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保国寺位于宁波江北区灵山山腰,始建于东汉,是中国江南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寺内的大雄宝殿以“无梁殿”闻名,采用独特的榫卯结构,堪称宋代建筑瑰宝,重建于北宋时期的1013年,1961年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现在的保国寺无佛无僧无香火,是宁波古建筑博物馆,寺内的唐代经幢,宋代大殿、明代钟楼是古建筑群中的亮点。</p> <p class="ql-block">四月中旬,女儿休假十天,做了个宁波City Walk计划,我与她同行,寻幽探秘保国寺,是城市漫游的重要内容。</p><p class="ql-block">约了网约车,从宁波来到这里,首先感受到灵山的空间意境与文化脉络中的独特气韵,承载着宋代士人的雅致美学,又暗合了江南山水的灵秀气质。</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刹与灵山胜境禅意交响 ,保国寺坐落于宁波江北灵山腹地,因山因山势灵秀、古木参天,素有“东来第一山”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通往保国寺的山路,充满江南特有的诗意与灵秀。蜿蜒的青石阶、葱郁的林木,点缀其间的野花,搭配保国寺千年古刹的禅意,构成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p> <p class="ql-block">山路转折处设有小亭或平台,可俯瞰宁波城景或远眺群山。宋代建筑风格的保国寺屋檐从树梢间隐约浮现,形成天然的“画框”。</p> <p class="ql-block">清代诗人曾以“灵山绕翠接蓬莱,古刹云深鹤影来”描绘此地,将灵山与道教仙境并提,赋予其超脱尘寰的意境。 </p> <p class="ql-block">石阶被岁月打磨得温润,缝隙间生出青苔,偶有斑驳的光影透过树叶洒落,每一步都仿佛踩在历史的痕迹上。独享山路的静谧。这条山路不仅是一条通道,更是通往江南春天的一卷诗行。</p> <p class="ql-block">寺院依灵山而建,沿石阶迂回而上,古木掩映间忽见山门,藏而不露的布局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宋诗意境。</p> <p class="ql-block">山门处有一块醒目的石匾,上书“东来第一山”五个大字苍劲有力,为古寺增添了一份庄严与传奇色彩。 </p> <p class="ql-block">相传北宋时期,保国寺所在的灵山因山势灵秀、古刹庄严,被誉为“东来第一山”。 山门为传统歇山顶式建筑,古朴典雅,与寺内的大雄宝殿(北宋遗构)风格遥相呼应。 </p> <p class="ql-block">东来第一山”是一种文化隐喻,保国寺与灵山,如同东海之滨凝固的文明切片,将宋代建筑的理性、禅宗哲学的灵性、江南山水的诗性熔于一炉。在此,每一块古砖都镌刻着匠心的温度,每一片山云都流淌着千年的絮语。正如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时登临所感:“欲问东来第一意,青山无言水自流”。</p> <p class="ql-block">保国寺周存有千年古樟、唐梅宋杏,其中“灵山龙树”相传为开山祖师手植,树干虬曲如龙,与殿宇共沐千年风雨。 </p> <p class="ql-block">唐代经幢位于保国寺古建筑群内,坐落在寺院前庭中轴线侧,与宋代大殿形成时空对话。此刻在这里深切的感受到千年经幢与寺院古木、山景融为一体的禅意氛围。 </p> <p class="ql-block"> 唐代经幢为石质八角形,分幢顶、幢身、基座三部分,体现唐代经幢典型形制。 幢顶饰有宝珠、仰莲等元素,多层伞盖(部分残损)。 幢身主体刻经文,每面分栏雕刻,文字清晰可辨(部分风化)。 幢身所刻经文为楷书,笔力遒劲,结构严谨,反映唐代书法的成熟风韵。</p><p class="ql-block"> 基座须弥座雕覆莲、力士或卷草纹,展现唐代石刻的浑厚风格。 基座浮雕力士肌肉饱满,姿态威猛,衣纹线条流畅,体现盛唐雕塑的写实与力量感。 莲瓣、卷草等纹饰繁而不乱,刀法细腻,兼具宗教庄严与世俗审美。 经幢高约3-5米,比例匀称,庄重而不失秀美。</p> <p class="ql-block">唐代经幢是宁波地区罕见的唐代佛教艺术瑰宝。浑厚的雕刻、精妙的书法与神秘的密宗文化,为这座宋代建筑标本增添了更悠远的历史纵深,堪称穿越千年的梵音石铭。</p> <p class="ql-block">寺内的大雄宝殿即北宋大殿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瑰宝,其精湛的木构技艺与独特的科学设计,堪称宋代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北宋大殿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是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纯木构建筑之一,比《营造法式》颁布还早90年,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史上的标本”。</p> <p class="ql-block">保国寺北宋大殿,这座隐匿于浙江宁波灵山腹地的千年木构瑰宝,堪称中国古建筑史上"无柱殿堂"的空间奇迹。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这座木制大殿,慢慢的欣赏、品读和探秘这座流逝过千年时光的北宋大殿遗存的营造智慧:</p> <p class="ql-block"> 北宋大殿的文化层叠,虽经历代修缮,但主体梁架、斗栱等核心构件仍为北宋原物,堪称“凝固的北宋建筑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藻井悬挑,殿内三连藻井以层层斗栱悬挑而出,形成“无梁无柱”的视觉震撼,通过七铺作双杪双下昂斗栱将屋顶重量精准传递至檐柱,展现四两拨千斤的力学智慧。</p> <p class="ql-block">藻井的光线剧场,现存的三联藻井虽经明代重修,仍保留宋代"斗八"形制。当阳光透过高侧窗投射在藻井的如意斗栱上,形成随时间流转的光影画卷,暗合《营造法式》"采步梁"的光线设计理念。</p> <p class="ql-block">斗栱系统的精密范式,铺作层叠,外檐斗栱采用“双杪双下昂”结构,出跳深远,如飞鸟展翅,兼具承重与遮雨功能。昂嘴雕刻,下昂前端雕作琴面昂,线条流畅,既有结构作用,又暗含“琴瑟和鸣”的文人雅意。</p> <p class="ql-block">科学密码,超越时代的未解之谜,屋檐出檐深远,形成空气对流层,降低殿内湿度,通风防潮,在江南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千年木质大殿不腐不蛀不落灰尘。</p> <p class="ql-block">大殿十六根立柱采用"拼合柱"工艺,将多根木料通过暗榫拼合为瓜棱状截面。这种构造不仅节省巨木资源,更通过异形截面提升抗弯性能,宋代《营造法式》中记载的"包镶作"技艺在此得到实物印证。</p> <p class="ql-block">错落的斗栱勾勒出极具韵律感的结构线条,瓜棱柱如莲花瓣般收分,藻井如星辰悬顶,将实用功能升华为视觉艺术,梁架阑额上均分布的白色条块是国内唯一留存的宋代“七朱八白”彩绘遗迹。</p> <p class="ql-block">光影哲学,菱花格窗透入斑驳光影,随时间推移在殿内游走,暗合禅宗“无常”之思,亦如苏轼笔下“庭下如积水空明”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儒佛交融,大殿曾为文人雅集之地,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时登临题咏,梁架上偶见工匠墨书题记,记录北宋民间信仰与工艺传承。</p> <p class="ql-block">木构史诗的永恒对话,北宋大殿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用木头书写的哲学——它以瓜棱柱的谦逊化解材料的局限,用斗栱的层叠诠释力学的诗意,以无言的木纹记录匠心的温度。在这里,宋代文人“格物致知”的理性精神与禅宗“道法自然”的灵性追求完美交融,成就了穿越千年的东方建筑神韵。</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个北宋匠人创造的力学与美学的结晶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11世纪中国木构技术的巅峰之作,更是一部凝固的东方营建哲学——通过精妙的"结构暴露美学",将材料性能、空间体验与宗教功能完美统一。这种"无柱感"的空间营造,比西方哥特建筑追求类似效果早了整整三个世纪。</p> <p class="ql-block">保国寺的江南宋韵,是一种流动的气质,它存在于木构的温润触感中,在光影移动的斑驳里,在仰视北宋大殿藻井时那一瞬的惊叹中。这里没有富丽的琉璃金顶,却以极简的智慧、克制的优雅,诠释了宋代文化“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真谛。探访保国寺,能追寻到宋韵存至当代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钟楼是寺院内重要的明代建筑遗存,与北宋大殿形成跨时空对话,展现了宋明两代建筑风格的演变与融合。其形制古朴、功能独特,既是佛教仪轨的载体,也是研究中国古代钟楼建筑的珍贵实例。</p> <p class="ql-block">钟楼为明代遗构,建造时间为明万历至清初(16-17世纪),与保国寺北宋大殿相隔数百年,构成“宋骨明衣”的历史层叠。方形楼阁式建筑,底层为砖石台基,上层木构架悬钟,体现“下实上虚”的稳重感。</p> <p class="ql-block">歇山顶覆青瓦,正脊饰卷草纹,檐角起翘柔和,与北宋大殿的深远出檐形成对比,凸显明代江南建筑的简练风格。</p> <p class="ql-block">它像一位沉默的守夜人,以明代匠人的巧思承载千年梵音,将佛教仪轨、建筑智慧与山林的呼吸编织成一首无声的诗。在此驻足,既能触摸木纹里的时间密码,亦能听见历史与自然合奏的江南清音。</p> <p class="ql-block">出山门,在人间清福茶楼品一盏宋韵茶香,悟千年禅意清欢。茶楼位于保国寺古建筑群幽静一隅,傍古木而建,隐于回廊深处,与北宋大殿、钟楼遥相呼应,形成“观古建、聆梵音、品香茗”的沉浸式文化体验链。 </p> <p class="ql-block">寺内“人间清福”茶楼复原宋代点茶,呼应明州港茶叶外销历史,一盏茶连缀起古今海上茶路。 </p> <p class="ql-block">窗外借景寺院古建飞檐、庭院修竹,四季景致皆成茶席背景,春有梅影,秋听雨声,暗合“四般闲事”的宋人风雅。 </p> <p class="ql-block">一席一壶间,呼应保国寺“无住生心”的禅宗智慧,茶烟起时,不必执着于殿宇千年沧桑,但观当下茶汤浓淡,恰如苏轼诗云:“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北宋木构的理性之美与禅茶的灵性之韵交织,古建斗拱的沉默与茶汤沸腾的声响对话。呷一口茶,抬眼望见保国寺檐角划过的飞鸟,或许忽然明了——所谓“清福”,不过是于千年时光的缝隙中,偷得一刻与自己相安的温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