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行程:<b>扬州瘦西湖、大明寺</b>。</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日3日我们乘坐上午10:25分的<b>D5666</b>动车(上海虹桥-扬州东),开启<b>扬州5日</b>之旅。</p> 中午12:14准时到达<b>扬州东</b>。 <p class="ql-block">在扬州东站用了午餐,品尝了扬州炒饭、小馄饨、鸡鸭血汤等,味道不错。</p> 从<b>扬州东站</b>出来,便叫了出租,路过著名的<b>扬州万福大桥</b>,一座双层自锚式悬索塔楼景观桥。 <b>万福大桥</b>上矗立着两座塔楼,桥基上刻满了各种福字,寓意着万福齐聚。 20分钟到达了酒店,这次入住锦江酒店旗下的<b>云居酒店</b>。 酒店大堂 步入房间,灯光柔和地洒在蓬松柔软的床榻上,温馨的感觉瞬间填满了心间。房间设施一应俱全,细节之处都充满了关怀。 入住后略作休息,便去酒店附近逛逛,顺便用了晚餐:鱼汤面。 晚霞云彩如金龙飞舞 夜晚的街景 一块《<b>扬州城遗址</b>》立在街边。 第二天11月4日,早上用了酒店安排的早餐,非常丰富。 酒店定制的双人早餐如艺术品般整齐地摆放着,与丰富菜品的碰撞奏响了味蕾的欢歌。 酒店餐厅环境也很舒服。 酒店离公交枢纽只有10分钟的路程,我们9点出发,前往<b>廋西湖景区。</b> <b>瘦西湖风景区</b>位于历史文化名城<b>扬州</b>城区,游览面积2.5 平方公里,是世界文化遗产<b>大运河</b>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b>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b>的核心和精华部分。 <b>瘦西湖</b>全长4.3千米,是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濠连缀而成的带状景观,并始终与<b>大运河</b>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互动关系。 从<b>隋唐</b>开始,景区陆续建园,及至清代盛世,由于康熙、乾隆两代帝王的六次南巡 ,造就了“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山盛况。 景区南大门入口,2010年,<b>扬州市瘦西湖风景区</b>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确定为<b>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b>。 <p class="ql-block">清代康乾时期即已形成的湖上园林群,融南方之秀、北方之雄于一体。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串以<b>徐园、小金山、五亭桥、白塔、二十四桥、万花园、双峰云栈</b>等名园胜迹,风韵独具而蜚声海内外。</p> 历史上<b>李白、杜牧、苏轼、朱自清</b>等文化名人都很赞叹瘦西湖秀美的风光,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篇章。<b>“烟花三月下杨州”、“绿杨城郭是扬州”</b>等数不清的名言佳句,为瘦西湖增添了耀眼的浓墨重彩。 清乾隆元年(1736年),钱塘(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b>瘦西湖</b>”之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为清初吴绮《<b>扬州鼓吹词序</b>》:“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 <b>瘦西湖</b>的“<b>长堤春柳</b>”是扬州著名的景点之一,位于瘦西湖风景区南大门至小金山之间,全长约六百余米。这里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每当春季,桃花和柳树相间而生,景色如画,令人流连忘返。 <b>长堤春柳</b>又称<b>“柳堤”、“隋堤柳”</b>,起始于虹桥西岸,沿堤岸遍植柳树、桃花,形成狭长的带状景观,堤边如图画般展开的楼台、花草、湖水,迤逦至桃花坞 <b>“长堤春柳”</b>景观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乾隆南巡时期。 它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民国四年(1915年)复建,是<b>瘦西湖</b>文化景观的渲染之篇。长堤上有亭,不在二分之一处,而在三分之一处,是在黄金分割律启示下选择的亭址。 在乾隆第三次南巡后,徽商大兴园林,建设了包括“长堤春柳”在内的多个景点。该景观在1762-1765年间建成,最初为盐商黄为蒲的别墅。 扬州<b>瘦西湖</b>林荫大道是<b>瘦西湖</b>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休闲空间。 “<b>长堤春柳</b>″,犹如挂满绿色珠帘的画廊。 <p class="ql-block"><b>瘦西湖</b>的林荫大道主要由高大的树木组成,如枫杨、刺槐、悬铃木(法国梧桐)、银杏、雪松、青桐、柏树和薄壳山核桃等,这些树木不仅为游客提供了凉爽的休息环境,还构成了丰富的生态景观。</p> <b>徐园</b>是一处始建于清代的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位于江苏省<b>扬州市瘦西湖公园</b>内。<b>徐园</b>是<b>瘦西湖</b>的第一个“<b>园中园</b>”,构筑于桃花坞旧址,位于瘦西湖长堤春柳北端,原为清初韩园桃花坞故址。 <b>徐园</b>建于1915年,是为了纪念军阀徐宝山而建的祠园。园门如望日的满月,门额书“徐园”两字,一楷一草,别有风味,为吉亮工所书。 门口两尊石狮带有很明显的南派石雕风格,威武又略带妩媚。 时值深秋,秋韵满墙。 <b>徐园</b>原是民国第二军军长徐宝山的祠堂。内有黄石堆叠的荷池,池塘上架着一座青石小桥,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一应俱全。 园内主厅馆<b>听鹂馆</b>,是当年徐宝山的飨堂。 <p class="ql-block">园内的《<b>徐园碑记</b>》由晚清民国扬州“三狂士”之一的吴恩棠所撰,记录了徐园的历史与变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p> <b>徐园</b>不仅是<b>扬州瘦西湖</b>的重要景点,也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瑰宝,其牌记更是对这段历史的见证与传承。 <p class="ql-block"><b>听鹂馆</b>展示其精致的建筑与古雅的陈设,<b>馆楹联</b>融合了古典诗词与现代艺术,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p> <b>听鹂馆</b>前陈列着南北朝萧梁时期的两具镇水神器——<b>铁镬</b>,并立有铁镬记碑文,距今已有1400多年。 <b>铁镬记碑文</b> 满庭秋菊竞相开放,争奇斗艳。 <p class="ql-block"><b>回廊</b>作为园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b>徐园</b>中扮演着连接各个景点、引导游览路线、提供休憩空间等多种角色。</p> “绿印苔痕留鹤篆,红流花韵爱莺簧”是<b>扬州瘦西湖徐园</b>内<b>听鹂馆</b>抱柱上的<b>楹联</b>。这副楹联由同治年间状元陆润庠题写,其书法中正柔和,端庄舒秀,既有平稳俊展之姿,又有婉丽流美之韵。 <p class="ql-block">“鹤篆”指仙鹤的爪印,形迹如篆书一般;“莺簧”则指黄莺的鸣声,因其声如笙簧奏乐而有此雅称。整副对联描绘了春日里仙鹤行走在青石绿苔上留下的印痕像小篆一样,群莺在碧树红花间鸣叫唱出春色的韵味,道出了春日鸟语花香的美好氛围,与<b>听鹂馆</b>的名称及徐园的景致非常契合。</p> <p class="ql-block">“春草池塘吟榭”作为<b>徐园</b>的一部分,无疑也融入了这份精巧与雅致之中。在这里可以欣赏到与江南园林相得益彰的花木竹石,感受那份独特的园林韵味,领略到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p> <b>大虹桥</b>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因围以红栏,又故名“<b>红桥</b>”,清乾隆元年(1736年)改建为石桥,形似“彩虹卧波”。最初为木板桥,在清乾隆元年(1736年)改建为单孔石拱桥,1972年扩建为三孔石拱桥。 <p class="ql-block"><b>红桥</b>与<b>徐园</b>相邻,是进入<b>瘦西湖</b>的重要通道之一,此处的景观被称为<b>虹桥揽胜、虹桥修禊</b>,是清乾隆二十四景之一。</p> 粉黛花开正当时。 <b>瘦西湖</b>的水,如镜如梦,尽显江南柔情。步入其中,仿佛置身于诗画之中。 两岸林木扶疏,古木参天。 <p class="ql-block"><b>瘦西湖</b>的<b>钓鱼台</b>,原为<b>“吹台”</b>,因乾隆皇帝南巡时在此吹箫抚琴而得名。后因乾隆垂钓,遂称“<b>钓鱼台”</b>。</p> 相传,乾隆南巡至瘦西湖,兴致勃勃地钓鱼,却迟迟无鱼上钩。身边的官员们焦急万分,担心皇上失望。 机灵的盐商迅速命水手潜入湖中,用荷叶遮顶、荷茎换气,将活鱼挂上龙钩。 乾隆钓上鱼后,不禁纳闷,正待发问,宠臣和珅引用明代谢缙的对联“凡夫岂敢朝天子,万岁金钩只钓鱼”此言一出乾隆龙颜大悦,钓鱼台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b>扬州瘦西湖</b>的<b>藕香桥</b>是一座具有历史韵味的<b>石拱桥</b>。它位于瘦西湖内法海寺的东南侧,桥身栏杆樘板上饰有精美的莲花图案,显得古朴而典雅,既方便行人通行,又成为了瘦西湖的一处独特景观。 此桥原名<b>法海桥</b>,明嘉靖四年(1525年)由扬州卫指挥火晟重建。在清乾隆以前,它是画舫到达平山堂的必经之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到了1963年,藕香桥经历了重修,石阶得以加固,同时湖道两旁遍植荷花。每当荷花盛开时,桥与花相映成趣,改名<b>“藕香桥”</b>更是恰如其分。 如今,<b>藕香桥</b>不仅是<b>瘦西湖</b>的重要景点之一,也是游客们感受扬州古城韵味、领略江南水乡风情的绝佳去处。走下<b>藕香桥</b>不多远,拐个弯便来到<b>白塔</b>之下。 <b>廋西湖白塔,</b>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两淮盐总江春集资仿北京<b>北海白塔</b>,在旧塔基建造。 著名建筑家<b>陈从周</b>在<b>《园林谈丛》</b>中曾将北海塔和扬州的塔进行对比,说:“然比例秀匀,玉立亭亭,晴云临水,有别于北海塔的厚重工稳。”可见北方之景到了南方也随乡入俗,雄壮之气锐减,窈窕气质倍增了。 <b>瘦西湖法海寺</b>是景区内的千年古刹,始建于隋唐,重建于元代,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赐名“<b>莲性寺</b>”,但民间仍沿用旧称“<b>法海寺</b>”,寓意“佛法如海”。 <b>法海寺</b>就坐落在<b>白塔</b>旁边,一<b>寺</b>一<b>塔</b>相映生辉,成为游客们心中的净土。离开法海寺,走不多远便来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桥”的<b>五亭桥</b>。 <b>五亭桥</b>于1757年为迎奉乾隆帝南巡而建,由巡盐御史高恒及扬州盐商出资,仿照<b>北京北海五龙亭</b>和<b>十七孔桥</b>建造。 <b>五亭桥</b>又名<b>莲花桥</b>,这座被誉为“<b>中国最美的桥</b>”的古桥,位于<b>瘦西湖</b>上,因坐落于<b>莲花埂</b>上而得名。它不仅是<b>扬州市</b>的地标建筑,更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 其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与深厚的历史底蕴,使得无数游客慕名而至,沉醉于其散发出的独特魅力之中。 在风光旖旎的<b>瘦西湖</b>畔,隐匿着一座古色古香、充满历史韵味的建筑——<b>凫庄</b>。建园时因园中多养水鸟,尤以野鸭(古称“<b>凫</b>”)为最,故得名<b>“凫庄”</b>。 <b>凫庄</b>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南北园林的精髓,建于水中的<b>四面厅</b>,更是别具一格,它四面环水,仅通过一座小巧的石桥与外界相连,既显得幽静雅致,又便于在此赏景品茗。 近处桥西<b>白塔</b>,桥下<b>凫庄</b>,<b>五亭</b>与<b>白塔</b>,宛如<b>瘦西湖</b>畔的绝代双姝,共同演绎着湖光山色的绚烂篇章。 <b>五亭桥</b>将亭与桥完美结合,朱红色柱子和金黄色琉璃瓦展现古典美,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b>五亭桥</b>上面的亭子飞檐翘角显得非常灵动,是南方建筑的风格,下面是用大块的条石打造而成,厚重墩实是北方建筑的风格,集南秀北雄于一身。 建筑风格融合南方秀美和北方雄伟,五座风格各异的亭子与周围的湖光山色融为一体,展现了古人的匠心独运。其建筑风格别具一格, “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不仅展现了南方的秀美,更融入了北方的雄伟,堪称中国桥梁艺术的瑰宝。 前方不远处,<b>五亭桥</b>静静地伫立着,宛如一根精致的腰带,将瘦西湖的景致巧妙地串联起来。 这种端庄与秀美的结合,或许正是扬州这座南北交通要冲的城市特色的最好体现。 <b>五亭桥</b>,这座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更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演绎着水的韵味,传递着水的情感。它的存在,使得整座桥都焕发出一种别样的光彩。<br><br> 沿湖前行不久,即望见著名的<b>熙春楼</b>和<b>二十四桥</b>。 远处还能看见<b>大明寺</b>的<b>栖灵塔</b>,虽有一公路多的距离,但能随时欣赏,这也是借景的效果。 <b>二十四桥</b>为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栏板均雕云月图案。颇似北京颐和园里的玉带桥。 <b>熙春台</b>,与<b>五亭桥</b>隔水遥遥相望, 湖水中的黑天鹅不愁吃喝悠然自得, <b>熙春台</b>为<b>二十四桥景区</b>的主体建筑,相传乾隆在此为其母亲祝寿,所以也写着“春台祝寿”四个大字。这种建筑形式在江南园林中极为少见,为扬州第一台阁之景。 如今的<b>熙春台</b>并非古建筑,而是1986年依据史料复建,并对三元路东段拓宽工程中三组古建筑的老材料重新利用,让老城建筑得到异地保护。 在<b>熙春台</b>前,刻有<b>毛泽东</b>手书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b>诗碑。</b>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b>毛泽东</b>。 <b>二十四桥</b>是一座由<b>山涧栈道</b>、<b>单曲拱桥</b>、<b>三折平桥</b>和<b>吹箫亭</b>相连而成的<b>组合景点</b>。 <b>单曲拱桥</b>为一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此桥长24米,宽2.4米,栏杆24根,上下各24级台阶,与二十四对应,与<b>北京颐和园</b>内的<b>玉带桥</b>极为相似。 栏板上彩云追月浮雕,桥与水衔接处巧云状湖石堆叠,周围遍植馥郁丹桂,体现云、水、花,与“二十四桥明月夜”意境相映。 <p class="ql-block">“<b>石壁流踪瘦西湖二十四景</b>”之一——“<b>石壁流淙</b>”,<b>山涧栈道</b>由黄石垒成,雄浑古朴。</p> <b>瘦西湖</b>全长4.3千米,是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濠连缀而成的带状景观,并始终与<b>大运河</b>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互动关系。 <b>瘦西湖</b>从隋唐开始,水系两岸陆续建园,及至清代康乾时期,由于康熙、乾隆两代帝王的六次南巡,造就了“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山盛况,形成<b>瘦西湖园林</b>基本格局。 <b>瘦西湖</b>北部的<b>露天盆景园</b>,虽然规模不大,却别有一番风味。 清末民初,随着<b>大运河</b>衰落,<b>瘦西湖园林</b>一度荒废。太平天国战火焚毁了部分建筑,日军入侵时又炸断了五亭桥。但扬州人建国后愣是把废墟一点点修回来。1951年,<b>瘦西湖</b>正式对外开放;2006年,24景全部复原。 如今的<b>瘦西湖</b>,既是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成员,又是“中国最美湖泊”之一,那些历经沧桑的园林,反而成了时光的“滤镜”,让历史与现代在此完美交融。 意犹未尽的走出了<b>瘦西湖</b>,在附近用了中餐。饭后去<b>大明寺</b>途经<b>观音山寺</b>。 <h3><b>观音山</b>位于<b>大明寺</b>东侧,<b>观音山寺</b>是<b>扬州瘦西湖</b>畔的禅意之地。<b></b></h3> <b>观音山</b>被誉为“<b>第一灵山</b>”。<b>功德林</b>是乾隆皇帝亲自题写的。山上的黄墙也是一大特色。 在<b>观音山</b>观望近在咫尺的<b>大明寺</b><b>栖灵塔。</b> 从观音山寺走不多远便到了闻名遐迩的<b>大明寺。</b> <p class="ql-block"><b>大明寺</b>,又称<b>法净寺</b> ,位于<b>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东路8号</b>,占地面积约30公顷。 因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1500余年来,寺名多有变化,如隋代称“<b>栖灵寺</b>”、“<b>西寺</b>”,唐末称“<b>秤平</b>”等。清代,因讳“大明”二字,一度沿称“<b>栖灵寺</b>”,乾隆三十年皇帝亲笔题书“<b>敕题法净寺</b>”。1980年,<b>大明寺</b>恢复原名。 </p> <b>扬州大明寺</b>被誉为“<b>淮东第一观</b>”,它坐落于扬州蜀冈中峰之上,依山面水,俯瞰着美丽的<b>瘦西湖</b>和<b>万花园</b>。坐北朝南,总体呈长方形,为汉地佛寺纵轴式布局。 寺前东西院墙上分别嵌着两块石碑,东为蒋衡山“<b>淮东第一观</b>”,西为王澍书“<b>天下第五泉</b>”大字。 山门前<b>牌楼</b>中门之上用篆书写着<b>栖灵遗址</b>四字,这是光绪年间盐运使姚煜手书,字体雄美。 <b>大明寺</b>的山门殿兼作<b>天王殿</b>,正门上额"<b>大明寺</b>"三字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b>赵朴初</b>集隋代《龙藏寺碑》而镌,字体古风流溢。 <b>牌楼</b>前面南而踞的一对石狮格外引人注目,石狮按皇家园林规格雕镌,造型雄健,正头,蹲身,直腰,前爪平伏,傲视远方。它们是扬州名刹重宁寺的古老遗物,60年代移至此处。 殿内供有弥勒像,背面为护法韦驮, 两旁分立<b>持国</b>、<b>增长</b>、<b>广目</b>、<b>多闻四大天王</b>。 天王殿的右壁墙上写有《<b>鉴真故里</b>》, 而左壁墙写的是《<b>蜀冈福地</b>》。 <p class="ql-block"><b>大明寺</b>的大雄宝殿是寺庙的主要礼拜场所,供奉佛像。<b>大明寺</b>内僧人甚众,香火不断。</p> 大殿西侧,有"<b>仙人旧馆</b>"门额,入内即是有名的<b>平山堂</b>。 <p class="ql-block"><b>大明寺</b>的<b>栖灵塔</b>是目前是<b>扬州</b>的地标建筑之一,塔内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子,李白和白居易在历史上都曾登临过<b>栖灵塔</b>,并写下过诗句。</p> 因<b>大明寺</b>就在<b>瘦西湖</b>的附近,所以登上塔顶可以俯瞰<b>瘦西湖</b>的全貌以及<b>扬州老城区</b>的美景。 <b>栖灵塔</b>下,东、西两侧分别为<b>钟楼</b>和<b>鼓楼</b>。 <p class="ql-block"><b>扬州大明寺</b>的<b>弘佛亭</b>是为了纪念西晋佛首回归而建造的。<b>弘佛亭</b>的正式名称是“<b>佛归亭</b>”,但为了与<b>鉴真大师</b>东渡日本弘扬佛法的历史相呼应,最终定名为“<b>弘佛亭</b>”。</p> <p class="ql-block"><b>大明寺戒台</b>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建筑,戒台是佛教中用于僧侣修行和受戒的重要场所。<b>大明寺-戒台</b>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古代佛教建筑的韵味,同时也融入了扬州地方文化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戒坛院内的<b>戒台</b>是国內首座唐式戒坛,装饰独特,由名贵红木建造而成,受戒者可以从两侧的楼梯拾级而上。</p> <b>大明寺</b>最有特色的建筑是<b>鉴真纪念堂</b>,于1973年建成,仿照日本<b>奈良唐招提寺</b>模式,由建筑学家<b>梁思成</b>设计。 <b>纪念堂</b>是根据<b>周恩来</b>总理的指示,为纪念<b>鉴真法师</b>圆寂一千二百周年,于1963年中日两国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时奠基,于1973年建成的。内有郭沫若和赵朴初题写的纪念碑。 <p class="ql-block">1922年,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在寺前树立唐鉴真和尚遗址碑。</p> 亭内耸立着<b>白玉须弥座横碑</b>,正面为<b>郭沫若所书</b>“<b>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b>”,背面为<b>赵朴初撰书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的碑文和颂辞</b>,因而被誉为当代的“<b>三绝碑</b>”。可算得上大明寺一宝。 <b>鉴真</b>在<b>唐朝</b>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期,曾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不仅传诵了佛学,还为日本带去了医学、建筑、雕塑等各方面的技艺,带动了日本社会医药和科技方面的发展与进步,是深受日本人民崇敬的一位历史人物。 正堂仿<b>鉴真</b>在日本主持建造的<b>唐招提寺金堂</b>,纪念堂正中供奉着鉴真法师坐像,这尊坐像是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像,用楠木雕刻干漆夹纻而成。 <p class="ql-block"><b>鉴真纪念堂</b>的<b>初心堂</b>是纪念唐代高僧鉴真大师的场所,由著名建筑学家<b>梁思成</b>设计。设计灵感来源于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的金堂,保持了中国盛唐的建筑风格,同时融合了日本当时的建筑特点,体现了中日文化的相互交融。</p> 院中立<b>日本奈良唐招提寺</b>森本孝顺长老所赠<b>石灯笼</b>, 2007年<b>温家宝</b>总理在<b>日本国会</b>演讲时说:"在<b>扬州大明寺</b>内有一个<b>石灯笼</b>,它与<b>日本唐招提寺的石灯笼</b>是一对,至今还在燃烧着,象征着中日友谊长明不灭。" 作为一座佛教庙宇,<b>大明寺</b>承载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b>扬州大明寺</b>除了有重要的<b>鉴真大师纪念堂</b>之外,还有一座非常著名的纪念堂,那就是<b>平山堂</b>。 <p class="ql-block">在<b>大明寺</b>内,“<b>仙人旧馆</b>”门额后是<b>平山堂</b>,这是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p> <b>平山堂</b>以其独特的景观和视野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成为<b>扬州</b>的一处名胜。 <p class="ql-block">后<b>苏轼</b>在<b>平山堂</b>后造了一座<b>谷林堂</b>,做为恩师<b>欧阳修</b>的纪念堂。内有其石刻画像和苏轼手书的《<b>醉翁亭记</b>》拓片。</p> 在<b>平山堂</b>之西有一座富有山林野区的古典园林—<b>西苑</b>,<b>西苑</b>一名<b>御苑</b>,又名<b>芳圃</b>。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后又多次重修,园中古木参天、亭榭典雅,山中有湖,湖中有“<b>天下第五泉</b>”。 据唐人张又新《<b>煎茶水记</b>》所载,这里的泉水在当时被品评为天下第五。宋欧阳修在《<b>大明寺泉水记</b>》中称:"此井为水之美者也。"今天,人们游<b>大明寺</b>,仍以饮天下<b>第五泉</b>水为乐事。 <p class="ql-block"><b>乾隆御碑亭</b>位于<b>大明寺西园</b>内,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建筑,坐北朝南。亭内北墙嵌有三方<b>御碑</b>,</p> 这些<b>石碑</b>记录了乾隆皇帝南巡时的<b>御制诗</b>。 <p class="ql-block"><b>康熙御碑亭</b>位于<b>第五泉</b>南侧,为四角方亭,四面廊内砖砌到顶,并在南、北、西三面设“∩”形门;在西面墙上设透空窗两扇,可观“<b>天下第五泉</b>”等景色;</p> 东面廊墙壁上置长方形<b>康熙御诗碑</b>,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圣祖南巡时赐扬州知府高承爵御制《<b>灵隐</b>》诗。 <b>大明寺</b>不仅是扬州八大名刹之首,还融合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是一处游览胜地。 <b>扬州大明寺</b>不仅是一座佛教庙宇,更是一座集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的文化地标。 今天游览结束。