是由於它的外圍看似一個普通海島,而當進入海神的風箱(Neptune's Bellows)的狹窄入口後,可明顯看出它是一個環狀被淹沒的火山口,容易造成視錯覺(Deception),故命名為欺騙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入口處有一塊巨大的垂直岩石,像是在守護著欺騙島的大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神風箱」(Neptune's Bellows)是南極洲欺騙島的一處狹窄入口,位於該島的東南角,長230米,是進入欺騙島內部海灣的唯一通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約在1萬多年前,欺騙島所在區域的海底火山噴發,大量熔岩堆積並冷凝後形成島嶼。之後,火山活動和海水侵蝕共同作用,火山口塌陷,形成周圍高、中間低的鍋狀結構,海水湧入,使島嶼變成如今的環形模樣,而「海神風箱」所在的位置正是火山口塌陷後形成的缺口,成為了島嶼內外海水和空氣流通的通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於欺騙島獨特的地理環境,島嶼內外存在兩三度的氣溫差,使得「海神風箱」成為風的通道,強勁的海風從這裡灌入或吹出。而且,火山地熱作用使即使在寒冷季節,通過「海神風箱」進入的內部海水也不會結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儘管南極大部分地區溫度極低,覆蓋著雪山和冰川,但欺騙島卻與眾不同。靠近火山口的地方溫度較高,島上的山體只有少部分積雪,大部分是火山岩漿的褐色,臨海的沙灘則是黑色的火山灰。黑灰、褐石和白雪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水墨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環繞全島航行只有東南角有一處230米寬的入口可以駛入,這個狹窄的入口其實非常危險,曾一度被命名為「地獄大門」或是「龍之口」,對於缺乏航海經驗的人,這裡是名副其實的死亡陷阱。230米寬的海峽中心下是僅僅2.5米深的 Ravn 岩,可以輕鬆刺穿船體,更不用說是木質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神之窗」位於南極洲欺騙島捕鯨者灣東南側,是因火山爆發導致山體塌陷而形成的,從遠處看,像是一個巨大的窗戶開口面向大海。站在「海神之窗」附近,可看到一側是陡峭的黑色火山岩懸崖,另一側是廣闊的大海。當陽光照射時,海水呈現出深邃的藍色,與黑色的火山岩形成鮮明對比。在天氣晴朗的日子里,還能看到遠處的冰山漂浮在海面上,與「海神之窗」的景色相互映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入口左側,可以看到一艘生鏽的沈船殘骸和一架小型飛機的殘骸。入口右側,有一個小型的火山口,內部平靜如湖面,四周是垂直的火山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捕鯨者灣(Whalers Bay)位於南極洲南設得蘭群島的欺騙島,是一個幾乎全部被該島包圍的小海灣,唯一出海口在島東側菲爾德斯點和彭福公點之間的狹窄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歐洲南極探險隊到來之前,這裡就被捕鯨者用作天然避風港,1908~1910年法國探險隊在此探險期間,將其命名為「捕鯨者灣」。1912~1931年,挪威赫克托爾捕鯨公司在此建立捕鯨站。此外,英國也於1944~1969年在此開展科學和測繪活動。根據智利和挪威的建議,1970年前海灣岸邊的所有遺跡被指定為南極歷史遺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廢棄的科考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包括早期捕鯨時期(1906~1912年)與智利巴倫內拉·德·馬加拉內斯協會的阿道夫·安德烈森船長相關的人工製品和結構遺跡、挪威赫克托爾捕鯨站遺跡,以及英國科學和測繪活動時期的遺跡,還有一個包含35座墓葬和10名海上遇難者紀念碑的墓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廢棄的煉油設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島上廢棄的煉油廠,幾個觸目驚心的大罐還聳立在沙灘上,整套的煉製鯨油設備和廠房也原封不動地待在原地。當年英國人留下的木牌上寫著:「到1931年,英國人在此煉製了360萬桶鯨油。」法國探險家 Jean-Baptiste Charcot 在他的日誌中寫道:「鯨魚碎片四處漂浮,魚體正被劈開或在不同的船隻旁邊等著被劈開,臭不可聞。」可以想象,當年為了煉製鯨油賺取利潤,有多少大型海洋動物遭到瘋狂捕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遊客可以在此探索廢棄的捕鯨站、古老的捕鯨船和飛機庫等歷史遺跡,感受過去的捕鯨歲月;還能在天然的熱泉中沐浴,享受獨特的南極溫泉體驗,以及漫步在荒涼而美麗的火山海灘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班牙科考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班牙加布里埃爾·卡斯蒂利亞站於1989~1990年建成,位於欺騙島福斯特港西南海岸,由西班牙軍隊運營,為島上科研提供支持。設有生活區,可容納14人;還有科學模塊、醫療護理模塊、機房和機械車間、倉庫以及應急模塊。2000~2001年現代化改造後,科研能力與環保措施得到提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欺騙島是南極洲最活躍的火山之一,過去兩個世紀有超20次爆炸式噴發事件,1967、1969、1970年都有大規模噴發,1992、1999、2014~2015年也出現火山活動。西班牙科考站在此可對火山活動、地質演化、生態變化等進行研究,為全球氣候變化和地球科學研究提供數據支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冕號駛向欺騙島中心福斯特港,遠處的「風箱」變成了一道窄門,黑色的火山岩披著白色的冰川,如同水墨畫或虎鯨的黑白斑紋。山腳下的大大小小湖泊,顏色各異,反映了不同的礦物質成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欺騙島水域清澈見底,四周環繞著山峰,水面平靜如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座島嶼可不簡單,它實際上是一個破火山口,被海水侵蝕後留下了一圈陸地。島嶼周圍是十二公里寬的黑山環抱,形成了一個圓形劇場,為這場地獄般的奇觀提供了舞台。它是南極島嶼中最神秘、最具特色的環形活火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捕鯨人曾在這裡辛勤工作,鮮血染紅了海水,火光照亮了小島,屍體腐爛,骨骸長存。然而,火山最終爆發,一切都被大雪掩埋,只留下了捕鯨人的小小墓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人類的活動已經退去,沙灘由黑色的玄武岩和紅色的碎石組成,粉色的磷蝦衝上岸邊,淡淡的綠色苔蘚生長在山頂。海豹、企鵝和海鳥重新回到了這裡,享受這片神秘而美麗的土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月一日灣」(Primero de mayo)位於欺騙島福斯特港的西南側,是福斯特港內較大封閉水域的一部分。島上最活躍的火山噴氣孔位於此灣,因此後來被稱為「火山噴氣孔灣」(Fumarole Bay),灣內的火山噴氣孔溫度在100~107℃之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該海灣由1942~1943年被阿根廷南極探險隊命名為「Bahia 1 de Mayo」或「Bahia Primero de Mayo」,以紀念1942年和1943年訪問欺騙島的「1 de Mayo」號探險船,該船於1944年2月5日在阿根廷海岸沈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1953~1954年福克蘭群島屬地調查局進行了全面調查,以及1956~1957年福克蘭群島及屬地航空測量探險隊進行了航空攝影後,因其是島上最活躍的火山噴氣口所在地,又被命名為「火山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阿根廷1998年發行的郵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郵票展現的是阿根廷的迪塞普西翁南極基地(Base Decepción Antártica Argentina ) 。阿根廷欺騙島科考站名為 Deception Station,西班牙語為 Base decepción,位於南極洲南設得蘭群島的欺騙島,地理坐標為南緯62°58′31″、西經60°41′52″,海拔7米。由阿根廷南極研究所(Instituto Antártico Argentino)管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8年1月25日建成,最初為全年運營的科考站。夏季約有18人,冬季則僅有3人駐守。1950年安裝了地震儀,1951年配備了電離層設備,1967年至1970年間,欺騙島多次發生嚴重火山噴發,科考站在1967年12月的噴發後被迫疏散,此後僅在夏季使用。1993年開設了火山天文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該站為遊客提供了瞭解南極科研的窗口,也為科學家研究南極地質、生態等提供了重要平台。與島上的智利加布里埃爾·岡薩雷斯·維德拉站和西班牙加布里埃爾·卡斯蒂利亞站等,在科研項目上開展合作與交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衝鋒艇登島準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登上衝鋒艇離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向Pendulum Cove進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登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與南極其他登陸點不同,欺騙島有一條兩千米的徒步路線,往返需2小時。登陸點在電訊灣旁的黑沙灘,遊客需排成一路縱隊攀登至小山頂部,再繞山口一圈返回。儘管最高點與海平面僅相差500米,但能提供俯瞰欺騙島的絕佳視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火山爆發後的很多年間,欺騙島一直是無人島嶼,直到1990年西班牙海軍在島上修建了一個小型陸軍基地,為自然科學和地形研究的調查工作提供支持。由於這裡沒有昆蟲,沒有病毒和細菌,因此也被稱為地球上最純淨的地方。目前基地分為三個區域,2001年後開始對遊客開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欺骗岛之所以不再改名,是因为它真实的欺骗了所有人,一个年均温度零下25℃的南极海岛,最低温度甚至可以达到零下89℃,但人们却发现这里并没有那么难以生存,甚至临近火山口的水温能达到70℃,火山温泉的作用让周边温度也保持在40℃左右。於是,一些國家乾脆開放接待遊客,反正按照南極條約這片區域是大家共有的,爭議地盤不用白不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火山形成的黑沙灘也成為遊客的天然浴缸,隨便挖一個坑就會有溫泉滲透出來,這也是地球上大部分人都想不到的體驗,在南極這種極地環境下,人們居然穿著比基尼在露天內沐浴泡溫泉。再加上極純淨的環境與火山岩的副作用,讓很多遊客將欺騙島當成是排毒養生的絕佳之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瞭解南極大陸的開拓史,就應該來欺騙島看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20年福斯特港還只有少數船隻,但在接下來的兩個夏季船隻上升到近100艘。越來越多的船隻駛入,在這個天然良港大規模捕獵海豹,加工和出售它們的毛皮。到1825年,島上的海豹近乎滅絕,無利可圖之後,欺騙島被人類拋棄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28年,英國開始在欺騙島進行科學實驗。1829年,英國海軍隊長亨利·福斯特在欺騙島進行地形測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世紀初的某天,南極海域大霧瀰漫,幾個捕魚人偶然發現霧中有個島,可海水一漲,這個島又不見了,好像沒有過島一樣,別名「幽靈島」由此而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4年,南喬治亞島捕鯨業向南擴散到南設得蘭群島。欺騙島由於優越的地理條件,再次成為了捕鯨者的落腳點,20世紀初的遠洋捕鯨船配備了高效跟蹤技術和船載捕鯨設備,經過長達數月的航行,到達南極洲,人們開始在這裡安營扎寨,捕殺海豹、鯨魚。欺騙島附近的一些鯨魚因為人類的捕殺,幾近滅絕,這項殘酷的商業活動直到1931年才宣告停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6年,挪威,智利捕鯨公司開始在該島韋勒斯灣建立鯨脂加工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0年起為進入英屬極地的中心港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2年在捕鯨者曾在島上設立了作業站並建有一座碼頭,直至1931年4月才關閉。期間,欺騙島上開辦過一個郵局,1913年3月6日蓋上了第一個郵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戰中,德國也曾將欺騙島作為德軍的觀測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戰結束後英國在島上建立了一個南極考察基地,隨後阿根廷、智利也相繼在1948年1月和1955年2月建站。在智利站有一個簡易機場,可飛往蓬塔阿雷納斯進行補給。但這些科考站,都在1969年的火山爆發中被毀殆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9年12月4日,在這座小島的福斯特港西北角發生了火山爆發,巨大的響聲打破了這片白色大陸的寧靜,從海底突然噴出的熾熱岩漿夾雜著火山灰和濃煙,升騰到幾百米的高空。至17日,火山才停止噴發,其時瀕臨福斯特港海岸的地貌已面目全非,智利、阿根廷、英國的3個科學考察站的建築物被從天而降的浮石掩埋,英國的一架直升飛機被埋在一兩米厚的火山灰里,挪威的一座鯨魚加工廠也化為灰燼。隨著海底火山的爆發,在福斯特港內還隆起了一個900長、300米寬、高出海面62米的新的小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這次火山噴發時,由於阿根廷站事先發出了預報,三站的人員都迅速地撤離到了附近的一艘智利船上,才幸免於難。據說島上的企鵝、海豹在火山噴發前早已逃之夭夭。在鐘擺灣的智利站遭受了大量火山灰的侵害,除磚石砌成的拱形入口外,整個倒塌。英國基地則被火山噴發的火山灰、融化冰塊形成的泥流襲擊,之後再也沒重建。阿根廷的基地也曾被迫放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火山噴發後福斯塔港內有多處溫泉噴湧,陸上地熱帶處處有水蒸汽升騰。從此,這個地處南極洲的小島,成了南極洲唯一能進行海水浴的旅遊勝地。如今的欺騙島因為有地熱的緣故,在落潮時,欺騙島的黑沙灘上會冒出蒸汽,刨個坑就是得天獨厚的天然溫泉。在年均氣溫-25攝氏度的南極泡溫泉,可以說是相當的神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攀登高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遊客們穿著統一的紅色衝鋒衣,遠看就像一排列隊而行的火螞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龐德山(Mount Pond)是欺騙島的最高點,位於島嶼東部。其海拔高度為539米,在它附近還有一座海拔516米的龐德山北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20年,欺騙島被英國海豹捕獵者威廉·史密斯和愛德華·布蘭斯菲爾德首次確認發現。1829年,英國探險隊在福斯特船長的帶領下,乘坐「雄雞號」對欺騙島進行了詳細的勘測。探險隊中的肯德爾中尉繪制了欺騙島的地圖,龐德山的名字首次出現在這張地圖上。這座山可能是以當時著名的英國天文學家、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台長約翰·龐德的名字命名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欺騙島模型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欺騙島上的黑色沙灘是由火山活動形成的。島嶼本身是一座活火山,沙灘主要由火山噴發後冷卻的玄武岩顆粒組成。這些熔岩碎片經過長時間的風化和海水衝刷,逐漸被磨成細膩的黑色沙粒,覆蓋在沙灘上,形成了獨特的景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獨行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科學家從南極半島及附近島嶼的湖泊沈積物中,發現了8700年前的火山灰層,以此推斷欺騙島在那個時期有過火山噴發的經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歷史上,欺騙島的火山活動也一直是活躍的。甚至有分析認為,欺騙島火山的活動週期約為35年左右。「近年來這裡正處火山活動期範圍內,大量海上產生的硫磺氣體表明,欺騙島距離再次火山爆發的時間已經越來越近了。」地質學研究者詹姆斯說,科學家正在密切關注和研究「欺騙島」地下的地質活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世紀初,欺騙島成為海豹捕獵的中心,隨後在20世紀初又轉變為捕鯨基地。福斯特港曾見證了因鯨魚屠殺而染紅的海水,展現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貪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徒步攀登火山口,腳下的火山岩崎嶇不平,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終於登上山頂,俯瞰整個欺騙島的壯麗景色,馬蹄形的島嶼、湛藍的海水、皚皚的白雪盡收眼底,一種征服自然的成就感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欺騙島獨特的自然景觀,使其成為攝影愛好者的天堂。日出時分,金色的陽光灑在冰川上,將其染成一片金黃;日落時分,余暉映照在火山口,煙霧被染成橙紅色,宛如一幅絢麗的油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上山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岔路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Kroner Lake 位於南極洲南設得蘭群島的欺騙島上,是一個直徑約370米的圓形湖泊。在捕鯨者灣(Whalers Bay)西側,地理坐標為南緯62°58′46″、西經60°34′31″。屬於南極特別保護區(ASPA 140),該區域涵蓋了欺騙島上的多個獨立地點,主要因其植物學和生態學價值而被指定。作為南極特別保護區的一部分,Kroner Lake 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其周邊的苔蘚等植物種類豐富,至少有18種苔蘚是此處獨有的,為南極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研究提供了重要樣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初被挪威捕鯨者命名為「to kroningen」,意為「兩個克朗硬幣」,因為它的形狀類似於挪威的兩克朗硬幣。1950年,英國南極地名委員會在對欺騙島進行調查後,將其更名為「Kroner Lake」。此外,智利南極探險隊將其命名為「Laguna Galvarino」,阿根廷探險隊則稱它為「Laguna Verde」,意為「綠色的湖」,還有「Lago Penni Lea」、「Lago Sulfuroso」等名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這片冰雪荒原,大地彷彿被歲月的畫筆隨意勾勒。皚皚白雪與黝黑的岩石相互交織,雲層低垂,似是給這寂靜之地披上一層朦朧的紗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面對冰雪與焦岩交織的奇景。相機定格的不僅是眼前壯麗的冰川溝壑,更是與這片極地秘境靈魂碰撞的瞬間,每一寸風景都訴說著自然的雄渾與神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電訊灣」(Telefon Bay)是位於欺騙島西北海岸的一個海灣,名字與通訊無關,1908年它首次被繪制在地圖上,因當年一艘名為「Telefon」的挪威船隻在這裡受損後擱淺進行修理,之後又重新浮起,故而得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灣背靠壯觀的火山地貌,後方地勢升高的區域有許多火山口,部分火山口深度可達150英尺,且正逐漸被冰雪和沈積物填滿;東西兩側是由火山灰形成的懸崖,這些懸崖是1967年火山噴發的產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於欺騙島是活火山,電訊灣周邊放置了許多用於監測地震活動的科學設備,這些設備都有明顯標識,提醒遊客不要觸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遊客可以沿著主要路徑自由漫步,還能徒步前往約300米高處,俯瞰1969年和1970年火山噴發形成的火山口。在徒步過程中,還可以走近被火山灰覆蓋的冰川,感受獨特的極地景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特莱丰湾(Telefon)最东端,有呈缓坡状的海滩通向宽阔的浅山谷,山谷急剧上升到许多未命名的火山口,它们被沉积物和冰填满,深度可达45米,1967年火山喷发期间在山谷东侧和西侧形成了突出的火山灰悬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Telefon 嶺作為火山島欺騙島的一部分,對於研究南極洲的火山活動、地質構造以及地球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科學家可通過對該地區的岩石、火山口等進行研究,瞭解地球內部的構造和演化歷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儘管地處南極寒冷地區,但 Telefon 嶺周邊仍有一些適應極地環境的生物生存,如企鵝、海豹等,它們在這片獨特的生態環境中繁衍生息,形成了相對獨特的生態系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查拉山(Mount Achala)位於欺騙島 Telefon 嶺北端,海拔680米,是島上的較高山峰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周邊的地形複雜,有火山口、懸崖、冰川等多種地貌</span>,由阿根廷南極探險隊於1956年以阿根廷的一座山命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為南極洲的一部分,阿查拉山所在的欺騙島對於研究南極洲的氣候和地質演變具有重要意義。山上可能設有一些用於監測地震活動、氣候變化等的科學設備,科學家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來瞭解南極地區的地質活動和氣候變化趨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福斯特港(Foster)位於欺騙島中心,經緯度約為62°57′0"S,60°39′0"W。由火山噴發後山頂塌陷,海水湧入形成的巨大的淹沒型火山口海灣。呈巨大的勺狀,長約9公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5.5英里)</span>,寬6公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3.6英里),山口直徑約16公里,</span>面積廣闊,可容納眾多船隻。入口「海神的風箱」狹窄,僅610碼寬<span style="font-size:18px;">(754英尺)</span>,使港內風平浪靜,是南極地區最安全的天然良港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20年11月15日,美國捕海豹者納撒尼爾·帕爾默發現並探索該島,最初被稱為「欺騙港」,後為紀念1829年在此進行觀測的英國海軍艦長亨利·福斯特(Henry Foster),改名為「福斯特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0年起成為進入英屬極地的中心港口,20世紀初捕鯨者在此設立作業站,建有碼頭、郵局等。二戰中德國曾設觀測站,戰後英、阿、智等國相繼建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火山活動活躍,福斯特港有豐富的地熱資源,落潮時黑沙灘會冒蒸汽,刨坑就是天然溫泉,海邊水溫也比其他地方偏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冰峰上現「熊」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為什麼我們費盡功夫一定要看到欺騙島呢?其實就是為了看看地殼運動和岩漿爆發留下的歷史痕跡,這些痕跡徬彿在訴說著70萬年前這裡曾經發生過什麼,當人類在上面行走會發現這座島嶼變得特別廣闊,人類只是小小的一隻,看起來略微有點淒慘,但也體現出了大自然的偉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福斯特港是大量南極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有超過10萬對育種的帽帶企鵝,還有南極毛皮海獅、威德爾海豹、食蟹海豹等多種海豹以及海帶鷗、海角鸌等海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福斯特港是南極熱門旅遊地之一,每年有成千上萬遊客乘游輪來此,享受火山溫泉、欣賞獨特地貌和野生動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裡的海灘較為淺平,是海豹喜愛的上岸休息場所,遊客在登陸時經常能看到威德爾海豹和毛皮海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鐘擺灣位於欺騙島的北部,處於該島火山口形成的海灣內部。鐘擺灣的地層主要由火山噴發產生的粗火山凝灰岩和火山灰構成。這些岩石記錄了多次火山噴發的歷史,見證了欺騙島複雜的地質演化過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鐘擺灣所在的欺騙島是多種南極生物的棲息地,海灣附近常有帽帶企鵝、巴布亞企鵝等活動,偶爾還能看到威德爾海豹等在海灘上休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仰天而睡的海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鐘擺灣」名字的由來與早期美國捕鯨船船長彭德爾頓(Pendleton)有關。1820年,這裡成為了彭德爾頓船長帶領的美國捕鯨船隊的基地。因為這個海灣是船隻躲避風浪的天然港灣,進出海灣的通道較為狹窄,海浪和海流的作用使得船隻在進出時會像鐘擺一樣擺動,所以被命名為「鐘擺灣」(Pendulum Cove)。</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海豹翻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有一種說法是,當時捕鯨船經常在海灣中隨風浪擺動,如同鐘擺,由此得名。此外,pendulum 在英文中不僅有「鐘擺」的意思,還可以指代「擺錘」「搖擺不定的事物」等,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海灣的特點,即船隻在海灣中會受到海浪和海流的影響而搖擺不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智利的佩德羅·阿吉雷·塞爾達科考站曾位於鐘擺灣。1969年的火山爆發給該科考站帶來了嚴重破壞,除磚石砌成的拱形入口外,整個站房倒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塊顆「桃」形巨石帶著火山噴發的印記靜靜矗立。在黑白的交錯中,承載著歲月的沈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遊客通常會乘坐衝鋒舟抵達鐘擺灣,登陸後可以在黑色沙灘上漫步,欣賞獨特的火山地貌和極地風光,還能看到廢棄的科考站遺跡,感受歷史與自然的交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欺騙島已成為南極旅遊的熱門目的地之一。每年,都有眾多遊客乘坐游輪來到這裡,親身感受它獨特的魅力。徒步登上火山口邊緣,俯瞰整個島嶼和周邊的壯麗景色,也是許多遊客的必選項目。站在高處,湛藍的海水、潔白的冰川、黑色的火山岩相互交織,構成了一幅如詩如畫的美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隨著南極旅遊業的不斷發展,遊客數量的增加也給欺騙島的環境保護帶來了壓力。如何在發展旅遊的同時,保護好這片脆弱的生態環境,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國際社會和相關國家已經開始採取一系列措施,如限制遊客數量、加強環境保護教育、制定嚴格的旅遊規範等,以確保欺騙島的生態平衡不被破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對海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柯林斯角(Collins Point)是一個小而突出的岬角,在菲爾德斯角西南偏西1.4公里處,地理坐標為南緯62°59′48″,西經60°35′15″,海拔40米。1828至1831年由福斯特率領的英國探險隊繪制了該地區海圖,1948至1949年,皇家海軍的D·N·彭福爾德中校以海軍部水文部門的肯尼斯·柯林斯少將的名字將其命名為柯林斯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柯林斯角作為南極特別保護區(ASPA 140)的一部分,對於保護南極地區的植物、鳥類等生物資源及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柯林斯角附近有一些廢棄的科考站建築遺跡以及捕鯨時期的遺留設施,如破舊的廠房、巨大的油罐等,見證了人類在南極地區的探索和開發歷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離開欺騙島的那一刻,心中滿是不捨。這座冰火交織的極地幻域,以其獨特的自然景觀、豐富的歷史文化和頑強的生命奇跡,給每一位旅行者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Entrance Point 是欺騙島福斯特港(Port Foster)入口海王星怒吼海峽(Neptunes Bellows)南側的一個點。坐標為南緯63°00′、西經60°33′,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成為船隻導航的重要參考點,幫助船隻確定航向和位置,引導船隻安全通過狹窄的入口進入福斯特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奔富角(Penfold Point)位於欺騙島鯨魚灣(Whalers Bay)入口的西北側,是一個海岬。其地理坐標為南緯62°59′2″,西經60°34′41″。奔富角周邊區域見證了當時捕鯨業的繁榮,鯨魚灣曾是捕鯨船的錨地和作業場所,大量的鯨魚在這裡被捕獲和加工,奔富角作為海灣入口的關鍵位置,見證了無數捕鯨活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南角」Pointe Sud-Est 指的是欺騙島的東南點區域。海灘可能布滿黑色沙子,周圍有高山,內部是被海水淹沒的火山口形成的海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個230米寬的缺口,是船隻進入欺騙島內部福斯特港的天然通道,名為海神的風箱。從這裡進入,可看到被海水淹沒的火山口形成的海灣,欺騙島也因此呈現出類似大寫英文字母「C」的輪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欺騙島東南角,比較有名的獨立石柱是被稱為「縫紉機針(Sewing - Machine Needles)」的岩層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柯克伍德山海拔高度為460米,位於欺騙島入口點以西3海裡的南部地區,地理坐標為南緯62°59′57″、西經60°39′30″。由於欺騙島是火山島,其山體多由黑色火山岩構成,柯克伍德山也不例外。山峰附近可能有冰川分布,且時常被雲霧籠罩,增加了其神秘色彩。在其周圍還分布著一些火山活動留下的痕跡,如火山口、熔岩流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0年,這裡發生了最近一次的火山噴發,島上布滿了火山遺跡,沙灘上覆蓋著黑色的碎石,紅色氣孔遍布其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欺騙島破火山口的標誌性地貌,是重要的航海地標。過往船隻和探險家可憑借其確定接近欺騙島破火山口的位置,在南極海域複雜的航行環境中起到導航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火山噴發後,岩漿冷卻凝固形成岩石,歷經漫長地質時期,在風化、海水侵蝕等內外力共同作用下,逐漸塑造出如今孤立且獨特的石柱形態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陡峭的火山岩壁,彷彿是大自然雕琢的巨型石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欺騙島就像地球留給人類的一份珍貴禮物,它讓我們領略到大自然的神奇與壯美,也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帶著對這片土地的敬畏與熱愛,期待未來能再次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續寫與欺騙島的浪漫故事,將這份震撼的記憶永遠珍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資料來源:南極洲東北的南設得蘭群島欺騙島 互聯網</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